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自我覺醒,給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
- 如何給孩子高質量陪伴
- 陳文姬
- 9855字
- 2022-02-24 11:36:10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一個高品質的原生家庭。因為,無論是孩子的脾氣秉性、生活習慣、三觀認識、還是人生準則都帶著原生家庭的烙印。所以,父母們應該努力給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給孩子正面的影響,讓孩子變得更好。
別讓原生家庭成為孩子的痛苦源泉
有人說過,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就是他的宿命。一個孩子的命運,會被父母刻上深深的烙印。
孩子本身是一張白紙,充滿了無限的美好和未來。可當命運的大手把他放入某個原生家庭之后,父母的性格、三觀以及對孩子的教育都將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從此,孩子的言行舉止、情緒情感、人生態度都會不知不覺帶上父母的影子,甚至他一生的軌跡都可能擺脫不了父母的影響——這影響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
影視劇《都挺好》的熱播,就讓人們再一次討論起父母對于孩子的教育,以及原生家庭給孩子帶來的影響。我是為了郭京飛和倪大紅的對手戲才看這部劇的,可觀看的過程中卻對“蘇明玉”這個角色產生了敬佩和憐憫之心,深深領悟到“重男輕女”的原生家庭對于孩子的內心造成的傷害有多大。
一開始,我覺得蘇明玉有些不近人情——母親去世后,她雖然出錢出力,卻沒有明顯的悲傷情緒;對大哥冷漠、疏遠,對二哥刻薄、記恨。可等她回憶了過去的時光后,我才知道這一切都是事出有因。
在她的原生家庭中,母親重男輕女,極度偏愛她的大哥和二哥,對明玉苛刻、冷漠。兩個哥哥每天什么家務也不用做,早飯是牛奶加雞蛋,而明玉卻需要做家務,早飯沒有牛奶,也沒有雞蛋;明玉想要報補習班,媽媽嫌棄她花錢,一口就拒絕了。可當二哥說要去旅行時,媽媽卻想也沒想就答應了;大哥要出國留學,媽媽就賣掉了明玉住的房間。然而等到明玉上大學時,媽媽卻逼迫明玉上免費的師范學校。只因為她覺得女孩子上大學沒有什么用處……
在這樣的原生家庭中,明玉受盡委屈和不公,好在她有能力、能吃苦,又遇到自己的貴人,這才成就了不錯的事業。可即便如此,明玉的內心也是痛苦的,她渴望母愛和家庭的溫暖,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卻因為曾經的傷害而不敢相信愛,不敢與人親近——她對同事冷漠,不敢接受愛慕者的追求;她記恨母親,不想活成母親的樣子,可是她卻如同母親一樣強勢。實際上,她的內心是脆弱的、敏感的,只是用強勢來掩蓋自己的脆弱,用疏遠來避免自己受到傷害。
幸運的是,最后明玉拯救了自己,不僅和二哥、父親和解,原諒了母親,也和自己和解了。她靠著自己的力量走出了內心的陰影,學會了如何去接受愛和如何去愛,讓自己的內心和生活不再是灰色。
然而,并不是所有被原生家庭傷害過的人都能靠著自己的力量走出陰影,從而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加美好和精彩。事實上很多人因為父母的忽視、親情的缺失、家庭關系的不和,受到極大的傷害。在這樣不良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內心敏感、自卑,性格孤僻、固執。直到他們成年后,這些不良的性格依舊困擾著他們,讓他們的生活充滿了不幸。更為重要的是,他們怨恨自己的父母,想要擺脫原生家庭,卻又深受父母的影響,最終成為另一個翻版的父母。
繪畫天才達·芬奇是一個私生子,父親是一個富有卻花心的男人,娶過好幾位妻子,而母親則是他父親家中的女仆,雖然溫柔善良,但一生都沒法成為他父親的妻子。
