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世界大戰成就的霸業

一句話,美國是土豪,但不是老大。為了保證對國際事務的影響力,美國曾在巴黎和會上采取退出自己倡導建立的國聯這樣極端的方式來施壓。

除了退出國聯之外,美國代表還拒絕在處置德國的《凡爾賽條約》上簽字。

美國真正成為超級大國是“二戰”以后的事。在戰前的世界格局中,美國和日本、德國還都處于同一層面,壓在它們頭上的是“老幫主”英國、“副幫主”法國,外加一眾傳統的歐洲國家。和德國、日本一樣,作為“新人”的美國在心底也有一個“搶班奪權”的夢想,而比日本和德國幸運的是,美國還有得天獨厚的地利。

關于美國的崛起,我們通常聽到的說法是: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使得原本聚集在歐洲的大量資本流向了美國,美國富了,西歐和日本窮了,于是乎美國就成了頭號強國、世界霸主……

這個說法并沒有錯,但并不全面——起碼這個過程中的地緣因素同樣是不容視的。

我們把時間推回“一戰”結束之后。事實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以紙面數據來看,美國的經濟總量已經達到了世界第一。正如很多文章里所說的那樣,“一戰”使得美國大發了一筆戰爭財。截至1916年美國參戰,美國的出口總額從1913年的15億美元飆升到38億美元,軍火出口額從1914年的4000萬美元驟增至1916年的12.9億美元(在當時,正常情況下軍火貿易的利潤通常是100%至500%,如果你的客戶要得比較急,那么你可以賺到1000%的利潤)。到1917年,協約國欠美國的貨款共計23億美元,美國從債務國一舉變成頭號債權國??傊?,一切看上去都非常美好。

但實際情況和紙面數字之間有那么一點偏差。美國雖然早已是最大的工業國,且經濟總量排名世界第一,雖然在國際問題上獲得了更多的發言權,但是從大框架來看,當時世界的主導依舊是西歐,英鎊、法郎依舊是當時世界通行的貨幣。一句話,美國是土豪,但不是老大。為了保證對國際事務的影響力,美國曾在巴黎和會上采取退出自己倡導建立的國聯這樣極端的方式來施壓;在“一戰”結束幾年之后,眾多歐洲國家因無力償還最終賴掉了欠美國的巨額債務,這同樣是吃準了美國沒法對它們怎么樣。

歐洲老大欺負美國土豪的原因非常簡單:對比19世紀末,從地緣政治角度看,這個世界的變化并不是太大。英國依舊牢牢地控制著印度的資源和埃及的蘇伊士運河;中亞地區依舊由英國與蘇聯分別控制;非洲則被英法兩國瓜分;東南亞地區,除了菲律賓是美國的之外,中南半島有一部分屬于法國,馬來群島以及馬六甲海峽則屬于英國和荷蘭;更靠南的澳大利亞此時依舊把英國當作母國來侍奉[1];東亞地區倒是有了些改觀,除了最終在中國山東沒有得逞外,日本接收了德國擁有的赤道以北的南太平洋島嶼,這等于日本在夏威夷與自己本土之間多了一道地緣屏障——對美國反倒不利。

一句話,雖然老霸主英國被連年征戰耗得精疲力竭,但全球關鍵性的戰略要沖以及資源產地依舊掌握在它手里。美國遠離歐洲和亞洲,沒有任何地緣優勢作為依托,國力再強也是有勁使不上,國富并不一定就等于國強。相反,“富”倒是極可能演變成“腐”——由于缺少戰略依托,美國的資本家只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國內,折騰自己人?!耙粦稹苯o美國帶來了超過兩萬個新百萬富翁(以當時的幣值來說就相當于現在的億萬富豪),同時也使得社會貧富差距急劇拉大,矛盾迅速累積,最終釀成了著名的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紐約市一度都能餓死人。

從上面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一個問題——其實美國發展的主要障礙來自英、法等傳統歐洲列強,而無論德、日、意,還是蘇聯,拋開意識形態,僅從國家角度來看,和美國更像是競爭者的關系。

