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內驅力:你的孩子可以自主學習
- 李素娟
- 1456字
- 2022-02-24 17:37:34
父母要做孩子成長之路上的教練
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心聲
陪孩子寫作業,是當下中國家庭教育中的一個典型場景。這個場景,還反映出了一些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當下,中國的父母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停下來思考“教育”二字的真正含義?是否能夠在令人焦慮的教育環境中想一想,我們到底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什么樣的人?
有一次,我從外地出差回來,下了高鐵之后在出租車待客區排隊等車。當時所在城市的氣溫驟降,還下了雨,排隊等車的人很多,隊伍在緩慢前行。排在我前面的是一對中年女士,她倆邊等車邊聊天,因為聊天的內容涉及家庭教育,所以引起了我的注意。
其中一位女士講起了她姐姐家的孩子,說孩子的父母因為平常工作比較忙,孩子在小學和初中階段,父母很少顧及,只有當孩子成績下降時,才拼命地讓孩子去參加各種補習班,但收效甚微。于是,父母便開始批評和責罵孩子,結果孩子的成績下滑更厲害。初三下半學期,孩子開始出現撒謊、叛逆和厭學等行為。因為即將面臨中考,家長對孩子的狀況又很焦慮,便想方設法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這引起了孩子的極度反感,不愿再跟父母進行交流。
身邊的人知道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這種狀況后,想從中進行調解,有一次,當這位女士與孩子溝通時,孩子說了一番讓她吃驚的話:“姨媽,我覺得我的父母不關心我過得開不開心,不關心我真正想要什么,只關心我有沒有拿回好的成績單,能不能考上好大學。我覺得自己活得不像一個人,而像父母的一件工具,當我出現問題時,他們就拿去修一修。”
這位女士講到這里時,情緒有些激動,而旁邊的另一位女士感嘆道:“唉,這孩子太不懂事了,孩子真的不能缺乏管教,否則就是大麻煩!”
對于這樣的結論,我愕然。
在回家的出租車上,她們的那段談話總是出現在我腦海中。我相信肯定不是所有的家長都把孩子成長中的問題歸結為“不懂事”或者“麻煩”。但作為家長,我們到底明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什么是教育?
在“Education”一詞中,“E”是向外的意思,“duca”是引導的意思,“tion”是名詞后綴。所以,教育就是把孩子最真實的一面向外引導出來,而不是讓他長為父母希望的樣子。
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一個獨立的個體,只要外界對其進行合理的澆灌,在陽光的照耀下,當溫度合適時,這粒種子就能生根、發芽、成長、開花、結果。
作為父母,首先要知道孩子是一粒什么樣的種子,他的性格如何,有哪些愛好和特長等,然后根據科學的方法因材施教,并在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中,多加鼓勵,這樣就能讓孩子長成他本來的樣子。
人們都說:“可憐天下父母心。”然而在父母心和孩子心當中,還應該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溝通的前提是,父母要先學會讀懂孩子。只有讀懂了孩子,父母才能避免粗暴地規劃孩子的未來。當讀懂了孩子后,父母自然會與孩子站在共同解決問題的戰線上。
教育要有科學的方法,我們要相信:教育中出現的任何問題都會有解決的方法和流程,陪孩子學習也是一樣的。本書用八章的內容,展示了孩子在學習時可能會出現的各種問題,同時也給出了相應的“錦囊妙計”,供大家學習和參考。
真正的教育,其實是引導孩子向上生長,而父母就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教練。至于孩子的未來,只屬于他自己。正如紀伯倫的詩中提到的: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借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屬于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河北知德立行教育科技集團創始人?趙恒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