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逆襲——認命的勇氣和改命的毅力
娜姐:
見字如面。
我是一名高三考生,剛知道了高考成績,570多分,比一本線只多了20來分,這是我整個高三考的最差的一次,高三所有的模擬考,我的成績都沒有低于620分。所以,我考砸了。
自查出成績到現在,我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不敢面對父母,也不想打聽同學的成績。父母安慰我:考得還不錯。他們都沒有上過大學,我是家里第一個大學生(我是姐姐,弟弟在讀高一),他們說已經很知足。我知道,他們是怕我想不開,故意這么說的。因為我整個高中進步很大,成績穩定,班主任曾對我爸媽說,考“985”沒問題,這讓他們對我充滿期待。所以,此刻,父母內心也是失望的,只是沒有表現出來而已。
我想,我這個成績,充其量只能上個一本的冷門專業,或者連一本也去不了,只能上二本。我不甘心,想復讀。但我出生在貧困山區,家庭條件也不好。為供養我和弟弟讀書,父親常年外出打工,干過多種苦力,下過煤礦,去年查出肺癌,做了大手術,花了不少錢,情況也不樂觀。母親農閑時在縣城打零工,同時租房照顧我和弟弟。父母年過半百,勤勞善良,總說自己沒有什么本事,無法提供更好的條件給我們(寫到這里我忍不住落淚)。其實我知道,他們一直在拿命給我們鋪路。
所以,如果我要復讀,勢必還要吃一年苦,這個我是不怕的。我怕的是,萬一沒有考好,浪費一年時間,父母多供養一年,弟弟后年也要高考,父親身患重病,已無法掙錢,家庭所有重擔都落到母親一個人身上,讓她如何承受?
所以,我非常糾結:一會兒覺得要復讀,明年考個好學校,在好的起點上才能找到好工作;一會兒又覺得,今年只要有學上,就早點上大學,早點自立,減輕父母負擔。
這種矛盾,讓我覺得自己很沒用,甚至對人生產生懷疑,覺得自己不配活在這個世界上。
娜姐,我到底該怎么辦?
抱抱。
我1999年參加高考,也考砸了,成績也是整個高三最差的。我也想復讀,我父母也對我說:“我們倆都沒有讀過大學,能有你這么一個大學生,我們已經很知足,去吧,去吧,去上大學吧。”我聽了父母的話,沒有復讀,背著行囊來到大學。
當然,由于高考失利和內心沮喪,我在迷茫和傷感中錯失了很多。但如今,大學畢業17年,結婚13年,生子10年,辭職1年,我站在四十不惑的門檻上問自己:高三那年沒有復讀,后悔嗎?
我的答案是:不后悔。
為什么?
不是因為高考成績和大學等級無法決定一生的命運,而是,如今人到中年,被生活蹂躪,被真相打臉,看透悲歡冷暖,我終于敢大大方方地承認:對于窮孩子來說,很多時候,選擇是非常有限的。這甚至談不上委屈和悲壯,而是一種理性與客觀。如果回到18歲,如果還是那樣的境遇,那時的自己,那個分數,就算時光重來,我怕是還要做出同樣的選擇。因為,很多時候,對于窮孩子來說,重要的不是向左走還是向右走,而是如何走,才能讓父母放心,又讓自己不那么內疚。
窮孩子,要有認命的勇氣
因為出身貧寒卑微,所以窮孩子都特別渴望通過讀書來改變命運。因為身上背負太多期待,所以窮孩子的自我壓力普遍都比較沉重。因為心理無法松弛,所以面對重大考試時,窮孩子很容易在焦慮中發揮失常。而一旦發揮失常,內心的負罪感和愧疚感又會讓窮孩子在承受極限中堵死自己的后路,把自己逼上絕路。這種連鎖反應是每個窮孩子都該突圍的“死循環”。
走出這個循環的人,才能活得舒展,而一輩子都陷入其中的人,必將活得擰巴。所以,相比死磕到底的奮斗力,窮孩子更該擁有的是敢于認命的取舍力。
考上名校,拿到錄取通知書,擁有好的履歷,當然是體面好看的;但如果沒有,那就接受命運的安排,讓自己和家人先活下來。你高考沒有考好,無緣夢想的大學,家庭困難,父親患病,弟弟讀書,母親艱辛,這些都是已然的事實。接受這些事實,接受命運的無常,你才能看清你最怕的,并非高考的失利,而是無法用優異的成績報答父母的希冀,這種難堪給你帶來的負罪感才是你今天心理上最難過的那道關。
中國式親子關系最大的痛和最深的愛,是兩代人都感到“對不起”:父母因為貧窮和病患,覺得對不起你;你因為高考失利,也覺得對不起他們。
其實,寬容的父母和懂事的你都比想象中更愛對方。所以,姑娘,打開房門,像個大人那樣,接受當下,學會承擔,告訴爸媽:“你們放心吧,接下來,我會好好填報志愿的?!?/p>