童年時期,達·芬奇就被帶離母親身邊,跟父親和繼母生活在一起。然而他的父親并沒有給他太多的關心,那些繼母自然也沒有善待過達·芬奇。有的繼母對他不管不問、冷漠以待;有的繼母對他非常苛責,不是打罵就是訓斥。因此,童年的達·芬奇幾乎沒有感受到任何親情、關心和愛,所以他內心非常缺乏安全感,對家庭非常排斥,對女性也非常反感。因此,達·芬奇一生都沒有結婚,也沒有孩子。可他又非常渴望母愛,只能借助畫作來抒發自己的情感,所以畫中很多美麗、端莊的女性角色就是母親的化身。
由此可見,特殊的成長經歷和原生家庭真的會影響一個人的人生軌跡。不管這個人天賦有多高,后天接受多好的教育,也不管他成就多偉大的事業,父母的影響永遠也無法抹滅。
正因為如此,身為父母的我們應該給孩子溫暖的家庭、良好的教育,并且身體力行為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如此才不會讓原生家庭成為孩子痛苦的根源。
雖然我們可能做不了最好的父母,給予不了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但是我們應該努力給他最好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在尊重、關愛的環境中成長,如此,孩子才能懂得愛與被愛,才能自信、樂觀;應該用正確的方法和觀念來教育孩子,塑造他們美好的性格和心靈,如此,孩子才能更好地成才。
真正去愛孩子,給他一個好的原生家庭,這才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
家庭儀式感,對孩子到底有多重要
《小王子》里說,儀式感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雖然很多人說儀式感是矯情,可我始終認為生活不能沒有儀式感,儀式感可以讓我們身邊那些平凡的小事變得與眾不同,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和樂趣,更可以讓我們增加對幸福和快樂的敏感程度。
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他們發現和探索這個世界的過程,那些對于父母而言做不做都可以的事情,甚至一些對于大人來說簡單、無聊的事情,對于孩子們來說卻有可能是意義非凡的。如果我們順勢給這些小事增添儀式感,那么孩子就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其中的驚喜和快樂,內心感到滿足。
當然,營造家庭儀式感并不難,只要父母足夠熱愛生活,用心地對待生活中看似平凡的小事便可以了。比如說,孩子出門前,媽媽給予的一個擁抱或是鼓勵;睡覺前,父母對孩子說一聲晚安;生日時,父母給孩子布置一下房間,舉辦一個生日派對;學校舉行親子活動時,父母精心打扮后積極參加……
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卻能夠給孩子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我是幸福的!我是受父母愛護的。讓孩子更直接地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重視、尊重,感受到成長的樂趣和幸福。
我認識的一位姐姐就非常重視家庭儀式感,不僅會在特殊日子給孩子驚喜,還特別注重給孩子制造不一樣的儀式。她家孩子上幼兒園時,這位姐姐特意給孩子買了一套小禮服,舉辦了一場小小的入學儀式。有朋友取笑她說:“不就是上個幼兒園嗎,小孩子什么也不懂,你怎么還舉辦入學儀式啊!”這位姐姐只是笑著說:“我只是想給孩子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
孩子幼兒園畢業的時候,學校也舉辦了畢業典禮。當時這位姐姐特意請了假,推掉手中重要的工作,去參加孩子的畢業典禮。同事們都勸她:“幼兒園畢業典禮只是走個流程,你不用這么大費周章。再說了,之后還有小學、大學,難道你都要如此嗎?”
