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和孩子一起成長,是最基本的教養

父母對孩子的陪伴很重要,而陪伴也是對孩子快樂、健康成長最大的滋養。可事實上,并不是所有父母都懂得陪伴的含義,有些人在孩子的成長中長時間缺席,導致親情的部分缺失;有些人只是陪著孩子,卻沒有給孩子關心和鼓勵;有些人甚至忽視了孩子的情感需要,對其格外冷漠……

你知道孤獨的孩子有多痛苦

現實生活中,父母總是恨不得把十二萬分的關心都給孩子,從身體健康到學習成績,再到技能培養面面俱到。所以絕大部分孩子,身體是健康的,學習是優異的,個人的生活技能也沒有什么問題。然而有很多孩子,他們的性格總是有一些或大或小的缺陷。

那些孤獨的小孩,他們總是顯得不合群,不能很好地融入群體生活。即便身處群體之中,他們的內心也是孤獨、自卑和害羞的,而他們的外在性格則表現得內向、木訥、寡言。成年之后,他們依舊備受孤獨的煎熬,或是疏于社交。與此對應的是他們內心那份渴望他人關心,渴望能與人和諧相處的心情。常年處于這樣極度的矛盾與煎熬之中使他們的生活晦暗無光,缺乏幸福與快樂。

而造成這一切的并不是孩子的性格,而是父母的陪伴缺席或是冷漠對待。我曾經在親子樂園看到這樣一個孤獨、不合群的孩子:別人都是三五成群地做游戲、滑滑梯、玩蹦床,只有他一個人站在旁邊看著別人玩,眼里充滿著渴望。

可當我鼓勵他一起玩的時候,他卻倔強地走到角落里一個人搭積木。后來我和孩子的奶奶聊天時才知道,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平時都是由爺爺奶奶帶著。爺爺奶奶身體不好,于是便希望他能安安靜靜的,總是要求他不要調皮、不要到處跑。平時爺爺找人下棋,孩子就一個人坐在旁邊看,奶奶去跳舞,他也在一邊看,很少有機會和同齡人一起玩耍。

幼兒園搞一些親子活動,奶奶覺得自己不適合參與,也沒有精力參加,于是其他孩子的親子狂歡卻成了這個孩子一個人的孤獨和煎熬。盡管老師們也體諒這個孩子,會抽出時間陪他做游戲,可是這并不能消除他的失落和孤獨。

慢慢地,這個孩子變得越來越自卑、孤僻,不愿意和爺爺奶奶說話,更不愿意和別人交往。奶奶無奈地說:“之前,他爸爸媽媽回來時,他都異常興奮,纏著他們說這說那。可現在卻完全相反,即便他爸媽想要和他親近,他表現得也很冷漠。”

是啊,只能看著別人親子狂歡,自己卻無法享受父母陪伴的孩子,怎么可能不孤獨?又怎么能自信和快樂得起來呢?

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最大的幸福不是父母給他買昂貴的玩具,也不是享受美味的食物,而是感受到父母的陪伴和關愛。這是孩子內心最大的渴望和最基本的情感需求,當這種渴望和需求得不到滿足時,他們的內心就會變得壓抑和封閉,變得不再愿意與人親近,不再愿意相信他人。

據心理學家研究顯示,內心孤獨的孩子,嚴重缺乏安全感,對周圍的人常懷有戒備之心,并且總是以挑剔的眼光看待他人;他們認為自己可能會被別人傷害,雖然情感需求強烈,渴望與人親近,可很難與人親近,很難結交到朋友;與其他孩子相比,他們的情緒化會更嚴重,也更難集中精力在一件事情上……

成年之后,內心孤獨的人習慣戴著面具生活,敏感又猶豫,期待又恐懼,害怕孤獨又只能忍受孤獨。他們的內心是非常矛盾、痛苦的,若是無法及時進行自我調節,積極地與孤獨和解,很可能會不幸地度過一生。

埃隆·馬斯克幼年就是一個內心孤獨的小孩,8歲前他時常看不到父母,只有女管家照看他的生活——僅僅是照顧他的衣食住行和安全,除此之外并不會和他有任何交流。因此,馬斯克童年是非常孤獨的,無人陪伴、無人關心,更無法與其他人交流。

