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1 何為說謊

提到說謊,大家似乎都不陌生,但你真的了解說謊嗎?

1.1.1 掩耳盜鈴: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欺騙是說謊嗎

春秋時期,晉國貴族范氏被其他四家貴族聯合打敗后逃往齊國。有一個小偷見范氏家有一口美鐘,想盜走它,但鐘又重又大,于是他取來鐵錘想將其敲碎并偷走,結果鐘聲大振,他急忙用手捂住耳朵,發現鐘聲變小,以為只要捂住自己的耳朵,就能防止他人聽到,于是他每砸一下,就用雙手捂住耳朵,最后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他捉住了。這則掩耳盜鈴的故事,描繪了典型的自欺欺人的情景。

童話故事《皇帝的新裝》中那個愛慕虛榮、昏庸無能的皇帝也是自我欺騙者。當所有百姓指出“他確實沒穿什么衣服呀”的時候,他雖然覺得百姓們說的話可能是真的,但為了個人臉面,更加裝出一副高傲的樣子,讓游行大典繼續進行,成為大家的笑柄。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欺騙也比比皆是。社會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類存在“自我服務偏差”,我們通常從好的方面看待自己,將好的結果歸因于內部因素,而將壞的結果歸因于外部因素(Forsyth, 2007)。比如多數司機——甚至大部分曾因車禍而住院的司機——都認為自己比一般司機駕車更安全且更熟練,而在遇到交通事故時總是說“不知從哪里鉆出一輛車,把我撞了”。那么日常生活中諸如此類的自我欺騙是說謊嗎?

研究者的回答是否定的。曾經風靡一時的美劇《別對我說謊》的主人公原型,較早研究說謊的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心理學家保羅·埃克曼(Paul Ekman)認為說謊必須具備有意性,即說謊是個體有意為之的行為。個體往往意識不到上述維護自我利益/形象的認知偏差其實是自我欺騙,因而自我欺騙不是說謊。

根據說謊的有意性特征,可以區分謊言和假話。謊言并不一定是假話,說謊者可能提供真實的信息,但其意圖在于說謊;假話也不一定是謊言,誠實者也可能由于記憶或行為的差錯而提供虛假的信息,或無意識地壓抑了真實信息,但卻沒有說謊的意圖。

1.1.2 見證奇跡:魔術是說謊嗎

大衛·科波菲爾(David Copperfield)是當今最偉大的魔術師,他用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完成了一次次令人驚嘆的魔術表演。他曾在數百萬觀眾面前讓一架7噸重的噴氣式飛機消失;讓美國的自由女神像在現場和電視機前的上千萬觀眾面前消失;讓自己飄浮在科羅拉多大峽谷實現空中行走;讓自己穿越中國的長城等。那么大衛·科波菲爾的每次魔術表演都是在說謊嗎?保羅·埃克曼認為說謊還需具備無預警性,即說謊對象事先對說謊并不知情。魔術表演的觀眾期待并享受魔術帶來的驚喜,他們是知道并樂于“被騙”的,因此魔術不是說謊。

1.1.3 兵不厭詐:軍事活動中的欺詐是說謊嗎

從古至今,打仗用兵,都是真真假假,虛虛實實,隱蔽自己,迷惑敵人,所謂“兵者詭道,出奇制勝”。《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多有描述軍事欺詐計謀,例如,空城計、調虎離山、瞞天過海、暗度陳倉、欲擒故縱等。軍事活動中的欺詐屬有意為之且無預警性,因而是說謊。

雖然研究者普遍認同說謊需具備有意性和無預警性特征,但其根據各自研究目的對說謊所下的定義還是略有差異的。對此,一些研究者指出列舉說謊的不同定義并沒有多大意義,但從諸多定義中抽取一些共同要素是很關鍵的(Masip, Garrido, & Herrero, 2004)。他們認為說謊行為同時具備以下三個要素:意圖要素、信息要素和信念要素。正是上述三個要素構成了判斷一種行為是不是說謊的標準。下面對這三個要素進行逐一闡述。

1.意圖要素

說謊的第一要素是有意性(如前所述,有意性也是說謊的一大特征)。說謊是個體有意而為的,無論成功與否。某人記不起某件事情或者其記憶被污染,以至于不能做出關于目擊事件的準確描述,這時他并沒有說謊,只不過是犯了杰拉爾德·R.米勒(Gerald R.Miller)(1983)所說的“誠實的錯誤”。因而虛假信息的傳遞既可有意為之,也可無意為之,還需確定傳遞者的意圖,才能判斷其是否說謊。

