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青少年的大師詩詞課
- 朱自清 吳梅 聞一多
- 8094字
- 2022-03-11 16:09:17
三、賦比興通釋
《周禮·大師》“教六詩……”鄭玄注云:
賦之言“鋪”,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
《詩大序》孔穎達(dá)《正義》引此,云:
詩文直陳其事不譬喻者,皆賦辭也。
這“賦”字似乎該出于《左傳》的賦詩?!蹲髠鳌焚x詩是自唱或使樂工唱古詩,前文已詳。但還有別一義。隱公元年傳記鄭武公與母姜氏“隧而相見”云:
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苯龆x:“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p>
孔穎達(dá)《正義》云:“賦詩,謂自作詩也。”又僖公五年傳云:
士 退而賦曰,“狐裘尨茸。一國三公,吾誰適從!”
杜注:“士自作詩也。”前者是直鋪陳其事,后者卻以譬喻發(fā)端。這許是賦詩的較早一義,也未可知[1]。又《小雅·常棣》正義引《鄭志》答趙商云:

〔明〕鐘欽禮《雪溪放舟圖》
此畫是鐘欽禮的代表作,描繪的是漁人雪后在寒溪上蕩舟的情景。
凡賦詩者或造篇,或誦古。
“造篇”除上舉二例外,還有衛(wèi)人賦《碩人》篇,許穆夫人賦《載馳》篇,鄭人賦《清人》篇,秦人賦《黃鳥》篇等,卻似乎是獻詩一類[2]。就中只《黃鳥》篇各章皆用譬喻發(fā)端,其余三篇多是直鋪陳其事。至于“誦古”,凡聘問賦詩都是的。“誦”也有“歌”意,《詩經(jīng)·節(jié)南山》“家父作誦”,可證。
鄭玄注《周禮》“六詩”,是重義時代的解釋。風(fēng)、賦、比、興、雅、頌似乎原來都是樂歌的名稱,合言“六詩”,正是以聲為用?!对姶笮颉犯臑椤傲x”,便是以義為用了。但鄭氏訓(xùn)“賦”為“鋪”,假借為“鋪陳”字,還可見出樂歌的痕跡?!洞笱拧ぞ戆ⅰ菲小笆冈姴欢唷币徽Z,據(jù)上文“以矢其音”傳:“矢,陳也?!薄冻o·九歌·東君》“展詩兮會舞”,王逸訓(xùn)“展”為“舒”,洪興祖《補注》:“展詩猶陳詩也?!薄笆冈姟薄罢乖姟币簿褪恰百x詩”,大概“賦”原來就是合唱。古代多合唱,春秋賦詩才多獨唱,但樂工賦的時候似乎還是合唱的[3]。不過《大雅·烝民》篇有云:
仲山甫之德,柔嘉維則?!熳邮侨簦髅官x。
王命仲山甫……出納王命,王之喉舌。賦政于外,四方爰發(fā)。
前章傳云:“賦,布也?!毕抡隆百x”字,義當(dāng)相同。春秋列國大夫聘問,也有“賦命”“賦政”之義,歌詩而稱為“賦”,或與此義有相關(guān)處,可以說是借詩“賦命”,也就是借詩言志。果然如此,賦比興的“賦”多少也帶上了政治意味,鄭氏所注“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便不是全然鑿空立說了。
荀子《賦》篇稱“賦”,當(dāng)也是“自作詩”之義。凡《禮》《知》《云》《蠶》《箴》五篇及《佹詩》一篇。前五篇像譬喻,又像謎語,只有《佹詩》多“直陳其事”之語。班固《兩都賦序》云:“賦者,古詩之流也。”王芑孫《讀賦卮言·導(dǎo)源》篇合解荀、班云:
曰“佹”,旁出之辭,曰“流”,每下之說。夫既與詩分體,則義兼比興,用長箴頌矣。
這里說賦是詩的別體或變體,與賦比興的“賦”義便無干了。《漢書》三十《藝文志》云:
春秋之后,周道寖壞。聘問歌詠,不行于列國,學(xué)詩之士,逸在布衣,而賢人失志之賦作矣。大儒孫卿及楚臣屈原離讒憂國,皆作賦以風(fēng),咸有惻隱古詩之義。其后宋玉、唐勒,漢興枚乘、司馬相如下及揚子云,競為侈麗閎演之詞,沒其風(fēng)諭之義。是以揚子悔之曰:“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p>
賦的演變成為兩派。《兩都賦序》又說漢興以來,言語侍從之臣及公卿大臣作賦,“或以抒下情而通諷諭,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是“雅頌之亞”?!靶⒊芍勒摱浿w奏御者千有余賦”。賦雖從《詩》出,這時受了《楚辭》的影響,聲勢大盛[4],它已離《詩》而自成韻文之一體了。鐘嶸《詩品序》以“寓言寫物”為賦,便指這種賦體而言。但賦的“自作詩”一義還保存著,后世所謂“賦詩”“賦得”都指此?!端囄闹尽贩仲x為四類。劉師培說“雜賦十二家”是總集,余三類都是別集。三類之中,“屈平以下二十家,均緣情托興之作”,“陸賈以下二十一家,均騁辭之作”,“荀卿以下二十五家,均指物類情之作”[5]。漢以后變而又變,又有齊、梁、唐初“俳體”的賦和唐末及宋“文體”的賦。前者“以鋪張為靡而專于詞”,后者“以議論為便而專于理”。這是所謂“古賦”[6]。唐、宋取士,更有律賦,調(diào)平仄,講對仗,限于八韻。這些又是賦體的分化了。