這位姐姐說:“當然!幼兒園畢業典禮雖然只是個形式,但卻是孩子告別幼兒,進入小學的標志。這是孩子的第一個畢業典禮,我怎么能不參加呢?不管是幼兒園、小學還是大學,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重要的經歷,我都應該給他留下美好的回憶。”
在這位姐姐的教育下,她的孩子非常樂觀、開朗,對生活充滿熱愛,平常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成績優秀,同時也會在母親節、父親節給父母制造驚喜。
王小波曾經說過:“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儀式感不是矯情,更不是虛張聲勢,它是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是我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尊重。開學前的新書包、生日會的小禮物、離別的擁抱……這些都是我們對孩子愛的體現,更是我們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
確實如此,對于大人來說,做不做這些“小事”沒有什么太大的區別,可對于孩子來說,卻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感受。如果父母善于營造儀式感,重視給孩子制造驚喜,那么孩子對于幸福和快樂的理解就會更深刻,同時對自己的生活都會更加熱愛。可若是父母不重視儀式感,時常對孩子說:“小孩子過什么生日!”“這些節日都是國外的,我們才不崇洋媚外!”“上個學而已,買什么新書包!”之類的話,那么孩子對于美好生活的期待就會少很多,長大之后也會不懂得熱愛生活、享受生活。
之前認識一個朋友,她就是一個特別“務實”的人,與其說她不懂得浪漫,還不如說她缺少一顆用心生活的心。她和丈夫戀愛時就不喜歡浪漫,若是丈夫給她買禮物或是鮮花,她就抱怨地說:“這一點都不實惠,還不如請我吃頓火鍋呢!”以至于他們夫妻兩人的生活中從來沒有情人節,沒有慶祝過結婚紀念日,生活過得越來越枯燥乏味。
現在她的孩子已經10歲了,卻幾乎沒有經歷什么有儀式感的節日,即便是生日也只是買個蛋糕、吃個飯而已。這一年萬圣節,學校準備舉辦一個盛大的晚會,很多孩子的父母都給孩子買萬圣節的裝飾品、衣物,甚至還親自到班級里給孩子們布置現場。可這個朋友卻不屑一顧,說,“什么不喜歡過‘洋節日’”“學校只會麻煩家長”之類的話。最后,她只給孩子做了一個簡單的面具,找了一個棕色的衣服。可想而知,別的孩子都是興奮地玩耍,而她的孩子則非常失落。自此之后,孩子越來越孤僻、頑固,與她的關系也越來越差。
所以,不要覺得這是浪費時間,更不要覺得這可有可無,當你的用心讓孩子感受到愛與安全感,讓孩子贏得信心和認同感,那么孩子便可以更好地成長。
家庭儀式感,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所謂儀式感,并不只是簡單的一個擁抱或是一個小禮物,而是為了告訴孩子,父母是愛他的,想要給他最好的;所謂儀式感,并不只是簡單的儀式,而是為了告訴孩子什么是值得提倡的,什么是值得紀念的;所謂儀式感,并不只是互道“早安”和“晚安”,而是為了告訴孩子,你有家人的支持,你可以帶著愛和安全感出門或是進入夢鄉。
你給孩子什么樣的儀式感,就給了孩子什么樣的幸福感、價值感。
父母的素養,決定孩子未來的模樣
前段時間看到一則新聞:某小區出現驚魂一幕,兩個滅火器從高層掉落,其中一個差點砸到一位女士;另一個砸中了一輛電動車,電動車踏板被砸爛。
經過調查,這兩個滅火器是一名13歲的孩子從高層扔下來的,而目的可能只是為了好玩而已。雖然孩子的家長已經向全體居民賠禮道歉,但是居民仍然覺得此事非常可怕,萬一這熊孩子不服從管教,繼續高層拋物,砸到人怎么辦?于是,該小區全體居民拒絕接受該孩子家長的道歉,并且要求他們搬離小區。
此事一出,社會上關于“熊孩子”的討論又掀起一股熱潮,所有人對各種熊孩子的熊行為都是厭惡無比,可又不能打,不能罵,只能又搖頭又哀嘆。比如,熊孩子亂扔垃圾、隨地吐痰,別人批評之后,他們不僅不改正錯誤,反而故意為之;熊孩子到餐館吃飯,不是大聲叫喊就是到處跑鬧,被制止后反而越叫越大聲;熊孩子到親戚家做客,亂翻別人的衣柜,搶走別人心愛的玩具——遭到拒絕后就大哭大鬧,得逞之后就眉開眼笑,甚至還會沖著你做鬼臉……
然而讓人最頭疼的并不是這些熊孩子,而是那些熊孩子背后的熊家長。在家在外,這些熊家長都縱容自己的孩子,即便是孩子犯錯,他們也覺得沒有什么大關系。我不止一次遇到這樣的熊家長,當別人指出孩子的錯誤時,他們或是毫不在意,或是惱羞成怒地說:“孩子小,你怎么和孩子計較!”“小孩子淘氣是正常的!”“你沒有孩子,等你有孩子了,就不會苛責孩子了!”相信,你肯定也遇到過吧!是不是也對熊爸媽和熊孩子感到不堪其擾呢?
