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資的方法:來自華爾街的金融投資課
- 陳思進
- 1698字
- 2022-02-24 09:31:03
四、高風險,高回報
多年來,我們經常聽到高風險、高回報(high risk, high returns)的說法。簡而言之:從長期來看,平均而言,風險較高的投資可能會帶來更高的回報,這里的關鍵詞是“長期”和“平均而言”(即大概率);而在短期內,高風險的投資更有可能帶來較低的回報并遭受更多的損失。
先來看看常規情況。定期儲蓄被認為是一種低風險、低回報的投資,因為當你把現金存進銀行,獲得的僅僅是低利率的回報(定期利息),不過,無論怎么說,你的投資是增值的,只是增值不多而已;而投資股票則被認為是高風險、高回報的行為,因為你進入股市的時候,并不知曉能有多少回報,但如果一切順利的話,你會得到高回報(派息),但也可能顆粒無收,甚至“斷腕割肉”。
比如一家新公司的股票價格為每股1美元,如果你以1美元買了1股,隨著時間的推移,當股價上漲到每股25美元的時候,那么你獲利24美元。假如相同的股票你購買了1000股(花費1000美元),你將獲利24000美元。但同時這風險就非常大了,因為如果這家公司破產了(可能性很大,每天都有很多公司倒閉),你將會失去所有投資。看著周圍炒股的親朋好友,我甚少聽見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先例(當然啦,內幕交易[3]等違法交易除外)。
這到底是為什么呢?難道“真理”經不起實踐的考驗?
朋友老周就吃了“高風險、高投入、高回報”的大虧。此君是心理學博士,他對股市投資自創了一套理論依據,入市前一定會全方位地研究社會、政治、經濟因素,再加上運用心理學理論,從人的心理行為總結判斷投資市場。他憑借這套理論在不同的行業里尋找機會,見漲就追,一旦形勢逆轉馬上開溜,輸少贏多,被親朋好友稱為“小股神”。
像老周這樣的投資者屬于“增長型”投資者,他們看重快速發展型的公司,盡管這類公司的股價已經很高,但他們依然希望股價翻倍,拼命“高投入”,追捧那些昂貴的潛力股,以求短線操作賺了錢開溜。結果怎樣?老周在高科技泡沫破滅后,損失慘重,本金虧了50%,追悔莫及。
而另一類投資者是“價值型”(俗稱“巴菲特型”)投資者,他們的命運稍好一點。他們擁有理科背景,一開始就相信股市中存在著一種模式,就像數理模型那樣是科學的,并行之有效。以基金經理老李為例,他信奉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念,并侃侃而談:“無論市場價格如何,我不追高,只看基本面,在股票中尋找被低估的公司股票,分析研究這些股票的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如P/E值、分紅率、派息和現金流等因素,然后購買市場價格低于其內在價值的股票。”而老李這類“巴菲特型”的投資者,在2000年的高科技泡沫中,預見這些公司在未來10年非但沒有現金流,而且還在繼續“燒錢”(凈負債)。因此他們大多避開高科技股,選擇投資保本微利的低風險“價值型”股票,結果如其所料,當高科技泡沫破滅后,他們慶幸自己避開了風險。
短期內,那些有著最高風險的股票創造了最低的回報,而那些有著最低風險的股票卻創造了最高的回報。
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襲擊之下,無論是價值型還是增長型的投資者,在股市中的損失都相當大。特別是金融股,跌幅巨大,比如美國銀行和花旗銀行等股票,都是從原先的每股幾十美元,跌至幾美元,甚至幾毛錢一股,這種現象讓那些狂熱追捧“有效市場假說”的人異常尷尬,當場失語。
華爾街大鱷巴菲特道出了投資的精髓:“投資的第一條規則是不虧損,投資的第二條規則,是謹記第一條規則。”時間和數據都證明,小公司的表現比大公司好,價值型股票比增長型股票好,因為價值型投資的公司無論在熊市和牛市,都能生存下來。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從2009年年初開始,增長型股票的表現比價值型股票的回報率要高出20%,小盤增長型股票表現最好,而最安全的大盤價值股表現最差。這又是什么道理呢?
那是由于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參與股市投機,特別是隨著電子計算機科技的發展,大型金融機構的高速高頻交易愈演愈烈,投機交易平穩獲利的想法大行其道,使得市場的個股價格和價值嚴重背離。當股價完全受人們的情緒驅動,而非真正靠對上市公司的本身價值進行投資時,股市也就難以成為“有效”市場。
由此可見:風險越大,也并不一定能獲得高回報;有時,風險越低,回報反而越高。一般而言,只有在保住本金的前提之下,長線投資,而非短線投機,才能提高獲取回報的概率,否則就都是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