“比”原來大概也是樂歌名,是變舊調(diào)唱新辭?!吨芏Y·大師》鄭注云:
比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類以言之。興見今之美,嫌于媚諛,取善事以喻勸之[7]。
釋“比”是演述《詩大序》“主文而譎諫”之意。朱子釋《大序》此語,以為“主于文詞而托之以諫”[8];“主文”疑即指比興。鄭氏釋興當(dāng)也是根據(jù)《論語》“興于詩”“詩可以興”二語。他又引鄭司農(nóng)眾云:
比者,比方于物也。興者,托事于物。
《毛詩正義》解司農(nóng)語云:
“比者,比方于物”,諸言“如”者皆比辭也。
“興者,托事于物”,則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fā)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
鄭玄以美刺分釋“興”“比”,但他箋“興”詩,仍多是刺意。他自己先不能一致,自難教人相信?!睹娬x》說:“其實作文之體,理自當(dāng)然,非有所‘嫌’‘懼’也”,也是不信的意思。這一說可以不論。鄭眾說太簡,難以詳考;孔穎達(dá)所解,可供參考而已。他以“興”為“取譬引類”,甚是,但沒有確定“發(fā)端”一義,還是纏夾不清的。以“諸言‘如’者”為“比”,當(dāng)本于六朝經(jīng)說,《文心雕龍·比興》篇所舉“比”的例可見。如此釋“比”,界劃井然,可是又太狹了。按《詩經(jīng)》“諸言‘如’者”約一百四十多句,不言“如”,又非“興”句,而可知為譬喻者,約一百四十多聯(lián)間有單句——小雅中為多。照孔疏,這一百四十多聯(lián)便成了比興間的甌脫地,兩邊都管不著了。這些到底是什么呢?也許孔氏的意見和陳奐一樣,將這些聯(lián)的譬喻都算作“興”。陳氏曾立了三條例。一是“實興而《傳》不言興者”[9],這是根據(jù)《鄭志》答張逸的話,前已引。許多在篇首的喻聯(lián),便這樣被算作“興”了。二是諸章“各自為興”。如《齊風(fēng)·南山》篇,《小雅·白華》篇,除首章為“興”外,他說其余諸章“各自為興”。這樣,許多在章首的喻聯(lián)也就被算作興了。三是一章之中,“多用興體”,如《秦風(fēng)·蒹葭》篇以及《邶風(fēng)·匏有苦葉》篇,《小雅·伐木》篇,都是的。至如《小雅·鶴鳴》篇,是“全詩皆興”。那么,許多在章中的喻聯(lián)又被算作“興”了。
他這三條例也有相當(dāng)?shù)母鶕?jù)。第一例根據(jù)《箋》言“興”而《傳》不言“興”的詩,前已論及。但這是《傳》疏而《箋》密,后來居上之故。鄭氏不愿公然改《傳》,所以答張逸說“文義自解,[《傳》]故不言之”,那是飾詞,實不足憑。陳氏卻因鄭氏說相信那些詩“實興”,恐怕不是毛氏本意。第二條根據(jù)“首章言興以晐下章”的通例。但那通例實在通不過去。因為好些“興”詩都夾著幾章賦,而雅中“興”詩尤多如此,這是沒法賅括的。第三例沒有明顯的根據(jù),也許只因為《傳》《箋》說解這些喻聯(lián),與說解“興”句的方法和態(tài)度是一樣的。那確是一樣的。這些喻聯(lián)不常有《傳》,但如《桑柔》五章中“誰能執(zhí)熱,逝不以濯?”《傳》解為禮以救亂,見前引。又《鶴鳴》首章末“它山之石,可以為錯”傳云:
錯,石也,可以琢玉。舉賢用滯,則可以治國。《序》,誨宣王也。
又《匏有苦葉》篇次章之首“有瀰濟盈,有雉鳴”傳云:
瀰,深水也。盈,滿也。深水,人之所難也。,雉鳴聲也。衛(wèi)夫人有淫佚之志,授人以色,假人以辭,不顧禮義之難至,使宣公有淫昏之行。《序》,刺衛(wèi)宣公也。公與夫人并為淫亂。
又《伐柯》篇首章傳云:
伐柯如何?匪斧弗克。柯,斧柄也。禮義者,亦治國之柄。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媒所以用禮也。治國不能用禮則不安?!缎颉?,美周公也。周大夫刺朝廷之不知也。
前兩例是隱喻,末一例是顯喻?!豆{》例太多,從略。這樣“以意逆志”,這樣穿鑿傅會,確與說興詩一樣??墒强资杷^“比”,《傳》《箋》也還是用這種方法與態(tài)度說解?,F(xiàn)在且還是只引《傳》。如《簡兮》篇次章之首“有力如虎,執(zhí)轡如組”傳云:
