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知世界的經濟學
- 珍大戶
- 8198字
- 2022-03-11 16:18:51
理論課2·經濟學歷史觀
關于經濟學的歷史觀,本文從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三個角度,來重新梳理、思考一下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的本質。
本節分為三個部分:經濟學的過去,經濟學的現在,經濟學的未來。
經濟學的過去
關于“過去”,最終是想告訴大家兩件事:
第一,經濟學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不是永恒的東西。
第二,經濟學有政治目的和政治屬性,有自己的利益所在。
什么叫生產力?簡單地理解,它是一個人生產出來的東西夠養活多少人的能力。一個人生產出來的東西只能養活很少的人,這是生產力低下;一個人生產出來的東西能養活很多的人,這是生產力發達。生產力會有一個最低的限度,即保證活下去,保證養活自己和孩子,能夠讓物種繁衍。我們把這個生產力看作1,動物世界大概就是這么大的生產力,人類的原始社會時期也是這么大的生產力。
從1這個起點開始,當從原始社會走入農業社會的時候,人類學會了農業種植技術和圈養動物,生產力有了一次較大的躍遷。一個人生產出來的東西不僅夠自己用,還能給別人吃。這種情況下,生產力的增加就使得人群中可以開始出現非農業人口了。那么非農業人口的比例是多少呢?最初應該是從0開始,逐漸增加。但在古代很長的時間里,非農業人口比例都沒有超過10%,農業人口數量一直高于90%。這意味著10個人里,有9個人種地,才能養得起1個閑人。此時的生產力大概推算一下,應該是1.1。那問題來了,為什么非農業人口從來沒有超過10%?是因為生產力不夠發達,養不起更多的閑人嗎?
不是的。我相信,從春秋戰國到唐宋元明清,農業的生產力肯定有不少提升。我們在歷史課上學過都江堰的歷史知識,這是戰國時期建設的用于農業灌溉的水利工程。灌溉技術出現后,種地水平肯定提高。歷史課還學過《齊民要術》,這是南北朝時期的農業著作,當時對節氣、施肥已經掌握得非常成熟了,生產力肯定也有提升。元、明、清之后對外交流比較頻繁,土豆、地瓜、玉米這些高產作物開始引入,種地的畝產量翻倍提高。畝產翻倍就意味著同樣耕種一塊地,能養活的人數翻倍了。既然生產力有所提升,非農業人口比例卻始終沒有超過10%,為什么?
因為所有生產力的發展,依然只局限在農業領域。只有農業技術緩慢地提升了,其他的技術并沒有革新發展。所以,當一塊地能養更多的閑人之后,這些閑人沒有其他新的領域能夠吸納,他們去不了任何地方,只能夠再回到農業領域,最終導致人均耕地面積變得越來越小。有研究表明,在北宋之前,人均耕地面積超過10畝。而到明末清初的時候,人均耕地面積已經下降到不足3畝。所以,雖然生產力有所提升,但是并沒有解放人口出來,農業人口越來越多,導致人均土地面積越來越少。
我們再回看歷史,會發現其中有一些規律。中國的古代歷史上,每個朝代剛開局的時候,都是人口最少的時期。人少就意味著人均耕地面積夠大,大家都能夠安居樂業發展生產,隨著時間推移,朝代走到鼎盛繁榮期,但隨著人口繼續增多,土地就會開始不夠分,人均耕地面積會走到一個臨界點,人們掙扎在吃飽和吃不飽的邊緣,前面多年的庫存積蓄、存糧開始慢慢被消耗光。這個時候,一旦出現洪澇或者干旱,必然要餓死人,于是農民起義爆發。此時,在農民起義的爆發與鎮壓之間,舊的朝代崩盤了,新的朝代又開始了。由于打仗死了很多人,新朝代一開局又是人口最少的時期,如此周而復始。
在這個歷史時期,是不需要經濟學的,因為以農業為主的社會里,商品經濟太簡單,沒什么好研究的。不過,當年的社會雖然不需要經濟學,卻一定需要別的學科。
長達上千年的農業社會,其本質就是兩句話:第一,土地是財富的來源;第二,人多地少是農業社會永恒的矛盾。我們順著這兩句話再往下想,既然土地是財富的來源,那么當時社會的制度,一定要解決土地的分配問題。往大了說,是對王侯貴族的土地分封制度;往小了說,是對普通小老百姓的井田制、保甲制,把人固定在土地上。國與國之間的政治交往或者戰爭,也都是對土地資源的爭奪,攻破一座城池之后,人都殺光也沒關系,因為土地才是財富。
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進行轉變,世界各地的時間點不一樣。中國比較晚,清末洋務運動時期才開始萌芽,直到1949年后舉全國之力發展工業,才開始正式步入工業時代。
歐洲出現得比較早,萌芽期是從16世紀到18世紀的兩百多年,這一時期,早期的經濟學思想也開始萌芽,在歷史上被叫作重商主義。然后在18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出現,歐洲飛速地從農業社會轉型,進入工業社會。緊接著,1776年,經濟學出現了。光這么說,大家體會不到兩者之間的關聯,只會覺得時間點比較巧合。我們必須更詳細地看當時的社會都有哪些變化。
