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引言

如何抵御自我的不足與無知

2012年,我開始在Quora網站上寫作。在這個網站上,任何人都可以提問和回答問題,讀者們可以給他們喜歡的答案點贊,同時也可以踩他們不喜歡的答案。這樣,那些最有幫助的答案就可以被置頂。我對這個網站感到很好奇,也很喜歡這種自由的方式。那上面的許多討論都十分吸引人,針對同一個問題總能看見從不同視角做出的解答,這非常有趣。

每當我在休息或者想偷懶的時候就會到Quora上去瀏覽問題,并且也回答了諸如“快樂和滿足的區別是什么”“什么事情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更好”“什么能讓生活更有意義”等問題。

Quora會顯示你提供的答案的閱讀量和點贊數,這樣你就可以了解自己文字的覆蓋范圍和大家的喜歡程度。在瀏覽的人里,只有一小部分會點贊。直到2017年7月我寫下這段話為止,我在5年前對“什么能讓生活更有意義”的回答的閱讀量還只有1.4萬次,點贊數則更少了,只有133個;而關于年齡增長的那道問題,我的回答有7200個人瀏覽過,獲得了36個贊。這不是什么了不得的成績,也在我的預料之內。在這樣的網站上,大多數內容都得不到太多關注,只有一小部分內容會變得異常受歡迎。

在我回答了那兩道問題之后不久,我又回答了另一道問題:“每個人都該知道的最有價值的事是什么?”我列了一個清單,里面包含了一些法則和格言,有的很嚴肅,有的則很詼諧,如“即使痛苦也要心懷感恩”“不要做你討厭的事情”“不要將事物隱藏在迷霧之中”,等等。Quora的訪客們似乎很喜歡這個清單,紛紛對此評論轉發。比如,有人說:“我必須把這個清單打印出來經常閱讀,太棒了!”“Quora你贏了,我們這就合上電腦。”我在多倫多大學的學生們也跑來告訴我他們很喜歡我的清單。迄今為止,這篇答案的閱讀量已有12萬次,點贊數則有2300個。Quora上大概有60萬個問題,其中只有幾百個問題的答案突破了2000個贊的關卡,這說明我那個得益于拖延的沉思結果擊中了大家。

我一開始寫這個清單時并沒有想到它會這么受歡迎,因為在那段時間,我還寫了大概60個答案,且每一個都是用心完成的。所以我研究了大家的反饋,試圖理解自己最受歡迎的答案火熱的原因。也許是我在編寫法則的時候把握好了熟悉和不熟悉的平衡,也許人們喜歡這些法則暗含的結構,也許人們只是喜歡清單本身。

2012年3月,我收到了一位出版經紀人的郵件。我曾在加拿大廣播公司(CBC)一個叫《對幸福說不》(Just Say No to Happiness)的節目上批判過將幸福作為人生目標的做法,而這位經紀人剛好收聽了那期節目。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曾認為,人為了快樂而活的愿望會“被工頭手上短棍的第一下捶打扼殺”1。在危機當中,生活帶來的不可避免的痛苦對追求幸福的人生目標來說就是一種諷刺。我在那期節目里提出:人生需要更深層的意義,這種意義的本質反復出現在過去的偉大故事當中,而那些故事往往討論的都是在痛苦中成長,而不是追求快樂。

從1985年到1999年,我每天都要花3個小時來寫我的第一本書《意義的地圖》。之后,我也教過一門基于那本書內容的課程,先是在哈佛大學,再是在多倫多大學。2013年,我注意到了YouTube的崛起,因為之前在加拿大教育電視臺(TVO)做過一些受歡迎的節目,所以我決定將我講的課程和公開講座拍攝下來放到網上。這些視頻吸引了許多人觀看。到2016年4月,觀看人數已超過100萬,而到我寫下這些文字時,這個數字已激增到1800萬。

