限量,才能令人迷狂
老子曾說:“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面對難得的物品,人們就會變得非理性。
我曾問一位親戚:“你為什么會選擇普拉達手提包?”
她說:“這種包設計簡潔大方,而且經久耐用,用了大半年了,依然嶄新,沒有一點磨損的跡象,不愧是大牌。”
我對這種回答持保留態度。我甚至懷疑,說奢侈品有特別的美學價值、有文化內涵、質量過硬,或者工藝精湛者,大多是自欺欺人。
奢侈品行業,是20世紀崛起的一頭魔獸。
奢侈品的logo,成為一種特權身份認證的標志。價格門檻,是構成奢侈品的關鍵因素之一。人們迷戀奢侈品,是因為他們認為那代表優越的階層身份。但是,這更像是一個夢。
稀少的商品,能夠啟動顧客本能的占有欲。占有稀缺的東西,這是進化賦予人類的一種本能。
稀缺能夠創造一種心理價值,能帶來瘋狂、帶來炫耀、帶來傳奇。創造稀缺性,是為了讓人覺得擁有它就是擁有一種珍寶。
當然,這僅僅是一種夢,消費者花高價買來的只是一種預期、一種幻覺,這是一種非理性,而非真正的高品位。
如果一種服飾隨處“撞衫”,就不算奢侈品了。著名的設計師克里斯汀·迪奧認為,在這個強調規則、強調整齊劃一的工業時代,時尚(奢華品)是人類保持個性和獨一無二的最后庇護所。
所以,某種商品一旦限量供應,其本身也就具備了稀缺的屬性,也就身價大增。奢侈品集團會通過制作限量版或特別版,來人為制造一種稀有。甚至,他們會通過“限購”來激化這種欲望。
限量,才能令全世界的奢侈品愛好者為之迷狂。皮爾·卡丹不懂這個道理,把分店開得到處都是,致使一個原本高端的奢侈品牌,最后淪落成了大路貨。在一些國家和地區,由于奢侈品的爆發性需求,以及大量高仿的A貨充斥時常,使得路易威登、古馳之類的奢侈品曝光率超高,也存在重蹈皮爾·卡丹、夢特嬌覆轍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