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中,有一個很重大的改變,就是財富的來源。農業社會中,財富來源于人在土地上耕種,更具體一些,由于人多地少,相較于人,土地才是關鍵。
而進入工業社會后,財富的來源變成了人通過機器設備生產東西,然后再賣出去。這個財富創造的過程,至少涉及三個環節:第一,要有人,即勞動力;第二,要有設備或者技術;第三,要有對外銷售的市場。那么人、技術設備、市場,這三個環節,哪一個才是創造財富的關鍵呢?不同的時期,關鍵也不一樣。
先不說經濟學,先說法律。在資本主義剛開始萌芽階段,需要大量的人力進工廠。封建社會時期,地少人多,人相對沒用。但是從資本主義萌芽開始,人力開始變得有用了。于是當時的社會制度開始想辦法促使人們變成勞動力,防止身體健康的人游手好閑。1536年,英國頒布了一個強壯的流浪漢法令,意思是身體強壯的人如果去流浪,一旦被抓住就要被割耳朵,抓住三次就被判死刑。1547年的一項法令說,人們可以互相檢舉揭發,只要對方不工作,你檢舉之后,他就可以做你的奴隸。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力繼續提升,技術起到的作用比單純疊加人力要有效得多。漸漸地,法律開始不再需要強迫人們去當工人,轉而開始注重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讓新技術別那么快被復制出去。再之后,生產力還在繼續增長,一個人生產的東西夠供養很多人了,一個地區生產的東西可以供養好多地區了,就必須向外運,向外賣,才能賣得掉。這時,法律開始強調國際貿易規則。先進的國家要國際貿易自由,從而多出口,搶占更大的市場。落后的國家則要求國際貿易保護,防止國內產業被沖垮。
隨著農業社會轉變成工業社會,國家之間的戰爭目的也變了。之前是為了搶奪土地,而在這之后,先是奴隸戰爭販奴,隨后則變成了搶奪市場。因為人沒了就沒人消費了,仗全白打。這時,打仗就是為了市場,比如鴉片戰爭。
講到這里,我們回頭梳理一下前面的例子。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什么樣的生產力條件下,就會產生什么樣的上層建筑。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律制度,都屬于上層建筑。
同一時期,開始產生了經濟學,如果我們再深入洞察,會發現,經濟學也是為了保障相應的經濟制度這種上層建筑而產生的,也是有歷史目的的。
比如說,經濟學宣揚自由選擇。仔細想想,用法律,等于是逼迫流浪漢進紡織廠工作,但流浪漢能有多少人呢?而用經濟學的理論,讓人們自由流動,讓過去的史密斯和費舍爾都能自由地涌向城市,就可以瓦解過去把人拴在土地上的政治制度,把更多的人從農業中解放出來。
再比如,經濟學宣揚自由主義,政府不要干涉。這是因為工業革命后,生產力增長很快,一個地區生產的東西可以供養好多地區,需要向外運。在國家之外,可以靠國際條約、戰爭、堅船利炮來保障對外出口,那對自己國家內部怎么辦?總不能自己人打自己人吧。早前在封建時期,為了把人固定在土地上,地域之間的交流很不便利,各地各自為政,層層設置關卡。比如在法國,如果一個地區的產品要運到另一個地區,每經過一個封建領主的地盤,就得交一次錢,層層扒皮。所以這個時候經濟學就宣揚要自由市場,不要貿易壁壘,不要行政干預,而在當時,這些宣揚也確實是對社會有進步意義的。
然而到現在,這種高度自由的時代,如果還在宣揚自由市場能解決一切,那這就別有目的。經濟學歷史上有一個奧地利學派,就是宣揚什么都不要管,自由競爭就是最好的。然而奧地利學派早在19世紀結束沒多久就被拋棄了,因為西方進入工業社會比較早,他們很快就發現了自由放任是有問題的,于是奧地利學派就這么過時了。
所以大家要看到經濟學里所宣揚倡導的東西,在不同歷史時期是不一樣的,經濟學本身也在不停地進化。
一種理論剛發展出來,最初肯定是有積極意義的。但隨著時間的變化和社會的發展,也有可能變得不再合適了。
經濟學里也一樣,講的內容沒有一條是真理,全部都需要根據社會變化而改變,所以大家一定不要盲從。要意識到經濟學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它的存在可能是有特定的歷史目的的。我們無須迷信經濟學,也不用疑惑經濟學到底有沒有用。每一個時代的產物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經濟學的現在
我剛開始上大學的時候,大學里教兩門課,一門是政治經濟學,另一門是西方經濟學。政治經濟學里的內容和例子都非常老舊,還在拿19世紀的工廠來舉例,說資本家雇用工人制造鞋子,怎么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來榨取剩余價值。我聽了這些內容非常不屑,覺得這都已經21世紀了,世界早就不這樣了,我大學畢業以后是要進入商業社會中搏殺的,你教我這些東西有用嗎?
