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里的早期中國
- 林屋公子
- 4789字
- 2022-03-07 10:22:09
7 上博簡《容成氏》【九州傳說】
中國為什么叫“九州”?這件文物道明了來歷,與傳世文獻有兩點不同

上博簡《容成氏》
我們知道,“九州”和“華夏”一樣,也是“中國”的代名詞。但是到今天,我們的“州”卻非常多,有地級市蘇州、杭州;也有縣級市邳州、嵊州。那么,“九州”究竟是哪九州,又是如何變成今天這么多州的呢?
大禹之前就有九州?
前文提到記錄了堯舜禪讓的上博簡《容成氏》。1994年5月,上海博物館從香港文物市場購得一批一千二百余支的戰國竹簡;秋冬之際,又受贈了一批四百九十七支的戰國竹簡。這兩批戰國竹簡出土的時間地點不明,不過有兩篇(《緇衣》和《性情論》)內容卻跟郭店楚簡相同,故整理者馬承源先生懷疑與1993年底發掘的郭店楚簡有關,也許墓葬一端在被考古發掘時,另一端遭到盜墓者盜掘。
上博簡至今已整理九輯,其中出版于2002年的第二輯,有《民之父母》《從政》《昔者老君》《魯邦大旱》《子羔》和《容城(成)氏》等五篇文章的圖片與釋文,其中內容最豐富的要數《容成氏》。
《容成氏》講的是上古帝王傳說,全篇內容共分為七個部分:第一部分講的是從容成氏開始的約二十一位古帝王;第二部分講的可能是帝嚳高辛氏;第三部分、第四部分、第五部分、第六部分分別講堯、舜、禹、湯;最后一部分講周文王和周武王。
這篇文章介紹了不少古史佚說,但也有一些缺漏之處。比如第一片竹簡就缺失了,幸虧全簡背面有“訟成氐(氏)”三個字。整理者李零推測,“訟成氐”就是全篇介紹的第一個帝王“容成氏”。以容成氏為首的帝王系統,見于《莊子·胠篋》:“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羲氏、神農氏……”《容成氏》記載雖然與《胠篋》不完全一致,但也印證了當時流傳著不同于儒家的古帝王系統。
容成氏本是傳說中的古帝王名,因其歷史久遠,也被道家賦予神仙屬性。《莊子·則陽》記載容成氏說:“除日無歲,無內無外。”意為沒有日就沒有年,沒有內就沒有外。《呂氏春秋》說容成發明了歷法。進入漢代后,容成氏的傳說更多,并被附會通過養生法來延年益壽。《漢書·藝文志》收錄托名他的《容成子》十四篇與《容成陰道》二十六卷,馬王堆帛書《十問》也有黃帝與容成養生術方面的問答。《列仙傳》說他侍奉過老子,一說還是老子的老師。
值得注意的是《容成氏》大禹劃定九州的故事,《容成氏》中說大禹治水經過了“九州”。這里的“九州”分別是:東方的夾(兗?)、(徐)、競(青或營?)、
(莒)四州;北方的蓏(并?)州;南方的
(荊)州、
(揚)州;中央的
(豫)州;西方的(雍?)州。
這種說法,與傳世文獻中廣為人知的大禹與九州的關系不同。文獻中一種說法是大禹治水、創設九州,如《左傳》引《虞人之箴》說“芒芒禹跡,畫為九州”,《尚書·禹貢·序》說“禹別九州”;另一種說法是帝舜作十二州,而大禹改為九州,如《尚書·堯典》就說帝堯時帝舜執政“肇十有二州”“咨十有二牧”,《漢書·地理志上》則說:“堯遭洪水,懷山襄陵,天下分絕,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貢。”
無論是哪種主流說法,共同點都是大禹作九州。唯有《說文解字》“水部”說:“水中可居者曰州,水周繞其旁。昔堯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詩》云:‘在河之州。’一曰:州,疇也,各疇其土而生也。”提到了堯時就有九州,但這里的“九州”似乎又是自然形成的區域。
總之,《容成氏》的出現提供了一種新說。而且,《容成氏》的九州與傳世文獻記錄的九州也有若干不同,我們還得繼續從“州”字說起。
九州本是豫西山區一地名
根據《說文解字》:“水中可居者曰州。”這個應該是“州”的本義。州就是水中小島,也可加上“氵”部為“洲”,所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后來這個州漸漸放大為地名,在春秋時期魯國有陽州、齊國有平州、衛國有戎州、楚國有夏州、西戎有瓜州,都是當地的小村鎮。《周禮·地官司徒·大司徒》:“五家為比,五比為閭,四閭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則一州有兩千五百家左右,應該高估了“州”的規模。《論語·衛靈公》:“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州應該大于等于村、小于縣,大致不過是一個村或鎮的規模。