2.信息要素

可以從三個方面對說謊中的信息予以界定:一是信息操縱的策略;二是信息操縱的屬性;三是信息操縱的載體。

(1)信息操縱的策略:隱瞞、偽造信息

保羅·埃克曼認為隱瞞真實信息和偽造虛假信息是說謊的兩種主要方式。此外,還有其他信息操縱的策略,如最小化策略和最大化策略(Ekman, 1975)。最小化策略可以看作隱瞞,是真實信息的部分隱瞞。最大化策略(例如,一個人中等程度高興卻表現出非常高興)更像是偽造。

(2)信息操縱的屬性:事實的或情緒的信息

說謊者所傳遞的信息,既可以是所看到或知道的事實,也可以是自身的情緒狀態。根據信息的這種屬性,可以將謊言劃分為事實性謊言和情緒性謊言。事實性謊言違反客觀事實,例如,小偷否認自己的偷竊行為。情緒性謊言則違反個體情緒體驗,例如,強顏歡笑。然而這兩類謊言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事實性謊言經常同時伴隨著情緒性謊言(Ekman 1981, 1985, 1992)。原因在于說謊者對事實說謊時可能會擔心被揭穿而產生害怕情緒,也可能因說謊而產生內疚情緒,還可能因成功誤導他人而產生興奮和快樂情緒(Ekman & Frank, 1993; Ekman & O’Sullivan, 1989),而掩飾這種種情緒就得靠情緒性謊言。

(3)信息操縱的載體:言語或非言語

說謊可能是“一個句子、一個單詞,乃至一個手勢”。欺騙性信息能夠通過言語或非言語的方式進行傳遞。保羅·埃克曼和同為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心理學家華萊士·V.弗里森(Wallace V. Friesen)(1969)將非言語動作分為象征、闡述、情緒表達、調節和適應五類。這些動作原則上會被說謊者操縱。

其中闡述性動作和適應性動作被研究較多。闡述性動作,即伴隨言語活動出現的具有比較固定頻率的手部動作,通常用于修改或補充言語內容,例如,在人們用言語描述物品的同時,會用兩只手掌間的距離表示該物品的大小、高度、寬度等。美國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著名的謊言研究專家貝拉·德保羅(Bella DePaulo)等(2003)總結了16項有關闡述性動作的研究,發現人們在說謊時闡述性動作會減少。適應性動作是為了滿足自我或身體的某些需要(Ekman & Friesen, 2010),例如,將手放在胸口以平復情緒。一些研究發現,人們在說謊時出現的適應性動作減少(Caso et al., 2006),并且其時間也更短(Enright,Beattie, & Taheri, 2010)。

3.信念要素

說謊是一種工具性策略,是獲取某種結果的手段。說謊者試圖使對方產生或維持一種信念,盡管說謊者認為該信念是虛假、錯誤的,但該信念可能使得對方做出有益于說謊者的行為。例如,嫌疑人(發送者)在警察(接收者)面前否認參與犯罪(說謊),旨在讓警察相信他沒有犯罪(虛假信息),從而能夠逃脫懲罰(發送者的利益)。

綜上,研究者將說謊定義為“通過言語或非言語的形式,有意地隱瞞、偽造或以其他任何形式操縱有關事實、情緒的信息,以誘導他人形成或維持一種溝通者本人認為是假的信念,無論成功與否,均可被視作說謊”(Masip, Garrido, & Herrero, 2004)。本書將采用這一定義,認為說謊既包含言語形式,也包含非言語形式,是一種操縱信息以使他人形成錯誤信念的行為,這種行為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

小結

本節主要介紹了說謊的概念。研究者認為說謊行為中包含意圖要素、信息要素和信念要素,通過言語或非言語的形式,有意地隱瞞、偽造,或以其他任何形式操縱有關事實、情緒的信息,以誘導他人形成或維持一種溝通者本人認為是假的信念,無論成功與否,均可被視作說謊。

思考題

1.請舉例說明日常生活中的說謊現象。

2. 請根據意圖要素、信息要素和信念要素對某一具體說謊行為進行分析。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余市| 新安县| 平远县| 合山市| 绵竹市| 江川县| 宣恩县| 靖宇县| 阿拉尔市| 梁平县| 天峨县| 偃师市| 乐都县| 通化市| 南部县| 满洲里市| 台中县| 洪洞县| 周至县| 运城市| 新余市| 深圳市| 石楼县| 弋阳县| 潜江市| 鲁甸县| 霞浦县| 兴隆县| 留坝县| 周口市| 宜阳县| 仪陇县| 深州市| 临沂市| 江山市| 柳河县| 韩城市| 永顺县| 和顺县| 崇左市| 塘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