所以在那個時候,在我還沒開始學習之前,我非常憧憬現代經濟學,覺得這才是最前沿的東西,是能夠有實際用處的東西。出于“有用”這個目的,為了畢業后能夠早日在社會上嶄露頭角,我基本上每天都去圖書館,花了兩三年的時間,把圖書館里與經濟金融相關的幾個書架都看了一遍。然而,當我學得越多時,我越發現,現代的經濟學是有漏洞的,在這種制度下會讓社會產生漏洞,于是我開始懷疑這門學科。
現在我跟大家講一下,我在大四那一年發現了些什么。
人類社會是一個生產力逐步發展的歷史。前面講了,早期社會農業人口比例100%,到了封建社會,農業人口占比90%。從資本主義萌芽開始,農業人口比例大幅下降。美國到了1910年,農業人口已經降到35%,到了1970年下降到5%,如今已經下降到1%。只用1%農業人口生產出來的農產品,不僅夠美國人吃,還夠飼養大量牲畜,還夠出口。這就是生產力的發展過程,一個人生產出來的東西,夠更多的人用。
除了農業人口之外,美國的工業人口比例也在持續下降,從50%多下降到30%多,再到20%多,目前也只剩10%了,因為技術進步,生產力提升,生產出來的東西夠越來越多的人使用,所以工業領域里需要的人口比例,也在縮小。
我舉個更直觀的例子。亞當·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里,寫了一個他觀察到的例子。他說,在舊作坊時代,全靠手工生產,一個工人一天能夠制造20枚別針。但是借助分工之后,把整個別針的生產過程分解為每個工人專門完成部分工序,通過勞動分工,10個工人一天可以制作48000枚別針。其中第一個人負責把鐵絲拉出來,第二個人把鐵絲拉直,第三個人把鐵絲切斷,第四個人把鐵絲削尖,第五個人將鐵絲磨光,第六、七、八個人制作別針的針帽,第九個人將針和針帽固定在一起,第十個人將別針擦亮并且包裝。通過這種勞動分工,10個人從原本每天只能生產200枚別針,變成了能生產48000枚別針。但想要支持這種勞動分工,必須有較大的市場規模,如果這個別針工廠只有10個人的話,這家工廠每年需要銷售1500萬枚別針才能維持生存。亞當·斯密借助這個例子來強調,通過勞動分工與自由市場,能夠讓生產力巨大發展,從而給社會創造財富。然而,我通過這個例子看到的是,這個時候還沒有科技創新,還沒有引入機器大生產,10個工人的工廠就可以讓這個社會減少大量的曲別針工人。
如果我們繼續預期,人類社會是一個生產力持續進步的社會,我們會預測到,在未來每一個行業里,需要的人口比例最終都會走向縮小。人力早晚會過剩。而按照經濟學所創建的社會制度,價格是由市場中的供需決定的,人力只要有一點過剩,就會造成供大于求,讓價格下降。
人力過剩會導致一部分人失業,人們在找工作的時候會互相競爭,從而讓工資壓低或者讓工資的增速降低。但是資本收入并不會這樣互相競爭,因為資本在呈現一種不斷集中、不斷聚攏的趨勢,自己是不會跟自己壓價的,甚至于資本之間可以抱團抬價。每一年里,資本都多收那么一點點,工資都少發那么一點點,隨著時間累積,貧富差距就會越來越大。
下面是一組從招商銀行對外披露的年報里摘錄的數據。人們會同時擁有很多個銀行的銀行卡,就算是富人,也有可能貢獻幾張零余額的銀行卡,所以關于富人和窮人的比例數值是無法參考的。然而逐年的變化趨勢可以參考。從2012年到2019年的數據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富人在變得更富,富人變富的速度很快,比窮人要快得多。



資本與工資的增速不同,是現代經濟制度下最嚴重的社會漏洞。英國的GDP增長大概是1%,而英國的資本回報率卻能達到3%,他們多拿的就是別人少拿的,所以我猜,英國的工資水平應該很多年沒漲了。中國的GDP增長率,前些年是8%,而當時資本收益率輕易就能超過10%,這意味著在資本每年的增長能達到10%的同時,社會平均工資的漲幅能達到10%嗎?