“九州”稱呼的起源地,大概因諸多州泛稱。這個地方分布在今天陜西商洛至河南嵩縣一帶,大致相當于漢代弘農郡的范圍,金庸小說《俠客行》里石破天長大的熊耳山就在這里。
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司馬侯對晉平公說:“四岳、三涂、陽城、太室、荊山、中南,九州之險也,是不一姓。”意思是說,國君您雖然占據九州的險要,但九州的險要并不只屬于您一家。當時分布在這里的有允姓的陸渾戎與姜姓戎人,雖然他們對晉國臣服,但晉人始終對此不放心。
上文提到的“四岳”,西晉杜預注《左傳》,認為是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和北岳恒山。實際上,這些地方形容的都是晉國地形便利之處,那么四岳當是九州內的一處地名。同時,四岳又是祖先神之名。據《左傳》《國語》等,四岳是姜姓的祖先神,一作“太岳”,王玉哲先生認為“四岳”是“太岳”的訛誤。如此看來,“四岳”本非四座山,大概只是一座山的山神,被姜姓奉為祖先。后來隨著“九州”的擴大,“四岳”也被塑造為“五岳”。
在以上現實版“九州”出現的同時,想象版的“九州”也隨之誕生了。
前文提到的“芒芒禹跡,畫為九州”就是一例,說此話的是晉國大夫魏絳,他說的這句話出自西周初年太史辛甲的《虞人之箴》,但從甲金文來看,中國并沒有“九州”概念,商朝、西周區域多以“方”“土”“國”相稱。還有就是春秋中期齊靈公的大臣叔夷,鑄造的一件青銅鐘,說商湯“咸又(有)九州,處禹之堵”。這都表示,“九州”已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大約隨著春秋華夏國家聯系越來越緊密,才有了“九州”的概念,不過當時也只是通稱,尚無確指。直到春秋末期私學出現,戰國時代百家爭鳴,關于“九州”的說法也就多了起來。在傳世文獻中,戰國秦漢的“九州”有以下四個版本:
兩河惟冀州、濟河惟兗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揚州、荊及衡陽惟荊州、荊河惟豫州、華陽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尚書·禹貢》《史記·夏本紀》
東南曰揚州、正南曰荊州、河南曰豫州、正東曰青州、河東曰兗州、正西曰雍州、東北曰幽州、河內曰冀州、正北曰并州——《周禮·夏官·職方氏》
河漢之間為豫州(周)、兩河之間為冀州(晉)、河濟之間為兗州(衛)、東方為青州(齊)、泗上為徐州(魯)、東南為揚州(越)、南方為荊州(楚)、西方為雍州(秦)、北方為幽州(燕)——《呂氏春秋·有始覽》
兩河間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雍州、漢南曰荊州、江南曰揚州、濟河間曰兗州、濟東曰徐州、燕曰幽州、齊曰營州——《爾雅·釋地》
簡化重排一下:
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尚書·禹貢》《史記·夏本紀》
冀州、兗州、青州、并州、揚州、荊州、豫州、幽州、雍州——《周禮·夏官·職方氏》
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幽州、雍州——《呂氏春秋·有始覽》
冀州、兗州、營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幽州、雍州——《爾雅·釋地》
這四個版本內容其實大同小異。另外,《說苑·辨物》關于九州的表述與《爾雅》幾乎完全相同,區別僅在于前者為“齊曰營州”,而后者為“齊曰青州”,可知營州、青州可視為一,當是通假字的訛誤。這樣一來,《爾雅》與《呂氏春秋》實際上可以視為同一種版本。相較之下,《禹貢》《夏本紀》有梁州無幽州,而《職方氏》有并州無徐州。