組,織組也。武力比于虎,可以御亂御眾。有文章,言能治眾,動于近,成于遠(yuǎn)也。《序》,刺不用賢也。衛(wèi)之賢者仕于伶官,皆可以承事王者也。
又《大明》篇七章之首“殷商之旅,其會如林。矢于牧野,維予侯興”傳云:
旅,眾也。如林,言眾而不為用也。矢,陳;興,起也。言天下之望周也。《序》,文王有明德,故天復(fù)命武王也。
這不也是一樣的“以意逆志”,穿鑿傅會嗎?與陳氏和孔氏?所謂“興”有什么區(qū)別呢?他那三條例看來還是白費的。那一百四十多聯(lián)譬喻,和那一百四十多“如”字句,實在是《大序》所謂“比”。那些喻聯(lián)實在太像興了,后世總將“比”“興”連稱,也并非全無道理的?!氨取保愐玻?a href="#wz_10" id="wzyy_10">[10]。但這個“比”義也當(dāng)從《左傳》來;前引文公七年傳“君子以[葛藟]為比”,便是它的老家?!氨取弊钟袠犯璞尘?、經(jīng)典根據(jù)和政教意味,便跟只是“取也他物而以明之”《墨子·小取》的“譬”不同。
“興”似乎也本是樂歌名,疑是合樂開始的新歌。王逸《楚辭章句》說:
《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諭。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虬龍鸞鳳以托君子,飄風(fēng)云霓以為小人。其詞溫而雅,其義皎而朗。
所謂“依《詩》取興”,當(dāng)是依“思無邪”之旨而取喻;《楚辭》體制與《詩經(jīng)》不同,不分章,不能有“興也”的“興”。朱子《楚辭集注》說:“《詩》之興多而比賦少,《騷》則興少而比賦多[11]。”他所舉的“興”句如《九歌·湘夫人》中的:
沅有兮灃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
朱子的“興”是“托物興詞,初不取義”的,與《毛傳》不一樣。王氏也說茞蘭異于眾草,“以興湘夫人美好亦異于眾人”。這里雖用了《毛傳》的“興”字,其實倒是不遠(yuǎn)人情的譬喻?!冻o》其實無所謂“興”。王氏注可也受了“思無邪”一義的影響,自然也不免傅會之處[12],但與《史記·屈原傳》尚合,大體不至于支離太甚。所以直到現(xiàn)在,一般還可接受他的解釋。
《楚辭》的“引類譬諭”實際上形成了后世“比”的意念。后世的比體詩可以說有四大類:詠史,游仙,艷情,詠物[13]。詠史之作以古比今,左思是創(chuàng)始的人?!对娖贰飞险f他“得諷諭之致”。何焯《義門讀書記·文選第二卷》評張景陽《詠史》云:
詠史不過美其事而詠嘆之,括本傳,不加藻飾,此正體也。太沖多自攄胸臆,乃又其變。
游仙之作以仙比俗,郭璞是創(chuàng)始的人?!对娖贰分姓f他“辭多慷慨,乖遠(yuǎn)玄宗?!耸强?img alt="patch" height="19"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382AD9/22666827001456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BZ_78_427_998_448_1024.png?sign=1756617623-9jYaRaQiWq8l8zAQj4uwBSZXU0LdRy4g-0-110a599faf65aa858ed0db0e30461e7d"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width="16">詠懷,非《列仙》之趣也”。李善《文選注》二十一也說:
凡游仙之篇,皆所以滓穢塵網(wǎng),錙銖纓紱,飡霞倒景,餌玉玄都。而璞之制,文多自敘。雖志狹中區(qū),而辭無(兼)俗累。見非前識,良有以哉。
艷情之作以男女比主臣,所謂遇不遇之感。中唐如張籍《節(jié)婦吟》,王建《新嫁娘》,朱慶馀《近試上張水部》,都是眾口傳誦的。而晚唐李商隱《無題》諸篇,更為煊赫,只可惜喻義不盡可明罷了。詠物之作以物比人,起于六朝。如鮑照《贈傅都曹別》述惜別之懷,全篇以雁為比。又韓愈《鳴雁》述貧苦之情,全篇也以雁為比。這四體的源頭都在王注《楚辭》里。只就《離騷》看罷:
湯、禹嚴(yán)而求合兮,摯、咎繇而能調(diào)。茍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
這不是以古比今么?