資本增值速度快,工資增值速度慢,這是現代經濟制度下最嚴重的漏洞,但遠不是唯一的漏洞。更常見的漏洞是利用供求規律,通過資本聚集壟斷某個特定的東西,從而抬高這個東西的價格,獲得超額利潤。
比如奢侈品行業,通過資本不斷收購,全球的奢侈品如今都歸于三家集團,集中地壟斷了供給,價格也抬到了一個有很高利潤的水平。但這種手段還不夠高端,因為奢侈品不是每個人都需要的,且其產品成本、運作的套路很容易被識別出來。
我們身邊有沒有控制住供給,讓別人算不明白價格的東西呢?也有的。
舉例來說,微信消費的手續費。你每通過微信向商家付一筆錢,微信就從中卡掉了一筆手續費。這比信用卡狠多了,因為信用卡收手續費的時候,墊付了資金,而現在用微信消費的時候,微信是沒有墊付資金的,從消費者到商家手中,直接扣掉一部分。有人聽到這里,肯定要反駁了,因為你用了微信支付系統啊,這是使用費啊。被洗腦了吧,你知道使用成本是多少嗎?如果不知道,你怎么確定這個費用就全部都是使用費呢?
我稍微做個對比,微信收的手續費是千六,也就是每1000元收6元,1萬元收60元,以此類推。國內股票交易時,上海證券交易所收的手續費是萬一,即1萬元收1元。證交所的信息系統,比微信支付可復雜多了吧?全國幾千萬股民實時瀏覽股票行情,要求信息不能有延遲,每時每刻的交易量都很大,這種難度下的交易費用是萬一,而微信支付收的費用是股票交易的60倍。所以你還相信這60倍的費用都是使用費嗎?
上一節里提到,微觀經濟學里最賺錢的辦法能濃縮成八個字——“洗腦需求、控制供給”。控制供給,用古話說,叫“此路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想過此路,留下買路財”。很多人不知道,蘋果對在線服務要收32%的費用。舉個例子,你看直播,給主播充值打賞,用安卓手機充10元可以買100個直播幣。而用蘋果手機,充10元就只能買到68個直播幣,只要你用蘋果,你就要比別人多掏錢,因為蘋果在中間扣了32%。
我建的粉絲圈子——珍大戶的經濟圈,標價是299元,結果,蘋果手機用戶付完費后,到我手上時只剩不到150元。我就很生氣,我和用戶之間兩情相悅,為什么就突然插進來一個蘋果呢?用戶買手機的時候沒付手機錢嗎?你強行扣走一半經過我同意了嗎?這是強買強賣呀。
很多已經被洗腦的人,在這種情況下還要替蘋果說話,說蘋果提供了優質的平臺。如果用這個邏輯的話,那我們現在用的電都是國家電網提供的,人家也提供了優質的電力平臺,你為什么不感謝國家電網呢?你在網上消費100元也給國家電網交30元唄。
這么想就知道,蘋果收的這筆錢有多霸道了。蘋果賺的叫什么錢?洗腦需求,控制供給。
再回到現在經濟制度下,最主要的漏洞是什么?生產力會持續提升,從而讓各個產業中需要的人口比例下降,最終產生勞動力過剩,從而導致大家的工資收入漲不上去。
這就是經濟學的現在——在微觀的很多領域,經濟學非常有用,對社會有正面的積極作用,然而加總到一起,卻有系統性漏洞。那么經濟學的未來是什么樣呢?
