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 陳侯因齊敦【黃帝由來】

戰國雄主的這件青銅器神秘失蹤,但它證明了黃帝是華夏始祖

陳侯因齊敦(附銘文)

我們知道“田忌賽馬”的典故,說齊國將軍田忌在孫臏的獻策下,用下等馬輸給齊王的上等馬,而上等馬和中等馬則碾壓齊王的中等馬和下等馬。這個齊王就是齊威王田因齊,戰國七雄之一——齊國最早稱王的國君。春秋戰國之際有“田氏代齊”事件,說的就是出自陳國的田氏取代了姜子牙后代的齊國。那么,陳氏為什么又稱田氏呢?

下落不明的國家寶藏

在《史記》經典注本“史記三家注”里,對陳氏稱田氏各有說法。

首先是南朝宋裴骃的《史記集解》,他引用東晉徐廣的說法說“應劭云始食菜地于田,由是改姓田氏”。原來東漢的應劭說過,田齊始祖陳完最早的食邑在齊國的田這個地方,所以把陳氏改為田氏。唐代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則說“以陳田二字聲相近,遂以為田氏”。唐代張守節的《史記正義》,又說“敬仲既奔齊,不欲稱本國故號,故改陳字為田氏”,是說陳完(敬仲)不想叫故國陳氏,所以改為田氏。

盡管后人有種種猜想,但出土的青銅器銘文表明,陳完的后人不管在春秋還是戰國,自稱一直是陳氏而非田氏。但同時有一種異體的寫法,在“陳”字下面還有個“土”。而在戰國楚簡中,對陳國的“陳”也用過這種寫法,并沒有特意區分陳國的陳和田齊的陳。

這都說明,陳完的后人從來沒有回避陳氏。同時,也沒有任何史料證據表明陳完封于田,且沒有音韻學的依據證明“陳”“田”通假。陳氏同時稱田氏,僅見于秦漢以后整理寫定的傳世文獻。大概后人為了區分于“陳”,借用“土”的近義字“田”字。但文獻中大量的“陳”仍然存在,這就導致“陳”“田”同時出現的情況。

這里要介紹的,就是齊威王時的一件青銅器——陳侯因齊敦。這位陳侯因齊自稱皇考為“孝武桓公”,正是威王的父親桓公午。有不少題記為“陳侯午”的青銅器流傳于世,故“因齊”身份毋庸置疑。不過,這個“齊”的本字是,實際上是“臍”字的初文,文獻中把“臍”省略為“齊”,才有齊威王名“因齊”的說法。這也符合周代國君不以國名為名的規則,因為國君與國同名,必然造成犯諱。

敦是什么?《禮記·內則》:“敦牟卮匜。”東漢鄭玄注:“敦、牟黍稷器也。”說明敦是盛放黍、稷用的食器。敦有兩種形制,一種是器蓋各為半圓形,合之為球狀,即陳侯因齊敦的形狀;另一種是器蓋相合呈扁體,平面作圓形。朱鳳瀚:《中國青銅器綜論》(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42-144頁。

陳侯因齊敦原為濰縣(今山東濰坊)陳簠齋所藏,后歸廬江劉體智。劉體智是晚清四川總督劉秉章第四子,近代著名大收藏家,上海靜安還有他的故居小校經閣。在小校經閣中,收藏有大量甲骨、青銅器和古籍版本、舊抄本。甲骨文在世總量約十六萬片,而劉氏以收藏兩萬八千四百五十片成為甲骨收藏之魁首。他在新中國成立后將這批甲骨全部出售給了當時的中央文化部文化局。現國家圖書館收藏甲骨三萬五千六百五十一片,一大半即來自劉氏舊藏。

劉先生的青銅器收藏也頗具盛名,重要的青銅器大約有四百五十件,加上錢幣、古鏡、符牌有四五千件之多。人稱“民國以來收藏青銅器最多者”。但青銅器不比甲骨好存放,當時又處于國難當頭之際,劉先生本人生計也頗為窘迫,多次零零散散轉讓過一些青銅器。在1936年的時候,劉先生將一大批青銅器出售給當時的國立中央博物院。今天臺北故宮博物院有青銅器一百零三件,部分應該就出自劉先生之收藏。

1951年,劉先生把八十七件青銅兵器捐給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后劃撥上海博物館。今天上海博物館展示的“呂不韋戈”即來自劉先生的捐贈。關于劉體智收藏情況和文物去向,主要參考李培棟《劉體智小校經閣藏寶追蹤》,《世紀》,2007年第5期。

遺憾的是,這件陳侯因齊敦至今仍然下落不明。所幸的是,在陳侯因齊敦失蹤之前,實物圖片與銘文拓片均保存了下來;另外,還有歷史學家徐中舒等學者觀摩過原物,并對其進行記錄和考釋,讓我們還不至于完全遺忘這件祖先傳下來的寶物。

