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抱以合理的期待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有無數個里程碑,一般來說,在他生活的某一個階段,必定會學會某一項人生技能。如果你期望孩子做一些對于他這個年齡段來說很難的事情,只會讓你和孩子陷入沮喪和失望。
在孩子還沒有真正理解并學會某一項能力之前,你需要耐心、反復教孩子。比如,你需要鼓勵3歲的孩子學會分享,但你不要期望孩子能夠理解“分享”這個概念,并在他不樂意分享的時候主動去分享。當他不愿意去分享的時候,千萬不要給孩子貼上“自私”的標簽,因為這是他這個年齡段的正常行為表現,并不代表孩子永遠都不會分享。
常常有家長朋友向我咨詢:“我怎樣才能讓孩子不那么淘氣?他太具有攻擊性了,總是將同齡的孩子打哭。”“我的孩子太沒有自控力了,干這件事的時候總是被另一件事吸引,我該怎么辦?”“我的孩子太容易放棄了,遇到一點兒困難就開始退縮,太愁人了。”“我的孩子總是不聽話……”
其實,大多數時候,解決問題的關鍵不是讓孩子“聽話”,而是我們對孩子的要求是否違背了孩子的發展規律以及不同年齡段的需求和能力。我們要對孩子抱以合理的期待,并在遵循其發展規律的情況下加以正確的引導。
1.了解孩子的發展規律,“熊孩子”是孩子的必經之路
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發現:情緒系統先于理智系統發育并成熟。孩子還小,他并不能像大人那樣掌控自己的情緒,所以,遇到事情會本能地生氣,攻擊他人。讓一個3歲多的孩子完全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是違背孩子的發展規律的。所以,我們必須了解孩子的發展規律,了解他們階段性的特點,如此,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管教方式。
比如說一個3歲的孩子,他還處在一個練習社會技能的階段,他需要父母幫助他學會運用語言,學會管理自己的行為。如果孩子好斗,并且不聽大人勸阻,繼續攻擊他人,你需要把他領到一個安靜的地方,而不是糾結于如何讓他聽你的話,自動停止自己的不良行為。
2.重視孩子的情緒,而非行為
有一次,我和先生準備去超市采購生活用品,三歲半的女兒也吵著要去。最后,我們約定,這次去超市只買家庭生活用品,不買任何零食和玩具,女兒忙不迭地點頭,表示同意。但是,到了超市之后,女兒完全忘記了之前的約定,開始吵鬧著要買糖果。
先生看到女兒誓不罷休的樣子,極其惱怒,大聲斥責道:“你忘記你跟爸爸媽媽的約定了嗎?”女兒見爸爸兇她,哭得更加厲害了。
我頂著周圍人異樣的目光,把女兒抱在懷里,輕輕地說:“媽媽知道讓你放棄糖果很難,媽媽小時候也很喜歡吃糖果,但是,寶寶的牙有兩顆已經開始長小蟲子了,如果吃更多的糖,你的牙就會全部壞掉,以后還怎么吃好吃的呀?”
女兒聽了我的話,立刻停止了哭泣,噘著小嘴說道:“媽媽,我牙都已經壞了,我不吃糖果了。”
“真乖,寶寶可要記住我們的約定喲。”我摸著女兒的頭,笑著說道。
其實,女兒并不是不聽話,而是她的年齡太小,根本就記不住來超市之前我們的約定,更何況她看見了最喜歡吃的糖果,要知道很少有孩子能拒絕糖果的誘惑。
對孩子吼叫和嘮叨,懲罰孩子,只會引起權力之爭。理解孩子的情緒,并理解與孩子年齡相稱的行為,才能贏得孩子的合作。
3.注重長期養育的效果,和善而堅定
小孩子的想法和大人的想法大相徑庭,大人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小孩子會覺得是理所當然。小孩子往往會去做一些大人認為違背道德的事情,但是,我們不能以大人的標準來判斷孩子的行為,認為這個孩子就是道德敗壞,行為不端。
比如說,一個3歲的孩子看到自己特別喜歡的玩具,他本能的反應可能就是把它據為己有,而不會考慮這個東西是不是自己的,自己是不是有能力擁有它。而大人看到一個自己喜歡的東西,卻懂得壓制自己的欲望,掂量一下自己是否有能力獲得自己想要的,獲得的途徑是否合法合情。
當然,這并不是說這個階段的孩子就可以為所欲為,這需要我們在理解孩子的行為與其年齡相稱的同時,和善而堅定地努力贏得孩子的合作。相信我,通過懲罰和責難的方式只會讓孩子感到內疚和羞辱,讓孩子更加沮喪,而不會讓孩子養成優秀的品格,也不會讓孩子學到正確對待生活的態度。
總之,孩子還小,不管是身體、情感、認知,還是生活技能,都沒有全面發展起來。在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有其應該完成的任務。當他的條件已經具備,而本該出現的里程碑尚未出現時,父母則應該想一想如何助力孩子。但是,任何超前的教育都是拔苗助長,對孩子的身心無益。
你是否對你的孩子抱有不合理的期待?孩子是滿足了你的期待,還是讓你更加沮喪和失望?看了本節的內容,你的內心有何改變?這對你今后的育兒旅程有何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