一些熊孩子可能確實是年齡太小、不懂事,可是父母作為大人,難道也不懂社會公德嗎?所有人都知道公共場合應該安靜、遵守規則,別人的東西不能亂碰,別人不愿意贈予不能強求,為什么一些熊父母卻不知道呢?甚至這些道理很多小孩子都能懂得,為什么熊爸媽偏要縱容自己的孩子呢?
只要家長教育得當、品行好、三觀正,那這個世界上就不會出現所謂的熊孩子。孩子是父母的一個剪影,從小就看著大人學說話,學著大人做事,大人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的成長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試想,一對斯文有禮、舉止大方的父母,怎能教出頑劣、無禮的孩子?生活在霸道、無禮家庭氛圍中的孩子,又怎么可能做到友愛他人、彬彬有禮呢?
在社會這個大環境中,孩子接受同樣的學校教育,為什么有的孩子品行好、素養高,而有的孩子卻頑劣、無禮,成為人人口中“討厭的熊孩子”?原因就是這個。
如果你不相信,我可以給你講兩個截然相反的家庭:一個家庭是愛德華家族,父親是博學多才的哲學家,為人真誠勤勉,治學嚴謹。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他的子孫也都是非常出色的人物,其中包括13位大學校長、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學家,60多位醫生。
另一個家庭則是珠克家族,父親是一個酒鬼和賭徒,平時嗜酒如命,無所事事。而他的子孫也幾乎沒有一個成才,大多數都是乞丐和流浪漢,其中60多人是詐騙犯或盜竊犯,7人是殺人犯。
正如盧梭在他的《愛彌兒》中寫道:“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在他不會說話和聽別人說話以前,他就已經受到教育了。”教育始于家庭,始于父母,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
所以,身為父母我們平時要多自省、自審,培養孩子好的品德和行為,給孩子一個好的教養。當然,教養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這不需要你講太多的大道理,只需要給他們做好榜樣,讓他們去感受、去實踐就可以了。
“戰火”中成長的孩子,真的滿心是傷
幸福、和諧,還是爭吵、不和?每個原生家庭都會給子女的成長烙上深深的印記。而爭吵,無疑將給孩子的人生刻上“不幸”的烙印。
相信很多人都看到過這個視頻:一個6歲的小男孩報警,說自己的父母時常打架,自己不明白他們為什么總是這樣。不管自己多么傷心,他們都不管不顧,只知道不停地爭吵。
當警察安慰男孩的時候,他一邊流淚一邊指著墻上父母的結婚照,對父母說:“你們能不能像照片那樣!”——照片中父母恩愛的樣子,成為這個年僅6歲男孩最大的奢望。
看完這個視頻之后,我心疼這個孩子,更無法原諒孩子的父母。因為,父母的吵架帶來的,永遠都有一個滿心傷痕的孩子。
或許父母爭吵只是因為一時的情緒失控,或是一時的言語不和。沒過多少時間,情緒平穩了,他們又會恢復和睦。可是孩子的內心是脆弱的、敏感的,當孩子看到父母激烈的爭吵、面目的猙獰時,父母的爭吵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漩渦,把他卷入到痛苦和恐懼之中。
據一項調查研究顯示: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中,孩子心理出現問題的概率高達32%,比離異家庭的概率還要高出兩個百分點。面對父母無休止的爭吵,孩子會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甚至把父母吵架的原因歸咎到自己身上。他們會認為:是不是因為我的錯誤才導致爸爸媽媽吵架,是不是爸爸媽媽不愛我才每天都生氣?
