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與自我批評是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良傳統之一。近年來,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發(fā)揚黨的優(yōu)良傳統,正確地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對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具有特殊的意義及作用。
社會主義民主乃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追求的偉大目標之一,而正確地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恰恰是社會主義民主的生動體現,因而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生動體現。《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指出:“高度民主是社會主義的偉大目標之一,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體現。”我們講社會主義民主,就國家和社會政治生活而論,則意味著讓人民群眾充分行使當家做主的權力,積極參加國家和社會管理與建設社會主義新生活;則意味著讓人民群眾充分享有討論各種問題、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權力。既然社會主義的高度民主是以批評與自我批評為重要內容的,那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當然應當包括批評與自我批評這種政治民主在內。
在我國社會主義條件下,廣大勞動人民從根本上擺脫了無權的地位,我國的憲法規(guī)定了人民群眾有權通過討論、建議、檢查、批評、檢舉、揭發(fā)、申訴、質詢、選舉、罷免、彈劾等多種手段,通過人大、政協、工會、婦聯和其他群眾團體等組織形式,通過報紙、刊物、廣播等多種渠道,對領導機關、領導干部提出批評和建議,也就是說人民群眾享有最充分的民主權力。中國共產黨也把批評與自我批評當作黨員必盡的義務和民主權利寫入黨章之中。黨章規(guī)定,黨員必須“切實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勇于揭露和糾正工作中的缺點、錯誤,支持好人好事,反對壞人壞事”。在黨員權利一條,黨章也明確規(guī)定了黨員享有討論、建議、批評、揭發(fā)、檢舉、申訴和控告的權利。
可以清楚地看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程度是其他社會的文明所無法相比的。一切剝削階級社會的文明,都是建立在對廣大人民壓迫和剝削的基礎上的。在封建社會里,作為封建專制和極權主義代表的皇帝,掌握著生殺予奪的權力。在那種條件下,素有伴君如伴虎之說。人臣想要向皇帝提點意見,就得冒殺頭之危險,而處在社會底層的勞動者,絕無直面批評的權利,而只有受奴役的權利。被人樂道的“納諫”,只不過是掩蓋封建專制的野蠻統治的裝飾小品,而且它同勞動者向來無緣,同現在作為一種民主權利的批評與自我批評也不可同日而語。
近年來,有人極力美化資產階級民主自由,把資本主義社會說成是民主的王道樂土、自由的天堂。資產階級以民主、自由、平等為口號反對封建專制,建立起資本主義的文明,這比起封建社會的文明來說,自然是一個大進步。資產階級的民主、自由,并非一無是處,它對建立社會主義民主的借鑒意義是無可否定的,但它只是資產階級及其代理人說了算的民主,它并沒有改變勞動人民受奴役、受剝削的地位,這種形式上的民主不但沒有解決貧富差距問題,反倒使這種差距不斷拉大。而只要這種差距存在,廣大人民群眾就不可能享有人民當家做主意義上的民主,資產階級的警棍、催淚彈說明了這一點。誠然,資本主義的廣播電臺和報刊上不時有批評政府的言論,議會上批評總統的事也不乏見,但是這種批評并不代表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它只是資產階級內部派系斗爭的反映而已,只是維護資產階級最高權益的形式。列寧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相比,是在‘自由’‘平等’‘民主’‘文明’的道路上向前邁進了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一步。雖然如此,資本主義始終是雇傭奴隸的制度,始終是極少數現代奴隸主即地主和資本家奴役千百萬工農勞動者的制度。資產階級民主制和封建制度相比,改變了經濟奴役形式,為這種奴役做了特別漂亮的裝飾,但并沒有改變也不能改變這種奴役的實質。”[1]列寧的論述深刻地揭露了資產階級民主的實質。透過資產階級民主與文明的面紗,我們不難看出資產階級對勞動人民的野蠻奴役和剝削。資產階級的民主,其文明程度遠遠不如社會主義的民主。我們現在的任務是廣開言路,把憲法和黨章規(guī)定的民主權利展現到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建設中去,把社會主義民主程度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推向一個新高度。
批評與自我批評不但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體現,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武器。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不能靠政治運動那套辦法的,要靠與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相適應的辦法去進行。一方面,要加強正面宣傳教育,大力宣傳共產主義、社會主義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宣傳社會主義民主、紀律與法制,以期教育人民創(chuàng)造更加燦爛、更加美好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另一方面,還要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肅清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流毒和影響。《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指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就要牢記歷史教訓,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社會的各種矛盾,堅持對思想性質的問題采取討論的方法、說理的方法、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方法,就是說,用教育和疏導的方法去解決。”很清楚,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精神相聯系的批評與自我批評,同正面宣傳教育、學習討論一樣,都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武器。
