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寶貝,很少有家長能夠真正做到對孩子放手。甚至有一部分家長還是會對孩子的所有事情大包大攬,直到確信孩子確實長大了、該放手了,才放手。而到那個時候,孩子們自主能力的差異就會顯現出來。若孩子尚處于這個年齡段的平均水平,還算是幸事;但若是低于平均水平呢?你一定會后悔,在該培養孩子自主性的時候阻礙了孩子的自然成長。
有一位媽媽帶著兒子在公園玩耍,3歲多的兒子對健身架特別感興趣,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他終于爬上去了,但是低頭看到離地面如此高的時候,他一下子嚇哭了,并向媽媽求助,希望媽媽能把他抱下來。
這位媽媽并沒有直接將兒子抱下來,而是摸摸兒子的頭,對兒子笑了笑,消除他的緊張感,然后幫助兒子尋找如何下來的方法。在媽媽的幫助下,兒子安全地回到了地面上。媽媽高興地把兒子摟在懷里,并夸獎他靠自己的力量爬了下來,兒子的臉上也露出了驕傲的笑容。
之后的日子,這位媽媽經常帶著兒子一起來公園練習攀爬,不到半個月,兒子就能輕松地在健身架上攀上爬下了。
而面對同樣情況的另一個媽媽是怎樣做的呢?她的兒子也是3歲多,當她的兒子在健身架上哇哇大哭的時候,她趕緊把兒子抱在懷里,并親了親他的額頭,溫柔地說道:“健身架太危險了,不能在上面玩。你可以去前面的沙坑里玩沙子?!眱鹤幽ǜ裳蹨I,就去玩沙子了。
結局可想而知,這個孩子再也沒有爬過健身架,即使其他小朋友在上面玩耍的時候他非常想去,但是他只能用渴望的眼神看著。
3~6歲的孩子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他們迫切地想要用自己的身體去探索這個世界,假如大人們總是對孩子說“不能”,孩子可能會感到非常沮喪,還會因為自己的“無能”而感到內疚,并可能因此而退縮。
父母過度保護孩子,會讓孩子無法體會成長中的挫折和艱難,會阻礙孩子自主意識和自我效能的發展,孩子會因此而失去冒險精神。在以后的生活中,即使有一些對他的人生來說極其有益的事,他也會因為前怕狼、后怕虎而放棄。
嬰幼時期的孩子的確很需要大人的幫助,我們應該及時滿足孩子的需要,并保證孩子的絕對安全。但是3歲之后,孩子的自主性越來越強,我們就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
有研究表明,獨立自主能力強的孩子,在今后的成長道路上會更加順利一些。那么,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呢?
1.家長要懂得放手,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六個大人看一個小孩,這樣的情況很容易造成家長對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攬。孩子適合在一定的空間內自由成長,這樣才能發揮孩子本身具有的靈性和潛力,家長對孩子的成長過度干涉,會讓孩子的成長空間變得狹隘而逼仄,這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長。所以,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張弛有度,積極引導孩子獨立解決問題,讓孩子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積累經驗,如此,才能逐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2.尋找適合孩子的最佳方法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情,孩子的習慣養成方法也會因此而不同。家長在鍛煉孩子的自主能力時,不要生搬硬套別人的經驗和方法,而應以孩子為主,尋找適合孩子的最佳方法。方法得當,就會事半功倍,這樣就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從而更有利于孩子自主能力的培養。
3.不要拒絕孩子的幫助
3~6歲這個階段,孩子最需要的感覺就是被需要,而這種感覺往往來自獨立完成一件事情,或者是幫助他人完成一件事情。所以,當孩子問你是否需要幫助的時候,千萬不要拒絕他,哪怕他的力量微不足道。其實,你大可以主動向孩子尋求幫助,你永遠不會知道,當孩子聽到你說“寶貝,媽媽需要你”時,他的內心有多么愉悅、多么滿足。
4.孩子需要一些冒險精神
孩子的成長道路上,危險無處不在,學習走路有摔倒的危險,喝水有被嗆的危險,吃飯有被噎的危險……我們不能因為這些可能存在的風險,就讓孩子不走路、不喝水、不吃飯……探索未知世界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天生就對一些從未做過的事充滿好奇,在各種條件的允許下,我們應盡量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教育是引導,而不是約束,過多地包辦和干預,會讓孩子止步不前。與其武斷地拒絕孩子冒險,不如教孩子學會保護自己,為孩子提供一些安全保障,盡可能地將危險降到最低。
當孩子面臨一些挑戰的時候,你是會鼓勵孩子,還是會為了孩子的安全而制止孩子去迎接挑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