我在《意義的地圖》里提出,神話和宗教故事,尤其是那些源自口述傳統的故事不是為了描述事實,而是為了探討道德。所以這些故事關注的不是世界的客觀面貌,而是一個人應該有怎樣的言行。我認為我們的祖先是將世界視為一個戲劇舞臺,而不是一個由客觀物體組成的集合。同時,戲劇的組成元素也不是物質,而是秩序與混亂。

秩序意味著身邊的人都遵循約定俗成的社會規范,且都言行可靠、態度配合。秩序是社會結構、已探索領域和由熟悉事物構成的世界。秩序的狀態通常被描繪成具有象征意義的男性形象,所以秩序是明君和暴君的永恒結合,因為社會既包括結構又存在壓迫。

相比之下,混亂則來自意外的發生。當你在聚會上講了個笑話,隨之而來的卻是令人尷尬的沉默時,混亂就悄然降臨了。更為災難性的混亂可能還包括突然的失業或者感情上的背叛。作為秩序的對立面,混亂通常被描繪成具有象征意義的女性形象。難以預料的新事物會從習以為常的舊事物中突然出現,因此,混亂代表了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毀滅,就好像自然相對于文化來說同時也包含生與死一樣。

秩序和混亂也是道家講的陽和陰,是太極圖里首尾相接的兩條魚。秩序是代表陽的白魚,混亂是代表陰的黑魚,白色中的黑點和黑色中的白點表明了秩序與混亂相互轉化的可能性。當一切看似安穩時,未知可能突然降臨;而當一切都被毀滅時,新的秩序卻可能于此時浮現。

在道家看來,意義就是黑與白的邊界,即道,也就是生活的神圣之路。

這比幸福要好得多。

我之前提到的那位出版經紀人在聽了我的那期節目之后,給我發來了郵件,問我愿不愿意為大眾寫一本書。我曾嘗試過將《意義的地圖》改寫成一個更淺顯易懂的版本,但不論是我的寫作狀態還是最終的結果都不太令人滿意。我想這可能是因為我依然在模仿之前的自己和之前的書,而不是站在秩序和混亂之間創新。我建議那位經紀人去看看我在TVO做的那些節目,這樣我們就可以更加有效和完整地探討我應該在新書里寫些什么。

她看了所有的錄像并且和同事進行了討論,一個月后聯系我,向我表示,她對出書這件事更確信也更有興趣了。這對我是一種意料之外的鼓勵,因為我從沒對人們會很積極地回應我所談論的那些嚴肅古怪的話題抱有任何期待。當你讀完這本書時,或許也會理解這其中的原因。

出版經紀人建議我寫一本關于獲得良好生活的指南,于是我立刻想到了我的Quora清單。在此期間,我擴充了那些法則的相關內容,沒想到人們對新內容的反響也很積極。看上去這個清單和出版經紀人的設想是很契合的,于是我把清單發給了她,果然,她很喜歡。

與此同時,我曾經的學生、現在的朋友、小說家兼編劇格雷格·赫維茨(Gregg Hurwitz)正打算寫一本書,這本書就是后來非常暢銷的懸疑小說《孤兒X》(Orphan X)。格雷格也很喜歡我的法則,他甚至讓小說女主人公將法則節選下來貼在冰箱上,這也進一步幫我確認了這些法則所具備的魅力。我向我的經紀人提議,我可以先寫一些簡短的樣章試試看,而在我開始寫之后卻發現,這些樣章根本做不到簡短,因為我想寫的遠比我預想的要多。

一定程度上這是因為我花了很長時間為我的第一本書做調研,我當時研究了歷史、神話、神經科學、精神分析、兒童心理學、詩歌以及《圣經》的大部分內容,我還透徹地分析了彌爾頓的《失樂園》、歌德的《浮士德》和但丁的《地獄》。我將所有這一切整合在一起,試圖解釋歷史上一些僵局形成的原因。我無法理解為什么人們會為了捍衛自己的信仰體系而不惜毀滅整個世界,然后我意識到共同的信仰體系可以讓人們理解彼此,而且這些體系不僅只關乎信仰。