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其本身就意味著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因為它是清除橫亙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道路上障礙的有效武器。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只是為人類開辟了到達理想境界的道路,并沒有將舊制度遺留下來的垃圾統統埋在地下。首先,封建思想的惡劣影響,還會長期地表現出來。正如《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所指出的那樣:“今天我們社會關系中殘存的宗法觀念、特權思想、專制作風、拉幫結伙、男尊女卑等,本質上都是封建遺毒的反映。”其次,資產階級的腐朽思想還會長期地存在。那種金錢至上、行賄受賄、偷稅漏稅、投機詐騙、坑國家害人民的腐朽思想和作風,并沒有消失,相反,它還在以更加隱蔽的方式蔓延著。再次,與半殖民地社會相聯系的奴化思想還有很深的影響。凡此種種,都是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格格不入的。這些殘存在人們頭腦中的遺毒,只有在正面宣傳教育的同時,拿起批評與自我批評這個武器,開展長期的積極的思想斗爭,才能解決。
我們黨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奮斗的歷史清楚地表明,什么時候堅持了馬列主義的批評與自我批評,什么時候正氣就上升,封建主義和資產階級的腐朽思想就無處安身。相反,什么時候放棄了批評與自我批評,什么時候不正之風就盛行,封建遺毒就蔓延,資本主義思想就泛濫成災。當各種錯誤思潮襲來的時候,若不挺身而出,拿起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武器,迎擊各種錯誤論調,而是軟弱退讓,其結果就會是各種錯誤思潮愈演愈烈,嚴重地干擾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
應該認識到,作為黨的三大優(yōu)良傳統之一的批評與自我批評,目前需要進一步加強。1981年7月17日,鄧小平同志指出:“當前更需要注意的問題,我認為是存在著渙散軟弱的狀態(tài),對錯誤傾向不敢批評,而一批評有人就說是打棍子。現在我們開展批評很不容易,自我批評更不容易。黨的三大作風有一條講的是自我批評,這是我們區(qū)別于其他政黨的主要標志之一,但是,現在對不少人來說,這一條很難做到。”[2]鄧小平指出的這種狀況,雖經全黨的努力,但并未從根本上得到改變。事實上,批評與自我批評已經達到了很難開展的程度。正因為如此,不正之風才鉆了我們的空子。這就提醒我們,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傳統不能丟,批評與自我批評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強。
那么,如何加強批評與自我批評呢?
首先要克服官僚主義作風,清除家長制作風的影響。“不徹底消滅這種家長制作風,就根本談不上什么黨內民主,什么社會主義民主。”[3]現在仍有一些領導同志缺乏民主作風,習慣于搞“一言堂”,個人說了算,只喜歡聽順耳言、恭維話,不喜歡聽取不同意見,尤其是不喜歡聽取批評意見。因此,在他們那里,見風使舵、阿諛奉承的人倍受器重;而那些正直無私、敢說真話、敢提出不同意見或批評意見的人,總是受到冷遇,甚至受到打擊報復。對此,人們看在眼中,便把要說的話埋在心里,批評與自我批評的聲音也就越來越弱了。我們要發(fā)揚社會主義民主,開展馬克思主義式的批評與自我批評,就應當不斷地克服官僚主義作風,克服家長制作風。社會主義的領導者與舊式的官僚有著本質的不同,他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是人民的公仆,應當充分發(fā)揚社會主義民主,保護人民的民主權利。這樣,才能形成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調動各個方面的積極性。
其次,徹底否定“大民主”。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批評與自我批評被錯誤地同大批判畫了等號。這種以整人為目的的批評與自我批評,以“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為特征的“大民主”,極容易混淆是非,造成社會生活混亂,極容易混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用對付敵人的辦法來整自己的同志,搞得人人自危,想起來令人不寒而栗。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人近年來對“大民主”很感興趣,他們發(fā)表演說,貼大字報,夸大我們前進中存在的一些缺點,混淆是非,混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界限,否定黨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這是全國人民所絕不允許的。我們黨倡導的批評與自我批評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的,是建立在同志式的平等與互相信賴的基礎上的。只有實行這樣的批評與自我批評,才能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全面發(fā)展。我們應當引導人民群眾,清除混雜在批評與自我批評之中的“左”的和右的因素,恢復馬列主義式的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本來面目。
(原載于《學習論壇》198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