商周春秋均無黃帝記錄

陳侯因齊敦為什么特別值得一書?在于其銘文中提到一句“紹緟高祖黃帝”!該青銅器釋文據丁山:《由陳侯因□銘黃帝論五帝》,載《古代神話與民族》,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第195頁。

“紹緟”,即接續、繼承之義,是齊威王以黃帝為自己的高祖。陳氏出自周代陳國,陳國以虞舜為始祖,而虞舜又可以追溯到黃帝。這似乎是人盡皆知的事實,但這只是層累化的結果。

“古史層累化”是本書經常會提到的一個概念,其源于顧頡剛先生《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

我很想做一篇《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把傳說中的古史的經歷詳細一說。這有三個意思。第一,說明“時代愈后,傳說的古史期愈長”。如這封信里說的,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時有堯舜,到戰國時有黃帝神農,到秦有三皇,到漢以后有盤古等。第二,可以說明“時代愈后,傳說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如舜,在孔子時只是一個“無為而治”的圣君,到《堯典》就成了一個“家齊而后國治”的圣人,到孟子時就成了一個孝子的模范了。第三,我們在這上,即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確的狀況,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傳說中的最早的狀況。我們即不能知道夏商時的夏商史,也至少能知道東周時的夏商史。顧頡剛:《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載顧頡剛主編:《古史辨(一)》,海南出版社2005年版,第75-76頁。

筆者曾到過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見到一個很有特色的“考古地層關鍵柱”,從最底端的商代晚期一直到最頂端的近現代耕土層,每個朝代的土層一目了然。按照顧老的觀點,古人心中最古老的人物,也應該是隨著時代變遷,像地層一樣累積起來的,這樣的結果就是新的在上、舊的在下。其中就提到周代(西周)人心中最古老的人物是大禹,春秋孔子時堯舜才后來居上,而黃帝、神農是戰國才有的,至于三皇、盤古那要到秦漢以后了。

這種說法是否有根據呢?我們就得從“黃帝”說起。

大家都知道黃帝是華夏始祖,但是這種說法并非是自古就有。大家最熟悉的記錄,來自《史記·五帝本紀》的認證。《五帝本紀》關于五帝世系的記錄,可以推到戰國時期的《宰予問五帝德》和《帝系》,但再往上找,就找不到多少依據了。盡管《宰予問五帝德》《帝系》和《史記》講的都是五帝的故事,但必須注意到,它們并不是上古時期流傳下來的,而是戰國秦漢的著作。

要證明黃帝的事跡,最好當然還是同時代的史料。但遺憾的是,目前發現最早最系統的文字是商代的。商代之前的陶文符號是否文字還存在很大的爭議,更不要說從中釋讀出多少有價值的信息了。

商代的記錄,同樣沒有“黃帝”,不過有“黃”也有“帝”。

古文字學家唐蘭先生認為:“黃字古文象仰面向天,腹部膨大,是《禮記·檀弓下》‘吾欲暴尪而奚若’的‘尪’字的本字。”唐蘭:《毛公鼎“朱韨、蔥衡、玉環、玉瑹”新解——駁漢人“蔥珩佩玉”說》,《光明日報》,1961年5月9日。裘錫圭先生也表示支持。裘錫圭:《說卜辭的焚巫尪與作土龍》,載胡厚宣主編《甲骨文與殷商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后收入《裘錫圭學術文集(一):甲骨文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97頁。黃的本義是一種胸肚隆起、身材粗短的殘疾人,也就是“尪”,商周時期每逢大旱不雨,有燃燒“尪”祭祀上天的風俗。后又以“黃”來代指黃色,在商代卜辭中就已有“黃牛”的記載。卜辭中有一位祭祀隆重的“黃尹”,有學者認為其可能就是夏商之際名臣伊尹,也有人表示反對。

至于“帝”的本義,有人認為是“蒂”的初文,表示花蒂;有人認為在甲金文中其形似束綁柴薪的形狀,引申為祭祀上天的“禘”祭,后又用來表示天神。在商代卜辭中也有“帝”或“上帝”的記載。卜辭中有“帝乙”“帝甲”“文武帝”等,這時商人在祭祀中把去世的先王也稱為“帝”了。這表現在商人觀念中,自然神與祖先神并非完全對立。《史記·殷本紀》把商王全部稱“帝”,這種稱呼是有問題的,商王的生前稱呼還是“王”。

如此來看,商代就有了“黃”和“帝”,但并未有“黃帝”。不但商代沒有,之后西周、春秋的青銅器,以及最原始可靠的周代歷史文獻《詩經》,均未提到“黃帝”其人其事。其中《詩經》中的《商頌·玄鳥》和《大雅·生民》分別是商人和周人的族源史詩。

