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博柏利寧將庫存燒掉也不降價?
稀缺是經濟學得以存在的原因,只有存在稀缺,才存在經濟學。在人類的生物學屬性沒有改變的前提下,市場經濟只存在一條核心鐵律:制造稀缺!
英國奢侈品時裝公司博柏利,被認為是英國最有代表性的時尚品牌。博柏利創辦于1856年,在宣傳品牌故事時,總是強調它名門出身,曾經是皇室的御用品,受到過英國皇室的喜愛。
英國《泰晤士報》報道,英國奢侈品牌博柏利從2012—2017年燒毀了價值9 000萬英鎊的衣物、手袋、飾品等,僅在2017年一年,就燒掉了價值超過2 800萬英鎊的庫存商品。
這其實是為了維持一種人為制造的稀缺性。博柏利如果想要維持其服飾品牌的高價位,就要讓消費者相信,它家衣服確實不會減價,寧可燒掉也不會降價甩賣。
經濟學家張五常在《賣桔者言》的一篇文章中描繪了一種經濟現象:香港除夕夜,賣年橘(一種觀賞性常綠灌木植物)的花市老板,在年夜收攤前,如果賣不完的話,他們寧可把余下的年橘銷毀了,也不會以極低的價格甩賣,更不會免費送人,成人之美。他們為什么要這么做呢?
還有,快餐店油炸的雞腿、雞翅一定時間內沒有售出,就會被丟棄銷毀,而不是打折出售,或者分發給內部員工食用。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張五常認為,這其實是在維持一種市場的游戲規則,堅持這種游戲規則,對自己和市場都有好處。
盡管降價銷售、免費送人,有利于社會的整體福祉,但對本行業而言卻是一種傷害。隨著年夜的臨近,顧客越來越少,年橘已經降到一個較低的價格。如果這個時候再降價甚至白白送人,那么,潛在的正常需求者可能會專門等這個時候來“撿漏”。賣不掉就銷毀,既堅持了低價,又保留了底線,對自己和整個行業都是一種保護。這和博柏利把賣不掉的庫存燒毀的道理是相同的。
如果一到時間就降價銷售,對先買的消費者也是一種不公平和傷害。久而久之,整個業態就惡化了,消費者會產生“等一等”來“撿漏”的心理,商家的總體利潤會大幅降低。
營造稀缺的氛圍
經濟學家張五常的老師艾智仁提供了更多的洞見。他指出,有稀缺就有競爭,并且有競爭就有歧視。他繼而指出,下列觀念是無法分離的,也就是說,它們是同一實質的不同表達:稀缺、競爭、歧視、產權、行為約束等。
饑餓營銷為什么屢試不爽呢?我們明明知道這是商家的慣用手法,為什么還趨之若鶩呢?其中的關鍵在于人的預期。
俗話說:看景不如聽景。蘇軾曾以《觀潮》這首詩道出了其中況味——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這就是說,人們的預期,總會夸大一些事物的優點。
真正能說服顧客去購買的,不是銷售員,而是顧客大腦里的“多巴胺”。
腦神經科學已經對此做出了科學解釋:人類大腦中有一種名叫多巴胺的化學物質,它是一種神經遞質,猶如神經元之間的信使,它能讓人產生愉悅、幸福、渴望等各種感覺。
多巴胺像一個巧舌如簧的說客,會夸大事物的優點,進而讓我們產生渴望,誘使我們采取行動。當我們采取行動后,大腦就會獲得快感的獎賞。
多巴胺就像一個媒婆,它善于繪聲繪色地放大“對象”的優點。當我們的胃口被吊起的時候,說服我們的其實不是別人,乃是我們自己大腦內的多巴胺。
頂尖銷售人員總是先向顧客介紹一種商品(解決方案)的優點,但不會急著拿出來。
當客戶形成預期的時候,也就是胃口被吊起的時候,內心仿佛被“種草”,這“草”必須拔之而后快,否則就會心癢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