了解了這一層關系,再去看美國在“二戰”爆發前的外交政策就非常好理解了。作為一個新興國家,如果你有足夠的實力,又苦于在海外缺少屬于自己的地盤,那么最現實的策略就是促成各個關鍵區域的“多極化”。當幾方勢力相互對峙、相互制衡的時候,那么你的財力以及工業能力就會成為改變它們之間力量平衡最重要的砝碼。美國在當時正是這樣做的。

和“二戰”中美國的反法西斯形象截然不同,在戰前美國其實是德、日最重要的支持者。“一戰”中美國站在協約國一邊,在戰爭結束后卻開始為德國“說話”,除了退出國聯之外,美國代表還拒絕在處置德國的《凡爾賽和約》上簽字。因為根據這一和約,德國將失去13%的國土并承擔天價的戰爭賠款。一旦如此,德國必將一蹶不振,那么西歐就會出現英、法獨大的局面。

協約國和同盟國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經過巴黎和會長達6個月的談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簽署和約,標志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不僅在政治上,美國在經濟上同樣給了德國極大的支持。無論魏瑪共和國時代,還是納粹德國時代,美國都從未間斷向德國提供技術、設備以及貸款。1924年到1933年,通過華爾街的國際財團流入德國的貸款總額為330億馬克。1933年到1939年,在納粹德國的軍事機構中營業的美國公司超過60家。除了賺錢之外,美國的深層戰略意圖便是支持德國,制衡歐洲的英、法等國。

當然,美國對德國并非絕對信任和毫無防范,也同樣做了相應布局。1933年美國正式同蘇聯建交,之后美國對蘇聯的重工業給予了大量的技術援助,目的就是用蘇聯來牽制、制衡德國。

在東亞地區也是如此?!耙粦稹苯Y束不久,美國牽頭,拉著英、法、日一起簽訂了《華盛頓海軍條約》。簡單說,這個條約的意思就是:從這一刻開始,大伙兒的海軍軍備競賽要按商量好的比例來,將各個國家所容許擁有的艦艇數量、噸位都設置了上限。

之所以這么做,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避免英國被軍備競賽拖得太厲害,以至于徹底退出亞洲,那樣會使占據地利的日本一家獨大而獲利,使美國利益受損,但也不能讓英國佬繼續獨自享受世界老大的霸權。所以《華盛頓海軍條約》給英、美、日海軍艦艇設定的比例是5︰5︰3,給了年輕、多金的美國追平“老英國”的機會,壓住了同樣野心勃勃的日本,又讓英國意識到美國和日本緊追其后的形勢和壓力。

在此之后,日本一直把美國當成主要的對手來看待,但并不妨礙美日之間的貿易越做越大。資源匱乏的日本正是依靠美國的貿易物資開始了稱霸亞洲的軍事行動。1937年,也就是“盧溝橋事變”爆發那一年,美國對日出口額超過28億美元,其中60%是石油產品和鋼材。當時日本消耗的鋼鐵一半來自美國,侵華戰爭頭三年中消耗燃油的70%來自美國。

而在“二戰”的后期,美國加入反法西斯陣營的用意同樣很好理解:自1937年日本在亞洲開始大規模侵略以來,第二次世界大戰一步步耗盡了老牌霸主英國的最后那點血,舊有地緣格局的崩潰已經成為必然,作為美國潛在競爭對手的德、日必須被消滅掉。

一個全新的時代由此展開。


[1]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澳大利亞一直是英國的“死忠”。1937年以后,澳大利亞海軍的幾乎全部主力都被派往地中海支援英國,陸軍最精銳的三個師則被派往北非,接受英國調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巢湖市| 合川市| 牟定县| 自治县| 阜宁县| 柘城县| 聂拉木县| 壶关县| 青岛市| 汉源县| 潼关县| 定州市| 龙胜| 玉门市| 乌兰浩特市| 武胜县| 娄底市| 连江县| 宣化县| 湛江市| 鄂伦春自治旗| 共和县| 财经| 昂仁县| 莱西市| 咸阳市| 湘潭县| 房山区| 潜山县| 桂阳县| 福建省| 吉木乃县| 班玛县| 延吉市| 日照市| 三门峡市| 文化| 福州市| 平远县| 开江县| 石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