在《玄鳥》中,說的是“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在《生民》中,說的是母系始祖姜嫄踩踏了“帝”的足印,而生下后稷。可見,商周均以神秘的“天”“帝”為始祖,并未說他們是帝嚳乃至黃帝的后人。

《詩經》中最早的人物是大禹,新發現西周中期青銅器“豳公盨”也記錄了大禹;另一部重要歷史文獻《尚書》中最早的人物是堯、舜,不過這些篇章成書要到戰國時期了,但在戰國初年孔子后學編纂的《論語》中,孔子已有歌頌堯、舜。

總之,直到春秋時期,仍然沒有黃帝存在并被列為祖先的確鑿證據。

黃帝原型為中央天帝關于本節黃帝原型為中央天帝的論述,主要參考顧頡剛《史林雜識初編·黃帝》、楊寬《中國上古史導論》、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及顧頡剛關于黃帝的相關論述。

當然,這些資料沒有記錄黃帝,不代表沒有黃帝的觀念存在。

《史記·封禪書》提到兩周之際的秦襄公作西畤,祠白帝;繼任的文公夢見黃色,又作鄜畤,祠白帝;此后進入春秋時代,秦宣公又作密畤,祠青帝;到春秋戰國之際的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祠黃帝;又作下畤,祠炎帝;進入戰國時代,秦獻公自認為得金德,又作畦畤,祠白帝;后來漢高祖見秦只有四帝,又作北畤,祠黑帝。

這里的“五帝”與《五帝本紀》中的“五帝”不同,講的是五行學說下的五方上帝。其中東方為青帝,西方為白帝,南方為炎(赤)

帝,北方為黑帝,中央為黃帝。

五行學說誕生于戰國,根據《封禪書》的說法,雖然在春秋時就大概有了這種觀念,但并未形成系統的五行學說。更關鍵的是,其中的“帝”都不類似祖先,而僅僅只是一方天帝。戰國初期的《墨子·貴義》說:“帝以甲乙殺青龍于東方,以丙丁殺赤龍于南方,以庚辛殺白龍于西方,以壬癸殺黑龍于北方。”結合銀雀山漢簡《孫子兵法》中黃帝討伐并戰勝赤帝等四方帝一說,可以認為“帝”就是黃帝,而四色龍就指代四方帝。

黃帝位居五方之中,自然成為五方天帝中最顯赫的角色,故在戰國前期也逐漸人化。陳侯因齊敦的出現,證明在戰國前期黃帝已經人王化,并被田氏齊國奉為始祖。田氏齊國可以追溯到西周陳國,陳國都城宛丘在今河南淮陽,本是東方部族,以虞舜為始祖。而此時流傳的黃帝戰勝炎帝的傳說,大約影射的就是田氏代齊,姜姓勢力在戰國一蹶不振,被田氏列為失敗者炎帝的后人。

既然田氏齊國堂而皇之以黃帝為始祖,那么其他各國自然也不會落后,這樣就有了《宰予問五帝德》和《帝系》的記載。太史公在此基礎上,又參考《堯典》《孟子》的記載,才有了《五帝本紀》的書寫。

子姓商人與姬姓周人,本來一個是“帝”之后,一個是“天”之后,但后來就有了個共同的先祖帝嚳。另外,唐堯和帝摯也被列為帝嚳的兒子,而帝摯原型本是東方祖先神少昊。帝顓頊也成為一個重要始祖,陳國的先祖虞舜、夏朝的先祖大禹、楚國的先祖祝融,都被列為是帝顓頊的后人。而帝嚳和顓頊,又可以分別追溯到黃帝之子玄囂和昌意。秦國以少昊為始祖,不認可自己父系為黃帝,但母系也追溯到顓頊的孫女女修。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做法呢?在顧頡剛先生看來,上古帝系會如此擬構,除了戰國秦漢盛行的陰陽五行說外,很大程度受到種族混合的影響。

經過春秋戰國的兼并戰爭,小國變成了戰國七雄,后來又有了秦、漢統一帝國。但如何消弭戰勝者與失敗者之間的種族觀念呢?“于是有幾個聰明人起來,把祖先和神靈的‘橫的系統’改成了‘縱的系統’,把甲國的祖算做了乙國的祖的父親,又把丙國的神算做了甲國的祖的父親。”這樣一來,大家都是同氣連枝的炎黃子孫,就自然不再需要矛盾糾紛了。“借了這種帝王系統的謊話來收拾人心,號召統一,確是一種極有力的政治作用。但這種說法傳到了后世,便成了歷史上不易消釋的‘三皇五帝’的癥瘕,永遠做真史實的障礙。”顧頡剛:《古史辨(四)·序》,載羅根澤編著:《古史辨(四)》,海南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頁。