前望舒使先驅(qū)兮,后飛廉使奔屬。鸞皇為余先戒兮,雷師告余以未具。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飄風(fēng)屯其相離兮,帥云霓而來御。
這不是以仙比俗么?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這不是以男女比君臣么?
余以蘭為可恃兮,羌無實而容長。委厥美以從俗兮,茍得列乎眾芳。椒專佞以慢慆兮,榝又欲充夫佩幃。既干進而務(wù)入兮,又何芳之能祗!

〔明〕王諤《瑞雪凝冬圖》
此畫描繪雪山行旅之景。高山巨石以及山下的庭院和山上的寺廟都由硬筆畫出,冷峭逼人;山下遠(yuǎn)水高闊,船帆點點,襯托了整幅繪畫的冷寒的意境。
這不是以物比人么?《九章》的《橘頌》更是全篇以物比人的好例?!对娊?jīng)》中雖也有比體,如《碩鼠》《鴟鸮》《鶴鳴》等篇,但是太少,影響不顯著。后世所謂“比”,通義是譬喻,別義就是比體詩,卻并不指《詩大序》中的“比”。不過談到《詩經(jīng)》,以及一些用毛、鄭的方法說詩的人,卻當(dāng)別論。說比體詩只是“比”的別義,因為這四類詩,無寓意的固然只能算是別體,有寓意而作得太工了就免不了小氣,尤其是后兩類,所以也還只能算是別體;而且數(shù)量究竟不多。
后世多連稱“比興”,“興”往往就是“譬喻”或“比體”的“比”,用毛、鄭義的絕無僅有。不過“興”也有兩個變義。《劉禹錫集》二十三《董武陵集序》云:
詩者,其文章之蘊邪!義得而言喪,故微而難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
這可以代表唐人的一種詩論。大約是莊子“得意忘言”和禪家“離言”的影響。所謂言外之義,象外之境,劉氏卻沒有解釋。宋儒提倡道學(xué),也受著道家禪家的影響。他們也說讀書只曉得文義是不行的,“必優(yōu)游涵詠,默識心通,然后能造其微”[14]?!督间洝肥摹妒ベt氣象門》論曾子云:
曾子傳圣人學(xué)?!缪浴拔岬谜鴶馈?,且休理會文字,只看他氣象極好,被他所見處大。后人雖有好言語,只被氣象卑,終不類道。
“只看氣象”當(dāng)也是“造微”的一個意思。又朱子論韋應(yīng)物詩“直是自在,氣象近道”[15]。氣象是道的表現(xiàn),也是修養(yǎng)工夫的表現(xiàn)。這意念可見是從“興于詩”“詩可以興”來,不過加以擴充罷了。讀詩而只看氣象,結(jié)果便有兩種情形。如黃魯直《登快閣詩》云:“落木千山天遠(yuǎn)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泵髦芗撅L(fēng)作《山谷先生別傳》說:“木落江澄,本根獨在,有顏子克復(fù)之功。”[16]這不是斷章取義嗎?又如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凡例》云:
古人之言包含無盡。后人讀之,隨其性情淺深高下,各有會心。如好《晨風(fēng)》而慈父感悟[17],講《鹿鳴》而兄弟同食[18],斯為得之。董子曰:“詩無達(dá)詁”,此物此志也。
照沈氏說,詩愛怎么理會就可怎么理會,這不是無中生有嗎?又如周濟《宋四家詞選序》云:
夫詞非寄托不入,專寄托不出。一物一事,引而伸之,觸類多通。驅(qū)心若游絲之繯飛英,含毫如郢斤之斫蠅翼。以無厚入有間,既習(xí)已,意感偶生,假類畢達(dá),閱載千百,謦咳弗違,斯入矣。賦情獨深,逐境必寤,醞釀日久,冥發(fā)妄中。雖鋪敘平淡,摹繢淺近,而萬感橫集,五中無主。讀其篇者臨淵窺魚,意為魴鯉,中宵驚電,罔識東西。赤子隨母笑啼,鄉(xiāng)人緣劇喜怒,可謂能出矣。