更嚴重的是在一次次面對父母吵架后,孩子可能養成面對他人時習慣小心翼翼,過度敏感,恐怕自己的行為招來別人的反感或是厭惡;習慣委屈自己來討好別人,一旦別人情緒不對,就會覺得是自己的錯,甚至產生自我厭惡的心理。
悲傷的是,現實生活中,很多身為父母的人不是不懂得這個道理,我之前接觸過一個性格內向、敏感的小男孩,他從小就是在父母的“戰火”中成長的——父母都是暴脾氣,動不動就大吵大鬧,有時甚至會動手。每當這個時候,男孩就一個人縮在屋子里,不敢出聲、瑟瑟發抖。
好在父母雖然時常爭吵,卻很少對他發脾氣,也不會遷怒于他。但是哪怕他的父母其他方面做得很好,男孩的性格和心理仍然存在著很大的缺陷:他對別人很難產生信任感,習慣猜測別人的內心——別人一個不經意的動作,都會讓他浮想聯翩,想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么,是不是得罪了對方。他非常害怕別人吵架,一旦看到別人爭論,就會立即選擇逃避。
正如蒙臺梭利說得一樣,我們對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僅影響他的一生,也決定他的一生。在父母的所有行為中,吵架是對孩子心靈傷害最大的,足以讓孩子一生都生活在恐怖的陰影中。
所以,為了孩子的幸福,父母應該為孩子營造和諧親密的家庭環境,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安全。如此一來,孩子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并且把父母的愛不斷地延續。
退一步講,即便父母間存在著矛盾,關系也不再和睦,那也應該平和地解決問題;即便做不到心平氣和,也應該避著孩子,而不是當著孩子的面爭吵。
付出一切卻被孩子嫌棄?這問題在于父母
絕大多數父母都對孩子掏心掏肺,盡可能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條件,希望給孩子的成長創造一切可能的機會。可付出就有回報嗎?顯然不是,很多孩子并不能明白“父母的苦心”,而是一邊向父母索取,一邊嫌棄父母。
曾經一位網友在網上發表過一句話:“我努力優秀,就是為了讓自己能早日擺脫那個無能無知的原生家庭。”網友們針對他的這句話展開了激烈討論,都說他不知感恩,是個典型的“白眼狼”,并且可憐那對被自己孩子嫌棄的父母。
可我要說,父母付出一切卻被孩子嫌棄,過錯根本不在孩子本身,而在于父母教育的失當。很多父母對孩子有求必應,過度溺愛,即便孩子提出無理、非分的要求,父母也是咬牙答應,根本沒有想過拒絕;孩子的事情都由父母包辦。孩子在家里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管是孩子還是父母都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父母什么苦都不讓孩子吃,只需要孩子學習成績好就可以了……
這樣的溺愛,會讓孩子不知道感恩,認為所有的事情都是理所當然。一旦父母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和愿望,孩子就會心生怨恨,甚至嫌棄父母“無能”。更重要的是,被溺愛的孩子會表現出冷漠、內心自私、體會不到父母的艱辛、更不懂得愛和關心父母的品質,甚至如果父母哪方面做得不好,孩子還會覺得父母給自己丟臉。
我曾經遇到一個高中生的母親,她和孩子的父親都是普通工人,四十多歲才生了這個寶貝女兒。雖然家庭條件并不富裕,可夫妻兩人并沒有讓女兒受委屈,從小就非常寵愛她,別人有的玩具女兒都有,別人上的培訓班女兒都上。為了給女兒過生日,夫妻兩人每年都花幾百元買蛋糕,然后自己在那個月省吃儉用。夫妻兩人還從來沒讓女兒做過什么家務,就連洗腳水都是給她端到床前。
好在這個女兒也比較爭氣,努力地讀書,學習成績名列前茅,還考上了市里的重點高中。可隨著孩子越來越大,見識越來越廣,她就越來越嫌棄自己的父母和家庭。父親每天回家都穿著工作服,身上難免有些灰塵、油漬,之前女兒還會幫父親把衣服拿到衛生間,可現在卻總是嫌棄爸爸臟。
母親每天下班之后都匆匆忙忙地趕回家做飯,一邊做飯一邊和父親聊著廠里的事情。由于兩人分別在廚房和客廳,說話的聲音難免大一些,可在女兒耳中,這些聲音變得越來越刺耳。有一天,她沖出房間,大聲地對父母喊道:“你們說話這么大聲,真是煩死了!”