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馬斯克逐漸寡言少語,內向陰郁而悶悶不樂。父母離婚后,他和父親一起生活,這使得他的情況更加糟糕——父親專制、強勢,不允許任何人提出反對意見,對馬斯克更是漠不關心。所以那幾年他在極其壓抑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忍受著各種精神折磨,孤獨像一把刻刀深入骨髓,并在此后的數十年內使他痛苦不堪。成年后,馬斯克成了著名的工程師、科技界大神,甚至被評為2017年度全球50大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可即便如此,內心的孤獨感依舊難以平息,他無法讓自己真正地快樂起來。2016年馬斯克在接受《滾石》雜志采訪時說:“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說過一件事,我不想一個人待著。”說這些話時,他痛苦無比,情緒激動,像是一個孤獨且無助的孩子。

由此可見,孤獨的人內心是非常痛苦的。他們在心里建造了一座孤獨的城堡,禁止外人踏入,想要以此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可是他又渴望走出這座孤島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系,渴望得到別人的關心和愛。這種矛盾讓他們痛苦、焦慮。試想,成年人都如此無所適從,更何況是孩子呢?

所以,父母一定要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懷和陪伴,給予他們情感上的滿足,給予他們溫暖、包容和尊重。當孩子們的情感需求在父母身上得到滿足,內心感到幸福和快樂時,他們就不會被孤獨的陰云所籠罩。

親情缺失,可能會毀掉孩子一輩子

情感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求,對于每個人來說,親情、愛情和友情都是內心深深渴望的三大精神支柱。親情與生俱來,它最普遍卻又最難適合。在親情滋潤下的孩子,樂觀而幸福,猶如夏日綻放的花朵;缺少親情溫暖的孩子,孤獨而坎坷,甚至生活的底色都是灰色,直至長大之后,這種沉重的灰色依舊籠罩著他的內心,讓他連歡笑都變得生疏。

這并不是我在危言聳聽。親情缺失,不僅會讓孩子處于缺愛的狀態,更為重要的是會給孩子一生的性格造成嚴重的影響。

這是因為父母的愛是孩子內心深處的渴望,只有在父母的關愛和陪伴下,孩子內心的親情部分才能得到滿足,心理發展才能健全。可若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沒有時間陪伴孩子,缺少與孩子之間的溝通,使得孩子無法感受到父母的愛與關懷,那么孩子的心理就會產生變化,甚至導致人格上的缺失和性格上的扭曲。

據研究表明,“情感缺失癥”正成為侵蝕孩子心靈的可怕夢魘。得不到父母的呵護和陪伴,孩子們往往在行為上和心理上表現出某種程度上的畸形發展,具體表現為怯懦、恐懼、孤僻、沒有安全感、自卑、焦慮、不合群、沒愛心,嚴重的時候可能會脾氣暴躁、嫉妒逆反、有暴力傾向或人格障礙等。而“情感缺失癥”的孩子絕大部分來源于單親家庭、父母關系不和睦的家庭、把孩子單獨留守在原籍的家庭,以及父母整天忙于事業的家庭。

之前在報紙上看到很多相似的新聞:留守兒童時常說想念自己的爸爸媽媽,可爸爸媽媽為了養家糊口常年在外地奔波,一年也難得見上幾次。當別人問他們是否想念爸爸媽媽時,孩子們總是眼圈紅紅的、哽咽著說:“想,可是爸爸媽媽也需要賺錢啊!他們是為了我們好!”

孩子們懂事得讓人心疼,可懂事不代表他們不渴望親情,不渴望父母的陪伴和關懷。正是因為這種渴望得不到滿足,很多留守兒童的心理都出現了問題,他們或是自卑,或是叛逆,更有甚者走上錯誤的道路。

一名10歲男孩進入了叛逆期,每天在學校搗亂、打架,在家里也不聽從爺爺奶奶的管教。他叛逆、倔強,對任何人都帶有攻擊性。老師實在沒有辦法就通知了他的爸爸媽媽,希望他們能好好地管教他。可當父母教訓他時,這個男孩卻說出了讓父母哽咽地話:“你們罵我吧,至少我還能聽到你們說話!平時我總是一個人上學放學,一個人學習,一個人玩,想找爸爸媽媽撒嬌都不能……”

男孩的話讓人心酸不已。很多人只看到他叛逆和惹是生非的一面,卻沒有看到他這些行為背后的那份痛苦——親情的缺失在他的內心留下沉重的陰影,讓他感受不到父母的愛,讓他沒有安全感,更讓他對未來缺少了那份信心和希望。