你做到了這一點,也會減少父母的愧疚感:家庭的困難和父親的病患不僅沒有壓垮你,而且讓你勇敢成長。父母不是阻擋你復讀的罪人,而是推動你進步的階梯。
因為,當你敢于認命,你才能改命。
窮孩子,要有改命的魄力
高考失利的人(特別是過往成績不錯,高考發揮失常的人)很容易陷入的一個誤區是:在愁眉苦臉和郁郁不得志中,因為搞砸一場考試而否定整個人生,進而錯失更多命運賞賜的機會。
姑娘,這次高考,從悲觀的角度看,是你發揮失常,沒有考到620分。但從積極的角度看,你考了570多分,超過了一本線20多分,已經超越很多人了。與其沉湎于失敗的傷感里,郁郁不得志,不如向身邊的老師或讀過大學的親戚朋友請教,以這樣的成績,要怎么填志愿才能上一個還不錯的學校。
就算運氣差,去了二本,你也不必灰心喪氣。你已經成年,今后要學會對自己負責。為了改變物質和精神的貧瘠,你可以去申請助學貸款,去努力拿獎學金,去打工賺生活費,去選修自己喜歡的課程,去靠近自己喜歡的人……
當你在主動選擇和奮力搏擊中成為自己命運的引領者,其實無形中也成為家庭的領跑者:你不僅減輕了父母的負擔,而且讓弟弟通過你的親身經歷明白,一次失利不算什么,一直努力才是王道。
畢竟,窮孩子的路從來不是一蹴而就、一步到位,而是晝夜不息、迂回前進。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才能避免成為“寒門混子”。
成不了“寒門貴子”,也不要當“寒門混子”
這些年,通過寫專欄、寫公眾號、做咨詢,我見過不少這樣的窮孩子:
因為高考的失利,他們在負罪感和內疚感中胡亂填報志愿,迷迷糊糊地浪費掉三年或四年的大學時光。
大學畢業時,他們沒有拿得出手的成績,找不到像樣的工作,就以考研為幌子,自欺欺人,蒙蔽父母,得過且過。其中有的人連考幾年后終于考上了研究生,但由于不懂人情,不切實際,和所有人為敵,空有一張文憑,情商和能力還不及一個高中生;有的人浪費了一年或更長的時光后,最終還是以往屆大學生的身份走向社會,參加工作。他們始終沒有擺正心態,始終活在不接受、不喜歡的矛盾狀態里,抱怨環境,辱罵他人,不斷跳槽,越混越差。
這些人不是“寒門貴子”,而是“寒門混子”。
姑娘,我不希望你成為這樣的人,也不希望我的讀者成為這樣的人。所以,我想和剛剛得知高考成績的你和有同樣處境的孩子說一些話。
這世上沒有最好的選擇,有的是對自己負責的選擇。窮孩子面對高考,只要有學上就盡量去上,不要沉迷于高分和名校的執念里,要學會用長線思維看待高考。在人生的長河里,高考只是一個驛站,而不是終點。
我們的命運,從來不是定格在高考的榮譽或恥辱上,而是體現在我們持續的改命中。
所以,不要迷戀校園,早點看清現實,爭取早點參加工作,早點獨立自主。
比貧窮更可怕的,是逃避生存的真相。我們讀書,我們奮斗,我們努力,是為了什么?是考到名校,拿到好文憑,給自己鍍金,給家族添彩嗎?
并不是。是為了生存下來,生活下去,讓生命飽滿。
所以,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都不要在逃避中假裝努力,而是要回到現實和生存中來,在實踐中錘煉自己。好的人生,從來不是躺在名校的光環里坐享其成。而是一晃經年,我們走出了曾經的失敗和泥濘,活得眉眼有情,走路帶風。
家人拼盡了全力,你更要保護好自己。很多底層家庭,父母拼盡全力供養孩子考大學。兄弟姊妹多的家庭,甚至以其他孩子輟學的犧牲,換取一個孩子讀書的機會。那個最后讀成書的孩子,認為自己不學出個名堂來,就無法面對父母和兄弟姊妹。這種心理下,一些窮孩子一旦學業受阻,特別容易陷入沉重的負罪感,進而走向極端——這幾年,這種悲劇多得是。
要記住,越是窮孩子,越要告訴自己:人生是一場長跑,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我們活得足夠強韌,才能引領一個家庭越來越好。
姑娘,這封長信的最后,還想和你分享這么一段話:只有少數人是“寒門貴子”,我們大部分人要避免成為“寒門混子”。
關于高考,向來只有高分笑,很少人能聽見低分哭。但是,我今天給你回信,想告訴你,沒有經歷過長夜痛哭的人,不足以談人生。
愿你昨夜流過的淚,都變成今晨趕路的星。
愿你今日吃過的苦,都成為明日歸程的燈。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