學校開家長會,之前女兒都是催著父母參加,告訴他們千萬不能遲到。可現在女兒卻不愿意他們參加,怕同學們知道自己的媽媽只是名工人,會嘲笑她。
這些事情雖然讓她的父母有些傷心,但是卻沒有怪罪孩子,反而責怪自己沒能給孩子最好的家庭。然而最近一次,女兒的做法卻傷透了這個母親的心:這一年女兒生日,夫妻兩人便想著同往年一樣買個大蛋糕,一家人快樂地慶祝一番。可女兒卻提出要上某商場的西餐廳吃飯,因為別的同學時常去,自己卻一次都沒有去過。
雖然覺得西餐廳貴、不實惠,但他們還是答應了女兒的要求。然而,畢竟兩人一輩子都沒有進過西餐廳,更沒有吃過什么西餐,所以根本不知道如何點餐、如何使用刀叉。看著父母扭捏、尷尬的樣子,女兒不僅沒有為他們解圍,反而一邊吃著牛排一邊嫌棄地說:“你們連西餐都不會吃,真是太丟人了!”
這還不算結束,等回家之后,女兒竟然大發脾氣地說:“和你們一起吃飯,真是太丟人了!叉子不會拿,牛排不會切,我的臉都被你們丟光了!”聽了女兒的話,這位母親瞬間淚如雨下。
最后這位母親無奈地和我說:“我們辛苦地付出,怎么就招來女兒的嫌棄?雖然我們養育女兒不求回報,但是她這樣不知感恩,我們真的很傷心。”
可悲的是,這樣的孩子并不在少數,很多父母省吃儉用供孩子上學,孩子反過來卻嫌棄父母“沒文化”“沒能力”;很多父母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條件,孩子反過來嫌棄父母沒能給他更好的平臺,沒能讓自己成為“富二代”;很多父母寧愿自己省吃儉用也給孩子買手機,可孩子卻嫌棄父母不能給自己買“蘋果”“三星”。甚至有的孩子竟然說出“我寧愿不生在這樣的家庭”這樣的話……
我非常同情這樣的父母,可不得不說,問題的關鍵就在于他們的無條件付出且不求回報。這些父母的溺愛,使得孩子養成了錯誤的價值觀,成了令人厭惡的“白眼狼”;父母的錯誤教育,使得孩子變得冷漠無情、不知感恩,嫌棄自己的父母和家庭。
若是他們不能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恐怕很難不被孩子嫌棄。因為,孩子的思想錯誤,就是父母教育的失誤,是父母沒有給孩子一個好的原生家庭。想要讓孩子知感恩、不自私,父母就應該給他們最好的原生家庭,而不是給他們無盡的溺愛。
當然,最好的原生家庭是教會孩子什么是愛和被愛,如何去獨立、自主,如何友愛、體諒他人,如何付出和孝順。
一個8歲的小男孩在作文中寫道:“我的爸爸生下來就只有一只眼睛,另一只眼睛失明了。可即便如此,爸爸也非常厲害,系著繩子在高樓之間飛來飛去刷油漆,就好像是蜘蛛俠一樣。我覺得我的爸爸就是一個超級英雄,他帶我們走出了大山,看到了光明。”
看到了吧!這個男孩的爸爸只是農民工,且身體有殘疾。但是孩子并沒有嫌棄他,反而覺得他就是自己心目中的英雄。雖然這個原生家庭沒有給男孩最好的物質條件,但是男孩卻愛爸爸,并且樂觀,對未來充滿希望。
這才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別讓父母的短視,毀了孩子看世界的心
近些年來,人們似乎明白了一個道理:眼睛所到之處,是成功到達的地方。一個人想要看到更遠的美景,就必須讓自己站得更高。同樣的道理,父母的眼睛所到之處,藏著孩子的未來。
這是因為父母是孩子的引領者,他的性格、心理、思維、處事方式都極大地受父母和原生家庭的影響。父母的眼光高于一般人,那么孩子的心就不會被拘泥于小院落。相反,若是父母沒有遠見,只顧著眼前,那么孩子也不會太關注未來。