事實上,很多孩子正是因為親情的缺失,導致心理和性格上出現缺陷,甚至因此而毀掉自己的一生。缺少愛的孩子,很容易陷入孤獨自閉之中,由于無法感受到愛,慢慢地他們會產生“被拋棄”的心理投射。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感覺只會變得越來越強,以至于他們不知道什么是愛,不知道如何去愛,甚至失去愛別人的能力。

可以說,大部分童年缺少親情的孩子長大后都是不快樂的,他們會不斷地壓抑自己的情感,很難與人發展正常的關系。之前我曾經在報紙上看到一位我國女留學生的悲慘經歷,她非常優秀,以出色的成績被麻省理工學院的斯隆管理學院錄取,留學期間成績也可圈可點。

可就是這樣優秀的女孩,卻在一個美好的日子里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為什么呢?很多人表示不解。后來人們發現這個女孩雖出類拔萃,但是卻并不快樂,甚至可以說非常不幸。

她在自己的博文中說:“小時候,家里生活困難,3歲的時候我便開始了一個星期只能回一次家的獨立生活。在幼兒園期間,我經常感到恐懼。我沒有朋友,可又是那么可笑地自閉和敏感,別人隨便對我說點什么我就當真。于是,我的逆反心理非常強,小學的時候常常跟班里的男同學打架。這種沒有朋友的狀態一直持續到了初中。”

很多人說這位女學生的過早凋零是中國教育之觴,是孩子們無法承受壓力、父母們過于追求完美的結果。悲痛之余我們不禁想到,若是她的父母能在她童年時給予足夠的關懷和鼓勵,驅散她心中的那份孤獨和敏感,那么這場悲劇是不是就不會發生?

所以,對于教育孩子來說,最好的愛是陪伴,最好的滋養是溫暖的親情。愛孩子,就不要在情感上忽視孩子,更不要讓孩子在童年缺少愛和陪伴,否則,我們不以為然的一些小疏忽很可能就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創傷。

用愛和陪伴給孩子的童年增添鮮亮的色彩吧!多一些陪伴,多一些交流,讓孩子感到被愛,能愛別人。如此一來,他們才有能力快樂地生活。

沒有比高質量陪伴更好的教育方式

這個世界上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是迫于工作壓力,很多父母每天陪伴孩子的時間并不長,尤其是職場媽媽們。她們總覺得自己對孩子有虧欠,因為沒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

可我想說的是,真正高質量的陪伴并不是以時間的長短為標準的,而是看你是否真心、耐心、貼心地陪伴孩子。

做到了這“三心”,你的陪伴就可以給孩子帶來快樂、幸福和安全感。這個時候,即便你每天只陪伴孩子一個小時,那么也是高質量的陪伴。可若是你做不到這“三心”,陪伴時三心二意,時不時看手機,或是表現出不耐煩地神情,哪怕你一天24小時都待在孩子身邊,也無法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愛。

有個朋友是一位職場媽媽,她自從重新步入職場之后就深受“沒有時間陪伴孩子”這個問題的困擾,擔心因為自己的陪伴不夠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心理障礙。

一天,孩子的幼兒園舉行親子游戲,朋友原本已經和領導請好了假,準備第二天陪孩子好好地做游戲。可當天晚上領導就來了電話,說公司有急事需要她處理,第二天必須按時上班。面對孩子失望的臉龐,想著孩子無人陪伴的可憐,朋友感到萬分愧疚和傷心。

也正是因為這件事件,讓朋友徹底下了決心——辭職,用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我們幾個朋友都勸她:“你家女兒已經上幼兒園,最艱難的時間已經過去,你為什么非要辭職?陪伴孩子是很重要,可是也不能因此犧牲自己的事業啊!”

朋友卻說:“我不想給孩子帶來傷害,更不想錯過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美好時刻。我已經下定決心了——必須辭職!”