“能入”是能為人所感,“能出”是能感人。他說善于觸類引伸的人,讀古人詞,久而久之,便領(lǐng)會得其中喻義,無所往而不通,而皆合古人之意。這種人自己作詞,也能因物喻志,教讀者惝恍迷離,只跟著他笑啼喜怒。他說的是詞中的情理,悲者讀之而亦悲,喜者讀之而亦喜,所謂合于古人者在此。至于悲喜的對象,則讀者見仁見智,不妨各有會心。這較沈氏說為密,而大旨略同。后來譚獻在《周氏詞辯》中評語有“作者未必然,讀者何必不然?”的話,那卻是就悲喜的對象說了。但這里的斷章取義,無中生有,究竟和《毛詩》不大一樣。觸類引伸的結(jié)果還不至于離開人情太遠(yuǎn)了。而且《近思錄》和沈、周兩家差不多明說所注重的是讀者的受用而不是詩篇的了解,這也就沒什么毛病了。以上種種都說的是“言外之義”,我們可以叫作“興象”[19]。
漢末至?xí)x代,常以形似語“題目”人,如《世說》一郭林宗泰曰:“叔度黃憲汪汪如萬頃之陂,澄之不清,擾之不濁。”后來又用以論詩文,如《詩品》上引李充《翰林論》,論潘岳“翩翩然如翔禽之有羽毛,衣服之有綃縠”。到了唐末,司空圖以味喻詩,以為所貴者當(dāng)在咸酸之外,所謂味外味。又作《二十四詩品》,集形似語之大成。南宋敖陶孫《詩評》,也專用形似語評歷代詩家[20]。到了借禪喻詩的嚴(yán)羽又提出“興趣”一義。《滄浪詩話·詩辯》云:
夫詩有別材,非關(guān)書也。詩有別趣,非關(guān)理也?!娬?,吟詠情性也。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
其《詩評》中又云:
詩有辭、理、意興。南朝人尚辭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興。唐人尚意興而理在其中。漢、魏之詩,辭、理、意興,無跡可求。
所謂“別趣”“意興”“興趣”,都可以說是象外之境。這種象外之境,讀者也可觸類引伸,各有所得,所得的是感覺的境界,和前一義之為氣象情理者不同。但也當(dāng)以“人情不遠(yuǎn)”為標(biāo)準(zhǔn)。清代金圣嘆的批評頗用“興趣”這一義。但如他評《西廂記》第一本《張君瑞鬧道場第四折》一節(jié)話金本題為《鬧齋》,卻是極端的例子。這一折第一曲《雙調(diào)新水令》,張生唱云:
梵王宮殿月輪高,碧琉璃瑞煙籠罩。香煙云蓋結(jié),諷咒海波潮,幡影飄飖,諸檀越盡來到。
金氏在曲前評云:
吾友斲山先生嘗謂吾言:“匡廬真天下之奇也。江行連日,初不在意。忽然于晴空中劈插翠嶂,平分其中,倒掛匹練。舟人驚告,此即所謂廬山也者。而殊未得至廬山也。更行兩日而漸乃不見,則反已至廬山矣!”吾聞而甚樂之,便欲往觀之,而遷延未得也。……然中心則殊無一日曾置不念,以至夜必形諸夢寐。常不一日二日必夢見江行如駛,仰睹青芙蓉上插空中,一一如斲山言。寤而自覺,遍身皆暢然焉。
后適有人自東江來,把袖急叩之。則曰“無有是也”。吾怒曰:“彼傖固不解也!”后又有人自西江來,又把袖急叩之。又曰“無有是也”。吾怒曰:“此又一傖也!”既而人茍自西江來,皆叩之。則言“然”“不然”各半焉。吾疑,復(fù)問斲山。斲山啞然失笑,言:“吾亦未嘗親見。昔者多有人自西江來,或言如是云,或亦言不如是云。然吾于言如是者即信之;言不如是者,置不足道焉。何則?夫使廬山而誠如是,則是吾之信其人之言為真不虛也。設(shè)茍廬山而不如是,則天地之過也。誠以天地之大力,天地之大慧,天地之大學(xué)問,天地之大游戲,即亦何難設(shè)此一奇以樂我后人,而顧吝不出此乎哉!”