認識的一個姑娘,是典型的80后女孩,師范大學畢業,在一家公司做文職。與很多普通人一樣,她的生活不好不壞,未來也不可能再有什么大的發展。可事實上,如她自己所說她的人生本不應該如此,若是當初不是父母強迫她選擇師范類學校,她完全可以成為一名出色的外科醫生。
這位姑娘的家庭條件還不錯,父母完全有能力供她上醫科大學。可是當她說出自己的愿望是成為一名外科醫生時,父母卻提出了反對意見,說女生讀師范最可靠,將來做一名老師不僅生活穩定還受人尊敬,還說女生不必有什么事業,只要能嫁得好就可以生活幸福。
在父母的壓迫下,這位姑娘只能放棄了自己的理想,含淚進入師范大學。可是她并不想當老師,更不想過普普通通的人生。大學畢業后,她違背父母的意愿,沒去做老師,反而來到北京這個大城市打拼。但是由于學歷和專業的限制,她只能成為一名文員,做著最基本、普通的工作,過著平凡的生活。
很多時候她都在想:若是自己能堅持,不被父母的短視所累,那么人生會不會大不同?這個問題的答案我不知道,但是有一點我卻可以斷定,這位姑娘的父母真的沒有遠見。孩子的世界很大,不只是腳下;孩子的未來充滿無限的可能,不只是眼前。而父母的眼里如果只有安穩、平凡的生活,只憑著一句句“為孩子好”“生活穩定”,而毀掉孩子看世界的心,那也終將毀掉孩子的理想和人生。
事實上,對于每個人來說,重要的不是他所處的位置,而是他心中想要前往的地方。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如果父母無法讓他們看得更遠,反而成為他們遠行的阻礙,試想:孩子怎么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我們總說“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真正的起跑線是什么?不是你給孩子制造多好的物質條件,報了多少培訓班,而是你是否給了孩子看遠方的思維。
起點差不多的孩子,因為父母的見識和思維的不同,他們自己心中想要前往的方向也會有所不同。父母給了孩子看遠方的思維,那么孩子才能有看遍這個世界的心,才能掌握丈量這個世界的本領。父母給了孩子長遠的眼光,孩子才能有遠大的目標和方向,在之后的人生道路上才不會迷失方向。
還記得2017年夏天那個火爆國內外的電影《摔跤吧!爸爸》嗎?這部讓人熱血沸騰的電影真的值得所有父母反思。若是沒有劇中爸爸的遠見和堅持,那么兩個女孩根本無法走出印度,更無法成為世界冠軍。她們的出路只有一個,像絕大部分印度女孩一樣,早早嫁人、生孩子,圍著丈夫和家務轉。可正是因為這位爸爸目光長遠,大膽地為女兒的未來做謀劃,所以女兒們才得到了別人永遠都沒有得到的機會。
至今我還記得這位爸爸說得那幾句話:
教練說:“至少你要拿塊金牌。”
爸爸說:“你注定是冠軍!”
教練說:“你已經領先了,注意防守。”
爸爸說:“忘掉領先,保持進攻!”
教練說:“你注定不是站在國際賽場上的料。”
爸爸說:“你一定可以成為奧運冠軍。你將成為印度的榜樣,永載史冊!你不僅在跟澳洲選手比賽,還是跟這些輕視女子的人比賽!”
看吧!這位爸爸的眼里從來沒有眼前,只有未來,不看暫時的勝利和失敗,只看未來的成功。正是因為他給了孩子冠軍夢,給了孩子看世界的心,所以女兒成了印度的驕傲、世界的冠軍。
為人父母者,必為之計深遠。所以,努力做一個有遠見的父母,給孩子看遠方的思維,教會孩子如何丈量世界。如此一來,孩子才不會困在自己的小世界中,若干年后,他才能贏得更廣闊的舞臺、創造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