遵循共同的準則可以讓人們感到彼此是可預測的,每個人都在按照他人的期待和愿望行事。這樣人們就可以合作,甚至和平地競爭,因為每個人都能預測他人的反應。在心理和行為上共享的信仰體系簡化了人們眼中看到的彼此,甚至簡化了整個世界,因為人們可以通過合作來征服世界。或許沒有什么比維系這種簡化的體系更重要的了,如果它受到了威脅,國家的巨輪就會觸礁。

準確地講,人們并不是在為了信仰而戰,而是在努力協調信仰、期待和愿望之間的關系,使自己的期待和他人的行動保持一致。正因為有這種協調一致,人們才能和平、穩定而又有建設性地相處,不確定性和隨之而來的痛苦才能被有效地控制。

想象一個人被愛人背叛了,兩人之間的神圣契約遭到了破壞。行動比語言更有說服力,背叛行為會擾亂親密關系中被謹慎維護的脆弱和平。在被背叛之后,人們會被惡心、蔑視、愧疚、焦慮、憤怒和恐懼等可怕的情緒主宰,而這些可怕的情緒本來是被共享的信仰體系和行為準則所約束著的。因此,也不難理解人們會為了能使自己免于陷入混亂和恐懼情緒的事物而戰。

共享的文化體系不僅能讓人類的互動更加穩定,同時它也是一種價值等級體系,能賦予事物清晰的主次順序。當缺失這樣一個體系時,人們就會不知所措,甚至無法感知,因為行動和感知都需要被有價值的目標指引。我們的積極情緒大多和目標相關,只有在朝著目標前進的時候我們才是快樂的,而前進本身就隱含了價值。更糟的是,沒有積極價值的生活不單純是中性的。我們脆弱有限的生命里還包含痛苦和焦慮,因此我們必須用一些東西來對抗存在的固有痛苦。我們必須找到隱藏在深刻價值體系里的意義,否則存在的恐怖就會變得難以承受,然后絕望的虛無主義就會向我們招手。

沒有價值就沒有意義,然而,不同的價值體系之間有可能會產生沖突,所以我們永遠處在兩難之中。一方面,缺失以群體為核心的信仰會讓生活變得混亂、痛苦和難以忍受,另一方面,這樣的信仰又會讓我們和其他群體產生不可避免的沖突。西方人對傳統、宗教和國家文化的逐步放棄,就是為了減少群體沖突的可能性,但與此同時,人們也越來越頻繁地面對絕望和無意義感,所以這根本算不上是一種進步。

在寫《意義的地圖》時,我意識到人類再也經受不起沖突了。我們的武器技術已經變得過于強大,戰爭的后果就是世界末日,但同時人們也不能輕易放棄自己的價值體系、信仰和文化。這個棘手的問題讓我痛苦了好幾個月,難道還有第三條我沒看見的出路嗎?其間,我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懸掛在半空中,緊緊抓著房頂的吊燈,離地面有好幾層樓的高度,而頭頂則是廣闊的穹頂。地上的人顯得遙遠又渺小,我離四周的墻面和房頂的距離也很遠。

臨床心理學的訓練讓我尤其關注夢境,因為夢境能夠揭示內心中理性尚未涉足的部分。我意識到自己所處的穹頂下方恰好就是信仰的中心。這個中心既是無盡苦難、死亡和轉變存在的地方,又象征著世界的中心。我不想待在這里,于是設法從那象征性的高空回到了安全而熟悉的地面。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下來的,只記得后來我又回到了臥室,試圖進入無意識的平靜,但是當我躺下時感到自己的身體仿佛在移動。一陣強風又將我吹回高空的中心,這是個我無處可逃的噩夢。我強迫自己醒了過來,發現風正通過背后的窗戶吹向我。在半夢半醒的狀態下,我在床尾依稀又看見了恢宏的大門,我搖頭讓自己徹底清醒了過來,然后門就消失了。

