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姐如母——人世間最疼的苦
娜姐:
見字如面。
我是一名19歲的大二女生。這次給您寫信,不為自己的事情,而是為弟弟。
我有個10歲的弟弟,開學就要讀小學五年級了。他學習成績很糟,這次考試幾乎是班級墊底。他還特別叛逆,小小年紀已離家出走過兩次。網癮非常大,總是要玩手機,打游戲、看視頻、和同學斗圖,就是不愿意學習。為此,我爸媽沒少教育他。
父母開店做生意,因為疫情影響,也不太好,加上他們倆都是火爆的脾氣,我小時候最怕的就是他們兩個三句話說不完就開始吵架或打架。
我弟沒少挨他們的揍,但是棍棒教育讓弟弟更加叛逆。他現在經常頂撞父母,脾氣也越來越不好,前兩天一氣之下還把家里的平板電腦摔爛了。
我印象中,弟弟小時候其實挺乖巧的,也非常聰明懂事。他自幼就和我親近,天天在我身后“姐姐、姐姐”地喊個不停。小時候,爸媽工作忙,他跟著爺爺、奶奶長到3歲,都是我帶他,教他認字、給他喂飯、哄他睡覺。他幼兒園和小學一年級,成績其實還不錯。后來,我備戰高考,到北京讀書,陪他的時間越來越少,他就變成了這樣。
普通人家的孩子必須好好學習才有出路,所以每年寒暑假回來,我都會給弟弟補課,帶他出去玩,給他買好吃的,把自己還有身邊同學的勵志故事講給他聽。我看得出來,每當我肯定他、表揚他時,他眼睛里是有光的,他也表示要好好學習。但我開學一走,家里就恢復了雞飛狗跳的老樣子:爸媽忙于生意,回家愛玩手機;爸媽吵架后,就會吼弟弟;弟弟和媽媽爭吵,爸爸再去教訓弟弟。這樣,弟弟就回到了老路上,我之前的努力都前功盡棄了。
其實,我是很心疼弟弟的。正因為心疼他,才希望他走上正路,考上大學,超越父母,實現自己的價值。
昨天,我帶弟弟看完電影回來,他拽著我的胳膊說:“姐,我不想和爸媽生活在一起,要不你開學把我也帶走吧。”
我當時笑著說“好啊”,其實心里超級難過。帶弟弟上學,根本就不可能,我自己都還沒有自立,怎么能帶弟弟上大學呢?但如果我不管他,又特別擔心爸媽的教育會毀了弟弟。
娜姐,弟弟的事情,麻煩您了。
愛您。
感謝信賴。
對于一個作者來說,再也沒有比看到自己的讀者成長得善良又美好更讓人開心的事了。你這樣的一個女生、一個女兒、一個姐姐,值得得到身邊人的回應和肯定,就像你對弟弟那樣。
這個暑假,我已收到了多封相似的來信。我給這些寫信的姐姐們起了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姐姐媽媽”。她們是姐姐,卻承擔著媽媽的角色;她們比媽媽還擔心弟弟或妹妹的學業和人生,但她們自己終究只是個孩子。
這樣的“姐姐媽媽”,讓人尊敬,又讓人心疼。她們批量存在,暴露了我們家庭教育的漏洞。
長姐如母,是人世間最沉的苦
我們中國傳統文化里很多關于美德的頌揚其實都有著悲劇且沉重的色彩。比如,長姐如母、長兄如父。
這些飽含著親情和責任的詞,當然有著感人的故事和深情,但也以打亂輩分的歌頌,給家中的長子長女們戴上了無形的枷鎖,讓被鎖住的人,長期活在對原生家庭的過度犧牲里,直到累倒,被壓垮,被榨干,還淪陷在“我是老大,我就應該……”的自責里。
其實,反過來想,那個當姐姐或哥哥的老大也不過是個孩子,他/她一樣需要被疼愛,被看見,被幫助,被減負,被治愈。很多時候,他/她之所以當起了弟弟、妹妹精神上的監護人,是因為法定意義上的監護人——父母,嚴重缺席或失職。幼小的他們,才不得不學著大人的樣子牽起弟弟、妹妹的小手,趔趄地往前走。
你何嘗不是如此呢?