不過,《禹貢》《職方氏》僅僅提供一個方位,而《呂氏春秋》記錄最為具體,將九州與諸侯國相對應。此時有越而無吳,這大致是以戰國前期區域為模板的劃分。而梁州和并州,前者大約對應巴國和蜀國所在地,后者大約對應代國和中山國所在地,戰國前期尚未屬于諸夏,但戰國后期已經納入了。這表現了不同“九州”來源的時代背景。
這樣一來,我們也可以推測出“九州”名稱的由來。顧頡剛先生認為,“揚”就是“越”的通假、“幽”是“燕”的通假;“雍”為秦國都邑、“冀”為晉國都邑、“營”為齊國都邑;“青”為五行屬東;“兗”為衛國水名;“徐”為西周徐國、“荊”為楚國。至于后起的“梁”和“并”,所代表的含義暫時不明確,但應該也與本地的某項事物有關。
下面我們回到《容成氏》的九州版本。因為竹簡是戰國文字書寫,存在大量通假現象,所以在考釋方面其實也存在爭議。應該注意到,出土文獻比較無爭議能對應傳世文獻的只有徐、荊、揚、豫四個,而其余夾與兗、蓏與并、
與雍在音韻上并不等同。與其機械地進行文字對應,不如承認是一地傳說中的異名。
即使以李零先生觀點為準,也會發現,這個版本與傳世文獻最大不同之處,就是沒有“冀州”而多出一個“莒州”。“莒”是春秋時期一個小國,在今天山東莒縣一帶,于戰國初期滅于楚國。舍“冀州”用“莒州”,或許與作者來自齊魯一帶有關。不過這個“莒州”終究不被大眾認可,所以沒有流傳下來。
現實的州與神話的洲
前文提到《堯典》和《五帝本紀》所謂堯舜時期有“十二州”,那自然是“九州”之后的說法。顧頡剛先生認為,這實際上是“秦皇、漢武拓地開疆的反映。他們所拓之地太遠了,不是九州所能容,所以只能開放‘九’禁了”。并提到漢武帝時期設置“十三刺史部”就是十二州的背景。不過,把《堯典》判斷為漢武帝時期才寫成,可能估計太晚了,倒不如說是“九州”“十二州”思想影響到了“十三刺史部”的產生。
但無論如何,《堯典》《五帝本紀》既留下了十二州的說法,又沒有明說到底是哪十二州,所以后來學者才會強加解釋。先是有班固說帝堯時大洪水分為十二州,但這與《堯典》說帝堯在位、帝舜攝政時,始建十二州是矛盾的。
后來馬融更是說大禹置九州后,帝舜從冀州之北分出并州,從燕地分出幽州,從齊地分為營州,所以有了十二州,這當然與《堯典》也矛盾。不過“十二州”算是一一列舉清楚了,其實就是把不同版本的“九州”拼湊了一下。
至于西漢設置的“十三刺史部”,其實是十三個監察區域,又稱“刺史部”,并非一級行政區劃,分別是兗州、青州、豫州、徐州、冀州、幽州、并州、揚州、荊州、益州、涼州、交趾、朔方,合稱“十三州”,再加上京畿的司隸校尉部,實際上是十四個刺史部。漢成帝綏和元年(前8),地方的十三刺史部按照《尚書》被改為州牧。
東漢建國后,又將州牧改回為刺史。同時,將朔方并入并州,改交趾為交州,加上司隸校尉部,仍然算是十三州。漢靈帝中平五年(118),靈帝將刺史再度改稱州牧,并賦予兵權、行政區、財政權,州從此才正式成為郡之上的一級行政區劃。
但是東晉南北朝時南北長期分裂,當時中央集權不強,皇帝為了拉攏軍功大臣,只能把州郡劃分得越來越小封賞。這樣一來,州也就越來越多。隋朝開始撤銷中間的郡一級,州從此失去高層行政區的地位,成為縣的上一級行政區劃,也有的逐漸淪落為縣級,但大部分還是縣的上一級。民國時期雖然廢除了“州”這一區劃,然而今天很多地級市,包括一些縣級市還保留“州”的古稱。
此外,還有一種更廣袤的“大九州”也值得一提。根據戰國陰陽家觀點,大禹分的“小九州”被稱為“赤縣神州”,也就是中國本土;而以中國為中心又有類似的九個“中州”,合為一個“大州”;世界共有九個這樣的“大州”,周圍有瀛海環繞,這就是所謂“大九州說”。如果以今天類比,大概“小九州”是省、“中九州”是國、“大九州”是洲,合起來就是一張世界地圖了。
漢代又有托名東方朔的《海內十洲記》,提到漢武帝聽西王母說東海有祖洲、瀛洲、長洲、生洲;南海有炎洲;西海有流洲、鳳麟洲、聚窟洲;北海有玄洲、元洲,于是向東方朔詢問十洲所在和所有,東方朔詳細地介紹了十洲及滄海島、方丈山、蓬萊山、昆侖山的所在處,以及物產、神仙等,明顯有模仿《山海經》的痕跡,但開始引入了“洲”這個概念,后世不少幻想文學都有沿襲。
至于《西游記》中的東勝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賀洲、北俱蘆洲,則源于佛教傳說的四大部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