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亡教育:人生必修課(共5冊)
- 陳希米等
- 2071字
- 2022-02-28 15:07:20
亞伯拉罕在路上
那日,神對亞伯拉罕說:“你帶著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你所愛的以撒,往摩利亞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獻為燔祭。”
清晨,亞伯拉罕擇吉時起身,為驢備好了鞍,擁別了老了的新娘、年輕的母親撒拉。然后帶上以撒離開了帳篷……撒拉一直倚窗而望,直到這對父子進入山谷……
亞伯拉罕和以撒沉默地走了三天,摩利亞山已經可以遙望到。亞伯拉罕仍舊未發一言。
舊約上說:
亞伯拉罕故事的奇崛,曾引得無數后人為其輾轉苦思。
讓我們回溯,跟隨亞伯拉罕走一遍摩利亞山之路。試想亞伯拉罕在路上,堅定的背后又該何等荒涼、無援、戰栗——上帝沒有告訴亞伯拉罕究竟為什么要他祭獻以撒,那時沒有羔羊,也沒有天使。
亞伯拉罕什么也沒有,他最高的信仰是上帝,他最愛的人是以撒。當上帝向亞伯拉罕索要以撒的時候,亞伯拉罕對以撒的愛有增無減;當上帝向亞伯拉罕索要以撒的時候,亞伯拉罕義無反顧。亞伯拉罕什么也沒有,除了愛以撒,除了信上帝。——可是如何愛以撒?如何信上帝?
——我主耶和華何時出手,有誰能知?!
——但是亞伯拉罕啟程了。亞伯拉罕的孤獨和恐懼,獨絕無雙。
亞伯拉罕走向摩利亞山,沉默地走了三天,那景象揮之不去。沒有一絲聲音,也沒有一絲晃動,只有無邊的寂靜,只有教人戰栗的恐懼,更有緩慢無比的堅定,它們凝聚在亞伯拉罕的背影上,襯著遠處的摩利亞山,永遠地定格。
從亞伯拉罕家到摩利亞的路,無法越走越遠,卻會越走越長。從亞伯拉罕家到摩利亞的路,要走三天,是一段寂靜之路;亞伯拉罕走到一半,那荒涼與沉重讓他清晰地感覺到已經走完半程——雖然他的腳步一直堅定,這條路,分成了兩段;然而,那折磨與聽從,難道不是在一半的一半就已經開始——雖然每一步都沒有猶豫,這條路,分成了四截;其實,亞伯拉罕的心緒,又何嘗不是在更早的當兒,就有萬千悲痛和無比的順從,開始于四截之路的第一段的一半——這一條八截之路;那一天,那一條路,必是被萬千的思緒分割成十六段,三十二段,六十四段……
起始,那起始的一刻,究竟在哪兒?在哪一秒?在哪一個瞬間?但那一刻確鑿無疑地開啟,無比堅定地開啟,更無比緩慢地開啟。
亞伯拉罕的身影像一幀幀鏡頭,可以無限放慢,在我們心頭定格成孤獨的極致。亞伯拉罕的身影在每一個孤獨者的心上徜徉,仿佛與我們同路。
我們越是跟隨亞伯拉罕的思緒,就越感到每一截道路的每一個縫隙都無窮無盡,它的險峻,它的絢麗,它的慘烈,它的美,它的恐懼與戰栗……世上無可比擬。最后,我們越是跟隨亞伯拉罕的思緒,亞伯拉罕舉起刀的瞬間,也就越來越長……我們越是跟隨亞伯拉罕的思緒,亞伯拉罕的腳步就仿佛停頓。
亞伯拉罕的腳步緩慢,一如那頭老驢的細碎蹄印,但緩慢不是猶疑;亞伯拉罕的腳步平穩,絲毫也不偏離摩利亞山的方向;從亞伯拉罕家到摩利亞山之路,猶如一尺短繩,被無數次一分為二,將永無止境,這是在有限中嵌進了無限。從亞伯拉罕家到摩利亞山之路,以一種不可理喻的走法為我們無限放大了孤獨。
起始的文字朗誦般地響起:
“清晨,亞伯拉罕擇吉時起身……”
“清晨,亞伯拉罕擇吉時起身……”
“清晨,亞伯拉罕擇吉時起身……”
有三遍!思緒停在這里,久久不能起身,起身的姿勢變得意味無窮;三遍之后,那姿勢就從容起來,緩慢而堅定。那三遍,在腦海里將衍生為成千上萬遍!任其喃喃自誦,在耳邊響起再響起——那姿勢就在體內生了根,遠行或許就即將開始……開始的一刻無限緩慢又無限伸展出去。沉默之旅的起始是關鍵,關系到它有多么遠、多么深。
最深最遠的緘默一旦開始,便能量無窮。
但是緘默,不是為了緘默。你緘默,因為你沒有同伴;你緘默,因為你沒有語言——語言就是普遍性;你緘默,因為恐懼得發不出聲;你緘默,因為你戰栗得舌頭打顫;你緘默,因為你知道除了去做別無選擇,因為除了對以撒無比的愛就是對上帝至高的信。
到最后,當沉默無邊無涯,你的緘默就成了你的保障。
一遍又一遍讀著駭人的亞伯拉罕的故事,仿佛一次又一次曾經與他同行。和亞伯拉罕一起在路上,只會越走越慢,卻絕不會說話。
一個極端孤獨之人,必定緘默至極。一個極端痛苦的人,可能成為緘默之人。
一個緘默之人,可能緘默到死——既不發聲,也不寫作;也可能成為寫作者——我所理解的克爾凱郭爾所謂的“美學英雄”之一種;還可能,懸置了緘默,把自己混淆于喧鬧者中間,漸漸開口說話——但無論怎樣,緘默令人難忘,緘默一直在場。最尖利無聲的痛楚給予的絕不僅僅是傷痕,它的烙印永難磨滅,最頑強的意志是讓那烙印獨一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