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古代中國的戰爭之道
  • (美)費正清 小弗蘭克·A.基爾曼
  • 1364字
  • 2022-02-28 09:56:11

戰后

戰斗剛結束時的狀況跟當時世界其他地方沒有什么兩樣。屠殺很少被任意實行。在推崇克制和仁愛的風氣下,即使戰爭中也是如此,史書很可能略去了對不必要殺戮的記載,所以很難說是戰后的殺戮真的很少,還是史書里刪去了殺戮的史事。戰后的殺戮肯定是有的,至少有一些儀式性的殺戮。“釁鼓”是一個司空見慣的詞。釁鼓要用人血,可能取自戰死的人,更可能取自戰后殺掉的俘虜。戰后用真人做祭品也是有記載的(《左傳·昭公十年》),這種例子大多來自魯國(《春秋》就是魯國的史書,而魯國又是孔子的故鄉,在一定程度上被視作道德楷模),但《左傳》是旗幟鮮明地反對此舉的。割去左耳象征著將戰俘降服或者變為階下囚,也可能是用來計算殺敵數量的手段。戰勝后通常要享用戰利品,通常是大吃“三日”。“三日”可能只是形容繳獲之多的套話,大部分戰利品要就地吃掉。22

楚王在邲之戰之后的言行的記錄,大概是最使人驚訝和引人思考的道德塑造的表現。他拒絕用晉軍的尸首筑立京觀,并引用《詩經》證明自己的觀點;他不能確定自己的對錯,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臣事周天子)、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左傳·宣公十二年》)楚王認為自己七德一條也不占。對于一個軍事家來說,追求這七種道德是矛盾的,就像用戰爭來終結戰爭。楚王的這番表述尤為奇怪,因為楚國向來沒有謹守禮儀的名聲,一直被視為半野蠻的國家。

而且,在《左傳》邲之戰的上下文中,楚國把各種高尚的德操展示了一遍,我們不由得再次懷疑,楚國到底是因為擁有這些品質才贏得了應有的勝利,還是贏得了勝利之后有人才裁剪史書,使得軍事的勝利看上去像是道德的勝利?對于晉國,這種問題不是那么嚴重,因為《左傳》對晉國的評價總體較高。然而,《左傳》對戰勝者楚國德行的褒獎如此突兀,提醒了我們要對《左傳》道德上的偏見保持警惕。先秦史學家不能設想——或者不能承認自己設想,一位沒有道德君主率領一個只有武力而沒有道德的國家,可以獲得大勝。而君主和將領們對此則不會大驚小怪。但是至少在史書里,每一個獲勝者都要在戰前、戰中、戰后展示正確的態度。值得注意的是,上文已經提到,在邲之戰的預備階段,晉國的大夫就已經對晉國的道德做出了負面評價。

在個人層面,受褒獎之后,不用非要擺出謙遜的姿態。“既戰,簡子曰:‘吾伏弢嘔血,鼓音不衰,今日我上也。’大子曰:‘吾救主于車,退敵于下,我,右之上也。’郵良曰:‘我兩靷將絕,吾能止之,我,御之上也。’駕而乘材,兩靷皆絕。 ”(戰斗結束后,趙簡子說:“我伏在弓箭袋上吐了血,而鼓音不衰,今天我的功勞最大。”衛太子說:“我在車上救了您,又擊退了敵人,我是最棒的車右。”郵良說:“今天兩根皮韁繩都快斷了,還是能停住車,我是最厲害的馭手!”車向前走著,皮韁繩掛上了樹枝,全斷了。見《左傳·哀公二年》)除了自夸,這段文字呈現了有趣而精確的對應楚國行為的副本。這種一一對應又讓我們精神緊張,我們到底是在處理事實還是一些被重新拼接排列的文學作品?

對比兩場重要的戰役,可以更深刻地認識這些禮儀和道德行為的模式。這兩場戰役相隔四百多年,一場是城濮之戰(前632年),此役晉文公擊敗楚國;第二場是井陘之戰(前205年),此役韓信率軍打敗趙國軍隊。兩場戰役都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而且在傳世文獻中被濃墨重彩地書寫,分別見于《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和《史記·淮陰侯列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图木舒克市| 万全县| 卢氏县| 巴塘县| 浦城县| 贺兰县| 武乡县| 大洼县| 邹平县| 中卫市| 沙湾县| 耿马| 承德市| 长治县| 柘荣县| 清远市| 陆良县| 沙坪坝区| 萨嘎县| 九寨沟县| 汉川市| 兰考县| 阜宁县| 沙雅县| 东兰县| 遂川县| 桃园县| 鹤山市| 南通市| 陵水| 清河县| 水城县| 邯郸市| 肇庆市| 海淀区| 当阳市| 中超| 安陆市| 德江县| 陇南市| 大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