父母忙于生計,婚姻不幸,慣于爭吵,脾氣暴躁,缺少耐心,這或許因為他們也有著不幸的原生家庭,后來又各自成長不足,被生活的磨難放大了缺點。但為人父母,他們的問題一一投射到了你和弟弟身上。
原生家庭的問題始終困擾著你,弟弟不過是這些問題的一個縮影。他貪玩、不愛學習、叛逆、脾氣暴躁、沉迷游戲,在你父母身上,其實都能找到影子。
你知道,超越原生家庭的路,是做更好的自己,但年紀尚幼的弟弟還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就通過搞砸自己的學習,報復爸媽對他的教養不當。但本質上,你們姐弟倆又是同樣的——都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所以才抱團取暖。
剛剛成年的你,用自己柔嫩的肩膀給弟弟撐起一個小小的溫暖的角落。但是,弟弟的問題無法僅僅靠你一個人的努力得到解決,因為病根在父母那里。
所謂孩子叛逆,其實是父母從不反思自己
父母希望孩子好,這話是真的。父母怎么做才是真的對孩子好,這是需要有方法和智慧的。
生活中,不少父母并不懂教育,也沒有耐心,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沒有給予足夠的照料和陪伴,等孩子養成了一堆問題,他們又急吼吼地斥責:“你怎么這樣,你怎么那樣。”為把孩子改造成自己期待的模樣,父母就開始控制,用嫌惡、辱罵、毆打去管教。這諸多的管制,會把孩子一步步推向叛逆——生命的本能是做自己。
受到過多管制的孩子,會以扭曲的叛逆故意站到父母的對立面,找回自我的掌控感。沉迷游戲、頂撞父母、離家出走,都是孩子為了擺脫父母的控制而采取的病態的防御。所以,心理學上有句話:“一味控制你的孩子,你不是失去一個優秀的孩子,而是得到一個有問題的孩子。”
弟弟小時候因為有你的庇護,沒有成績的壓力,父母不怎么管他,還能相對健康地成長。后來,你學業繁忙,離家讀書,弟弟失去庇護,沖突的父母帶來的黑暗能量都傳遞到弟弟身上,幼小的他就在指責、辱罵和孤獨中,因得不到愛的正向能量,而漸漸走到處處和父母對著干的路上。
所以,弟弟的問題不在你身上,根源在父母那里。父母不改變,依然我行我素,依然惡語相向,依然不反思、不成長,依然不放棄自大傲慢,給弟弟一點溫暖一點光,那么他們失去的不僅是一個本性良善的孩子,還有安穩的后半生:弟弟幼年時,他們這樣對他;待他們年老時,不排除弟弟這樣對他們。
孝順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但自幼就沒有種植善因的人,其實也很難得到善果。所以,我還想再向你分享兩點建議。
不要獨自承受,要學會向身邊人求救
生活中,家庭中的長姐或長兄,不管是讀了書,有本事的,還是輟了學的,都有一個共通的問題:以老大自居,肩上的責任太重,以致在大包大攬中肉身太沉,靈魂太痛。所以,家庭的老大要學會向身邊人求助,學會給自己減負,學會在放手中經營好自己的人生,做好手頭的事情。
你們的姐弟情深讓人感動,但是姑娘,你還是一個孩子,你還有未竟的學業,你首要的任務是搞好今天的學習,讓明天活得更有出息。只有你站得高、走得穩、活得好,弟弟才能從你身上看到榜樣的力量,你才有能力為弟弟提供幫助。所以,帶弟弟上學是不現實的想法。但有兩點,你現在就可以努力去做。
第一,開誠布公地和父母談談,勇敢地指出他們的錯誤。
姑娘,從你兩次給我寫信的內容看,你是一個善良順從,甚至有點軟弱的人。對于一個19歲的女孩來說,軟弱沒有什么——我19歲時還沒有你好。但這種軟弱最大的問題是,過去19年,父母用錯誤的方式教養你,你從不反抗,只會默默流淚,獨自承受。你憑著隱忍和努力考上重點大學,這讓父母覺得,他們的理念和教育都沒有錯,所以繼續用相同的手段對待你弟弟。結果,性格剛烈的弟弟卻走向了和你截然不同的路。
趁著暑假還沒結束,趁著尚能挽回,好好和父母談談,指出他們的錯誤,告訴他們曾經帶給你的創傷,把娜姐寫的這篇文章給他們看,讓他們明白如果他們再不醒悟改變,將有著怎樣糟糕且動蕩的晚年。
第二,告訴弟弟,8年的逆反和8年的努力,區別在哪里。
弟弟10歲了,如果他不輟學的話,再有8年就將參加高考。照他目前的狀況,很可能淪為混子,將來買房、結婚、生娃都要看父母的臉色,一輩子都難逃父母的控制和嫌棄。如果他也像你一樣,在長大和苦讀中明白和父母對抗算什么本事,有本事超越父母,讀他們沒有讀過的大學,去他們管不了的地方,過自己能夠選擇的人生,這才是真的厲害,那么他好好學習,慢慢追趕,還有機會長成美好的少年。
同時,如果可以,你在保證自己學業的情況下多和弟弟的老師們溝通,請他們多給他一些肯定和鼓勵,讓他在更多善意中愛上學習,找到自己。這樣,即便弟弟不如你優秀,也能感受到周圍人的愛和接納,不會走上歪路,而是活得樸素得體。
親愛的姑娘,這封長信的最后,還想對你說,長久以來,你做得已經夠好、夠多、夠棒。
愿今后,優秀如你,善良如你,聰慧如你,是一條奔涌不停的小溪。在一路蜿蜒中,向著大海的方向奔去,才能在遼闊的海域里和更多的小溪相遇,擁抱蔚藍的天空,夢游斑斕的海底。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