我的夢將我放在了存在的中心,讓我無處可逃,我花了幾個月才弄明白這個夢的意義。在此期間,我更加完整而切身地認識到過去那些偉大的故事其實都在強調人處在萬物的中心。這個中心位置往往標記著X記號,存在于此意味著痛苦和轉變,而這是一個需要主動接受的事實。人們是有可能超越對集體教條的盲目堅持,同時又避免陷入另一個極端的虛無主義陷阱的,人們也是可以在個體的意識和體驗當中找到足夠的意義的。

這個世界如何才能夠擺脫沖突與心理和社會解體之間可怕的兩難境地?答案是:通過提升和發展個體,通過讓每個人都主動地承擔存在的重負。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社會和世界承擔盡可能多的責任,堅持真理,修補缺憾,這樣人們才可以減少毒害世界的苦難。這樣的期待雖然非常高,但如果不這么做,等待我們的就有可能是恐怖的專制主義信仰、國家崩塌后的混亂、肆無忌憚的自然災害、存在主義的焦慮以及脆弱迷茫的人生。

我已經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數十年的思考,也積累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故事和概念,但我絕不是說自己的思考就是絕對正確和完善的。存在的復雜性遠超任何個體的理解能力,而我并不了解全部真相。我不過是力所能及地奉上自己的知識而已。

總之,這本書的形成得益于之前所有的研究和思考。最開始我是打算將我在Quora上提交的答案精選出40篇來展開寫,出版公司也接受了這個提議。但是在寫作的過程中,我將文章的數量削減到了25篇,然后是16篇,最終減少到現在的12篇。過去的3年里,我都在編輯的幫助下精進這本書,也得到了來自格雷格極為犀利的評判。

這本書的標題花了很長時間才確定。為什么最終決定叫“人生十二法則”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它能很簡潔地表明,人們需要指導規則,否則就會陷入混亂。不論是個體還是群體都需要規則、標準和價值觀。人是群居和負重的動物,肩負重任才能讓我們痛苦的存在顯得有價值。我們需要由習慣和傳統帶來的秩序,秩序過多是不好的,淹沒在混亂中也是不好的,所以人們需要確保自己走在筆直而又狹窄的道路上。

這本書的每個章節都在探討人們該如何行走在這條劃分秩序和混亂的道路上。只有在這條道路上,人們才能保持足夠穩定,做足夠多的嘗試和改變,進行足夠多的修補和協作,找到賦予痛苦人生價值的意義。正確的生活方式能夠幫助人們背負自我意識的沉重負擔,接受人生的脆弱和有限,避免陷入受害者角色所帶來的怨恨、嫉妒,產生復仇和毀滅的欲望。正確的生活方式也能夠避免人們依靠極權主義的確定性來抵御自我的不足與無知。或許我們是可以避開這些通往地獄的道路的,畢竟我們在20世紀已經清楚地領略過地獄的真實面貌了。

我希望這些法則和相應的文章可以幫助人們重新理解一個他們已知的事實,即人永遠都在渴望著真實存在的英雄主義,而主動承擔責任無異于決定過有意義的人生。

如果每個人都能以正確的方式生活,那么整個社會必將實現共同繁榮。

祝福每一位即將閱讀此書的朋友。

喬丹·彼得森

臨床心理學家、心理學教授

你和龍蝦的共同點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多,
尤其是當你氣得張牙舞爪的時候。

主站蜘蛛池模板: 竹溪县| 厦门市| 仪陇县| 鄯善县| 临漳县| 甘洛县| 奇台县| 香港| 宝山区| 商丘市| 富阳市| 宿州市| 泰州市| 怀集县| 开江县| 监利县| 武汉市| 胶南市| 镇江市| 临汾市| 九龙城区| 饶阳县| 嘉峪关市| 马公市| 社旗县| 张家川| 晋州市| 苗栗市| 新化县| 绍兴县| 桐乡市| 赫章县| 弋阳县| 绥化市| 叙永县| 永安市| 九寨沟县| 临汾市| 饶河县| 洛扎县| 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