顧老此番言論實乃遠見卓識。可以發現,對炎黃二帝為共同祖先的制造,實際上就是華夏國家的形成過程。上古三代還是氏族林立的形態,自然沒有所謂共同祖先;直到春秋戰國烽火連年,大國對小國不斷兼并,這才有了將祖先神“橫的系統”改造為“縱的系統”的需要,同時也是為迎接大一統帝國的到來做準備。

歷史人類學者王明珂也提到:“無論如何,戰國末至漢初,可說是許多‘思想家’嘗試整合上古諸帝王的時期。這樣的作為,也是一種歷史想象;其產生的社會情境與秦漢中國的政治統一,以及‘華夏’認同的明確化,是密切相關的。”“攀附,產生于一種模仿欲望,希望借由模仿而獲得某種身份、利益與保障,眾人攀附的對象,自然被認為在政治、社會與文化上有卓越的地位。”王明珂:《論攀附:近代炎黃子孫國族構建的古代基礎》,載《臺灣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三本第三分,2002年。而黃帝,就是戰國秦漢帝王和邊緣族群集中攀附的對象。

當然,戰國也有學者繼續發揚“五方天帝說”,但不可避免受到世系說的影響。在《禮記·月令》中,就提到春天為帝太昊和神句芒管轄、夏天為帝炎帝和神祝融管轄、年中為帝黃帝和神后土管轄、秋天為帝少昊和神蓐收管轄、冬天為帝顓頊和神玄冥管轄。

《呂氏春秋·十二紀》與之大體一致。春在五行對應東、青、木,夏在五行對應南、赤、火,秋在五行對應西、白、金,冬在五行對應北、黑、水,年中即是中、黃、土。

不過,這里的五帝剔除了帝嚳、堯、舜,而把東方始祖神太昊與青帝等同,少昊與白帝等同,原“五帝”的另一位顓頊與黑帝等同。這種體系下的“五帝”關系相對平等,但并沒有《五帝本紀》中的世系深入人心,其天帝面貌仍然比較濃重。

既然黃帝來源于中央天帝,那么他的“軒轅氏”又是怎么來的呢?《漢書·律歷志》說黃帝“始垂衣裳,有軒冕之服,故天下號曰軒轅氏”,所謂“軒冕之服”即車輛和衣冠的等級。故軒轅氏更應看作一段歷史演進的過程。

把黃帝等同軒轅氏,其實也是《宰予問五帝德》《帝系》的產物。此外,黃帝的別稱,還有有熊氏、縉云氏、帝鴻氏、帝軒氏等,但都是后世的說法。這些上古氏族是否真實存在都難說,更無法證明黃帝的其人其事了。

漢代以后,攀附黃帝為祖先的方式仍然存在。

匈奴、百越本為華夏邊緣部族,但在《史記》中,匈奴和百越都成了夏朝王子建立;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說少昊即黃帝之子玄囂,這樣白帝也成了黃帝之子,秦人也成了黃帝的后裔;至于太昊,在漢代以后被等同于伏羲,列為黃帝之前的帝王。但伏羲本是神話人物,有哪些后人誰也說不清楚;周代濟水流域倒是有自稱太昊后裔的任、宿、須句、顓頊四個風姓國,但到戰國時期都滅亡了。所以也沒有人自稱青帝之后。

這樣一來,大家都成了炎帝、黃帝(含子白帝、孫黑帝)弟兄的后人,也就是近代“炎黃子孫”說法的淵源。之后還伴隨兩種邊緣上的擴大,即政治地理邊緣上的擴大,使得“炎黃子孫”的范圍往外推移;同時華夏域內的社會邊緣上的擴大,使得“炎黃子孫”的范圍往社會下層擴大。

最后要強調的是,說炎黃始祖是戰國秦漢時才誕生的觀念,并非絕對否認黃帝、炎帝的存在,他們在上古或許有一定原型,即是原始社會的某位大酋長;但毫無疑問,在華夏國家與民族產生的過程中,他們的形象被按照共同文化心理需要進行了塑造。這正說明我們是當之無愧的炎黃子孫,華夏民族從形成之時起就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西省| 长治市| 石台县| 松滋市| 鹤庆县| 平原县| 兴安县| 墨江| 比如县| 尤溪县| 灵川县| 武宣县| 天祝| 胶州市| 万年县| 东平县| 东阿县| 富源县| 柞水县| 林芝县| 平顶山市| 靖安县| 东台市| 东港市| 阿勒泰市| 元氏县| 铁岭县| 称多县| 平江县| 象山县| 三穗县| 金华市| 曲沃县| 兴文县| 休宁县| 惠水县| 宁陕县| 阜城县| 龙山县| 庆城县| 望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