經濟學的未來
上一節我解釋了現代經濟制度存在著系統性的漏洞——小到各種洗腦需求、操縱供給的方法,大到系統性的漏洞導致的就業減少和貧富差距增大。
這個系統性的漏洞不只我一個人發現了,全世界各國的經濟學家們對此也有一些觀點。現在經濟學里大概有三種解釋。
第一種觀點是否認。一些經濟學家通過數據統計得出,在過去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里,人們的工資水平一直在上升。但這種說法沒有意義,總不能社會進步了,還讓打工人都活在1840年吧,工資上升那不是應該的嗎?我們現在討論的是貧富差距的擴大。
第二種觀點是凱恩斯主義,即大政府主義。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認為,國家應該出手管理,而且國家也有能力。政府通過發行國債,多借點錢,然后親自花錢去雇人修橋修路,擺脫經濟危機。
第三種觀點是芝加哥學派的貨幣主義。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當凱恩斯主義開始失效后,貨幣主義接棒了凱恩斯學派,成為當前的主流思想。貨幣主義主張,國家啥都不要管,只負責印錢就好了,只要錢印得多,一切問題就都解決。所以到目前為止,美國依然是以貨幣主義思想為主流,只要一出危機就印錢。2008年經濟危機時期,美國在一年內印的錢,是建國232年以來印錢總數的一倍。到了2012年,同樣的事情又發生了,建國236年里總共就印了那么多錢,兩年就翻倍了。到了2020年,同樣的事情再次發生,美國建國244年里總共印了那么多的錢,幾個月就翻倍了。這就是經濟學中的芝加哥學派貨幣主義。
凱恩斯主義學派和貨幣主義學派講完,我猜大家會有疑問,這兩個學派做的事情,跟就業和貧富差距有什么關系呢?憑什么都認為自己的學派能解決問題呢?如果你有這個疑問,你就問到本質上了。
其實這兩個學派都沒有直接解決問題,只不過在拖延時間。大家是否記得上一節留下的問題——你認為人的欲望是無窮的嗎?
經濟學宣稱,人的欲望是無窮的。基于這個假設,只要社會上有很多失業和閑散人口,工資就會非常便宜,由此人的欲望就會衍生出各種新的需求,比如雇個閑人陪你嘮嗑。只要給予足夠的時間,早晚會有更多新產業出現,就業和經濟秩序最終都會恢復。所以凱恩斯主義通過政府調控,貨幣學派通過印錢,各自獲得緩沖時間。兩者本質都是在拖,因為相信人的欲望會不斷增加,產生出更多需求,從而創造出新工作崗位。
所以大家明白了嗎?問題的關鍵在于,你是否相信人的欲望是無窮的,不同的答案將走向不同的結果。如果你相信,就意味著現在的經濟制度能夠順利地繼續運轉下去。如果你不相信,就意味著隨著時間推移,漏洞會越來越大,最終這套體系會垮。所以在上節里,我猜測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可能都不長久,因為我并不相信人的欲望是無窮的,我覺得拖時間沒有用。
但未來也不是那么悲觀。原因來自經濟學的另一個假設,也是前文留下的問題之一——你認為資源是稀缺的嗎?
在我高中的時候,我的政治老師給我們舉了一個例子,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說以后生產力高度發達,可能一按電源,機器就能生產出100匹布來,你們需要做的勞動就只是按一下電鈕。當時聽完這個例子,我覺得這是在吹牛,怎么可能?那時,中國才剛進WTO,國家還沒開始變富,科技和互聯網也沒有太發達,但也不過就是十來年后,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大概在2015年,我想通一件事。我發現,如果追根溯源,那么所有的資源都是能源。食物來自農作物,農作物來自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其實就是對太陽能的利用。穿的衣服來自化工,也是能源。交通要用汽油,也是能源。如果交通解決了,那么房子也不會稀缺,所以居住也是能源問題。所以結論變成了,人類的衣食住行都來自能源。如果人類的科技有了突破,掌握了更厲害的使用能源的方式,那么稀缺可能就不復存在。我們回顧農業社會,人類能掌控的能源,主要來自農作物的光合作用,對能源的掌控效率比較低,所以生產力也比較弱。到了工業社會,人類掌握了石化能源,生產力有了大幅的提升。未來,如果人類在核聚變技術上有所突破,能夠掌握無限的清潔能源,那么生產力又將進一步指數級地增長,就像曾經的工業革命帶給人類社會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樣。如果資源不稀缺了,那錢還有什么用呢?如果錢沒了,經濟學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現在再回頭看第一節留下的問題,你認為資源是稀缺的嗎?人類的欲望是無窮的嗎?如果你認為資源稀缺,人類的欲望是無窮的,那么現在的經濟制度將會繼續運轉下去,經濟學也將一直持續下去;如果你認為人類的欲望是有克制的,隨著生產力的提升,資源是不稀缺的,那么最終經濟學就會消失,現在的主流經濟制度會瓦解,到時候有可能就是共產主義了。但不管你怎么回答,時間還早,在我們目所能及的未來三五十年里,世界還會是像現在這個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