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青少年的大師國史課
- 張蔭麟 呂思勉
- 2316字
- 2022-03-11 16:13:46
第六節
士
有兩種事情打破封建社會的沉寂,那就是祭祀和戰爭。所謂“國之大事,唯祀與戎”。二者同是被認為關系國家的生存的。先說戰爭。
周室的分封本來是一種武裝殖民的事業。所有周朝新建的國家大都是以少數外來的貴族包括國君、公子、公孫、卿大夫及其子孫立在多數土著的被征服者之上的。這些貴族的領主地位要靠堅強的武力來維持。而直至春秋時代,所有諸夏的國家若不是與戎狄蠻夷雜錯而居,便是與這些外族相當的接近,致時有受其侵襲的危險。再者至遲入東周以后,國際間的武裝沖突和侵略戰爭成了旦暮可遇的事。因為這三種原因,軍事成了任何國家的政治的中心,也成了貴族生活的中心。貴族一方面是行政的首腦,一方面也是軍事的首腦。農民每年于農隙講武,每逢國家打仗都有受征調的義務。此外有一班受貴族祿養著專門替貴族打仗的人,也就是戰場上斗爭的主力,那叫做“士”,即武士。
到底每一國的“士”有多少呢?這不能一概而論。據說周朝的制度,王室有六軍,大國三軍《齊侯镈鐘》:“余命汝政于聯三軍”;又“穆和三軍”,中國二軍,小國一軍。周朝行車戰,軍力以乘計。大約一軍有車一千乘,每乘有甲胄之“士”十人。事實自然與制度有出入。例如周室東遷后六十三年,周桓王合陳、蔡、衛的兵還打不過鄭國,此時的周室決不能“張皇六師”。又例如在春秋末葉約前五六二至前四八二年頭等的大國如晉、秦、楚等其兵力總在四五千乘以上。
士字原初指執干盾、戈、佩弓、矢的武士,其后卻漸漸變成專指讀書、議論的文人。為什么同一個字其先后的意義恰恰對極地相反?懂得此中的原因,便懂得春秋以前和以后的社會一大差別。在前一個時代所謂教育就是武士的教育,而且唯有武士是最受教育的人;在后一個時代,所謂教育,就是文士的教育,而且唯有文士是最受教育的人。“士”字始終是指特別受教育的人,但因為教育的內容改變,它的涵義也就改變了。
“士”的主要訓練是裸著臂腿習射御干戈。此外他的學科有舞樂和禮儀。音樂對于他們并不是等閑的玩藝,“士無故不徹琴瑟”。而且較射和會舞都有音樂相伴。“士”的生活可以說是浸潤在音樂的空氣中的。樂曲的歌詞,即所謂“詩”。詩的記誦,大約是武士的唯一的文字教育。這些詩,到了春秋末葉積有三百多篇,即現存的《詩經》。內中有的是祭祀用的頌神歌,有的是詩人抒情的作品,大部分卻是各國流行的民歌。較射和會舞都是兼有娛樂、交際、德育和體育作用的。較射是很隆重的典禮,由周王或國君召集卿大夫舉行的叫做大射,由大夫士約集賓客舉行的叫做鄉射。較射的前后奏樂稱觴。預射的人揖讓而升,揖讓而下。這是孔子所贊為“君子之爭”的。會舞多半是在祭祀和宴享的時候舉行不像西方的習俗,其中沒有女子參加的。舞時協以種種的樂曲,視乎集會的性質而異。這時期中著名的樂曲,如相傳為舜作的“韶”,相傳為禹作的“大夏”和武王所作的“大武”等,都是舞曲。大武的舞姿,現在猶可仿佛一二,全部分為六節,每一節謂之一成。第一成象“北出”,舞者“總干持盾山立”;第二成象“滅商”,舞容是“發揚蹈厲”;第三成象南向出師;第四成象奠定南國;第五成象周公召公左右分治周初曾把王畿分為兩部,自陜而東周公主之,自陜而西召公主之,陜西省之得名由此,舞者分夾而進;第六成象軍隊集合登高,最后舞者同時坐下。六成各有相配的歌詞,皆存于《詩經》中,茲引錄如下。

六成不必全用,第二成單行叫做武,第三成叫做勺,第四五六成各叫做象,幼童學舞,初習勺次習象。大武是周代的國樂,是創業的紀念,垂教的典型,武威的象征,其壯烈蓋非韶夏可比。舞者必有所執,在大武中舞者執干戈,此外或執雉羽,或鷺羽,或斧鉞,或弓矢。執羽的舞叫做“萬”,這種舞,加上講究的姿式和伴奏,一定是很迷人的,可以一段故事為證。楚文王前六八九至前六七七年死后,遺下一個美麗的夫人,公子元想勾引她,卻沒門徑,于是在她的宮室旁邊,起了一所別館,天天在那里舉行萬舞,希望把她引誘出來。她卻哭道:“先君舉行萬舞原是為修武備的,現在令尹楚國執政官名,公子元所居之職不拿它來對付敵人,卻拿它用在未亡人的身邊,那可奇了!”子元聽了,羞慚無地,馬上帶了六百乘車去打鄭國。
理想的武士不僅有技,并且能忠。把榮譽看得重過安全,把責任看得重過生命,知危不避,臨難不驚,甚至以藐然之身與揭地掀天的命運相抵拒;這種悲劇的、壯偉的精神,古代的武士是有的,雖然他們所效忠的多半是一姓一人。舉兩例如下:(1)前六八四年,魯國和宋國交戰,縣賁父給一個將官御車。他的馬忽然驚慌起來,魯軍因而敗績。魯公也跌落車下,縣賁父上前相助。魯公說道:這是未曾占卜之故照例打仗前選擇御士須經占卜。縣賁父道:別的日子不打敗,今日偏打敗了,總是我沒勇力。說完便沖入陣地戰死。后來國人洗馬發現那匹馬的肉里有一支流矢。(2)前四八○年衛國內亂,大臣孔悝被圍禁在自己的家中。他的家臣季路孔子的一位弟子,聽到這消息,便單身匹馬地跑去救應,半路遇著一位僚友勸他不必。他說,既然食著人家的飯,就得救人家的禍。到了孔家,門已關閉,他嚷著要放火。里頭放出兩位力士來和他斗,他腦袋上中了一戈,冠纓也斷了。他說:“君子死,冠不免。”把冠纓結好才死。

季路像
季路(前542—前480),字子路,孔子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為人伉直魯莽,好勇力,事親至孝。他敢于對孔子提出批評,勇于改正錯誤,深得孔子器重。
王公大夫的子弟至少在原則上都得受武士的教育。王室有“學宮”,王子和他的近侍在內中學射,周王和他的臣工也有時在內中比射;又別有“射盧”,周王在內中習射,作樂舞。公室也當有同類的設備。
武士的地位僅次于大夫。他們雖然沒有封邑,卻有食田。出戰時“士”是穿著甲胄坐在車上的主要戰斗力。但他們底下還有許多役徒小卒,這些多半是臨時征發農民充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