吾聞而又樂之。中心忻忻,直至于今。不惟必夢之,蓋日亦往往遇之。吾于讀《左傳》往往遇之,吾于讀《孟子》往往遇之,吾于讀《史記》《漢書》往往遇之。吾今于讀《西廂》亦往往遇之。何謂于讀《西廂》亦往往遇之?如此篇之初,《新水令》之第一句云:“梵王宮殿月輪高”,不過七字也。然吾以為真乃“江行初不在意”也,真乃“晴空劈插奇翠”也,真乃“殊未至于廬山”也,真乃“至廬山即反不見”也!真“大力”也,真“大慧”也,真“大游戲”也,真“大學(xué)問”也!蓋吾友斲山之所教也。吾此生亦已不必真至西江也,吾此生雖然終亦不到西江,而吾之熟睹廬山,亦未厭也!廬山真天下之奇也!
他在曲后又評,說這一句是寫張生原定次早借上殿拈香看鶯鶯,但他心急如火,頭一晚就去殿邊等著了。不過原文張生唱前有白云:“今日二月十五日,和尚請拈香,須索走一遭”,明是早上。曲文下句“碧琉璃瑞煙籠罩”,明說有了香煙。再下語意更明?!霸螺喐摺敝皇窃逻€未落,以見其早,并非晚上。金氏說的真可算得“以文害辭”“以辭害志”了。
[1]《左傳》聘問賦詩的記載,始于僖二十三年。
[2]詳見《詩言志》篇。
[3]北京大學(xué)文科研究所逯欽立君有《六義參釋》一稿。本章試測賦比興的初義,都根據(jù)他所搜集的材料,特此致謝。
[4] 《文心雕龍·詮賦》篇:“賦也者,受命于詩人,拓宇于《楚辭》[者]也。”
[5] 《左盦集》卷八《漢書藝文志書后》。
[6] 《四庫提要·總集類》三元祝堯編“古賦辨體”條。
[7] 《周禮·大司樂》“興道諷誦言語”注:“興者,以善物喻善事也?!?/p>
[8]見《呂氏家塾讀詩記》三。
[9] 《邶風(fēng)·燕燕》傳疏。
[10]偽《鬼谷子·反應(yīng)》篇“事有比”注:“比,謂比例?!庇帧氨日撸绕滢o也”注:“比謂比類也。”
[11]《離騷》序附注。
[12]朱子《楚辭集注》序論王書有云:“或以迂滯而遠(yuǎn)于性情,或以迫切而害于義理?!?/p>
[13]六朝吳歌、西曲的諧聲詞格,也是比的一種,但通常認(rèn)為俳諧,今不論。
[14]程頤《春秋傳序》(《二程全書·伊川經(jīng)說》四)。又《詩人玉屑》六引朱子論“說詩”,“曉得文義是一重,識得意思好處是一重?!庇帧断笊饺啡澹骸白x書固不可不曉文義,然只以曉文義為是,只是兒童之學(xué),須看意旨所在。”
[15]《語類》一四○。
[16]首二語本于趙景偉《黃庭堅謚議》,見《山谷全書》首卷二。宋張戒《歲寒堂詩話》云:“此但以‘遠(yuǎn)大’‘分明’之語為新奇。而究其實,乃小兒語也。”
[17]魏文侯事,見《韓詩外傳》八。
[18]裴安祖事,見《魏書》四十五《裴駿傳》。
[19]《周禮·天官·司裘》“大喪,廞裘,飾皮車”正義:“興象生時裘而為之”,“興象”即“象似”之意。殷《河岳英靈集序》:“挈瓶庸受之流……攻異端,妄穿鑿,理則不足,言常有余,都無興象,但貴輕艷。”“興象”即“比興”。今借用此名,義略異。
[20]《詩人玉屑》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