按理說,朋友做了這么大的取舍,應該能好好地陪伴孩子,讓孩子更加快樂和幸福。可事實上并非如此,朋友錯誤理解了陪伴的含義,且沒有找到陪伴的最好方式。現在她有了空閑時間,每天都接送孩子,也有時間參加孩子的各種活動,還時常帶孩子到游樂場玩。可是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她的心態卻變了。之前,她知道自己時間寶貴,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少,所以盡量全身心地投入到與孩子的游戲之中,耐心聽孩子講話。可現在呢?她覺得反正有很多時間陪著孩子,于是不再那么專心、耐心了。陪孩子玩游戲時,她會時不時地看手機,還會敷衍地說“等一會兒,我一會兒再陪你玩兒”;孩子要求她講故事,她會不耐煩,甚至會發脾氣……

結果可想而知,她與孩子的關系反而沒之前那么親密了,她有了很多抱怨,孩子也有了很多不滿。

而另一個朋友卻恰好相反。這個朋友工作比較忙,每天只有1小時的時間陪伴孩子,可這1小時卻是親子間最快樂、最幸福的時光。在陪伴的過程中,這個朋友會傾聽孩子的心聲,讓孩子講自己這一天遇到的高興的和不高興的事情,然后給予他關心和安慰。朋友還會在假日里抽出時間陪孩子一起散步、一起打球,或是一起打游戲。不管與孩子做什么事情,朋友都非常投入,從來不會看手機,更不會發泄情緒。而孩子也從來都沒有抱怨過媽媽很少陪自己,反而非常體諒媽媽工作辛苦,時不時給媽媽捏捏肩、捶捶背。如此一來,朋友和孩子的感情越來越好,親子關系也越來越和諧。

由此可見,并不是說付出了大量時間的陪伴就是高質量的,就是對孩子最好的。高質量的陪伴是全身心地投入互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真心、耐心,是成為孩子成長路上最親密的伙伴;高質量的陪伴是走進孩子的內心,讓孩子因為你的陪伴而感到快樂和幸福。

那么,具體來說父母應該如何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呢?首先,父母應該盡量每天都給孩子預留出時間,哪怕是陪孩子吃個晚飯,或是每天睡覺前談談心也好。陪孩子吃飯時,注意傾聽孩子自己的想法、心聲,之后再解決孩子的疑問和難題;睡覺前給孩子擁抱或是鼓勵,給孩子講講故事,和孩子聊聊天。這些真心的陪伴都會讓孩子感到溫暖和安全感。

同時,父母要記住關掉手機,不能做敷衍孩子的“低頭族”。很多家長認為孩子自己玩游戲,自己在一旁看著手機,時不時看孩子有無危險,或是時不時對孩子說:“寶寶,你真厲害!”就是陪伴。殊不知,這種敷衍式的陪伴真的是親子關系中最大敵人。孩子是敏感的,你有沒有真心地投入,他完全可以感受和體會到。這種陪伴只能讓孩子覺得你不關心他、不尊重他,從而使得孩子受到傷害。

總之,高質量的陪伴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想要高質量的陪伴孩子,我們就需要做到之前所說的“三心”——真心、耐心、貼心,把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做到有效的交流與互動。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忙不能晾孩子

很多父母一邊抱怨孩子淘氣、不聽話、難管教,一邊喊著忙忙忙——忙事業、忙賺錢、忙應酬……尤其是絕大部分的爸爸,幾乎都不同程度地缺席孩子的學習、生活,少有時間去陪伴孩子。即便有時間在家里休息,也是手不離手機,人不離沙發,很少與孩子交流和玩耍。

一位朋友的老公就是如此。平時他總是早出晚歸,孩子三五天都見不到爸爸一面,孩子沒起床,他就出門上班了,孩子睡覺了,他還沒有下班回家。開始的時候,孩子還比較想念爸爸,不時地問:“爸爸什么時候回來?我想和爸爸玩。”可慢慢地,孩子就對爸爸疏遠了,不再愿意與爸爸說話和親近。

此時,朋友的老公并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依舊整天忙于應酬和工作,無暇顧及家庭和孩子。后來在朋友的抗議下,她老公開始減少應酬,盡量在晚上9點前回家,周末也會抽出一天時間在家。可親子關系依舊沒有什么太大改善。這個時候,孩子已經對爸爸感到陌生,不敢和爸爸說話,不愿意和爸爸玩。

接下來的情景則是:孩子纏著媽媽,不愿意找爸爸。而朋友老公每天回家后不是與人打電話就是玩游戲;一家三口在游樂場玩,媽媽陪伴著孩子,爸爸則遠遠地等候;如果爸爸想要帶孩子出去玩,孩子則可憐兮兮地說:“我要媽媽!我要媽媽!”朋友老公抱怨地說:“你看!這孩子根本不和我親近,你還嫌棄我不陪她!”……

然而在我看來,作為爸爸的你沒拿出時間去陪伴孩子,以至于失去了孩子的信任和愛,又怎么能怪孩子不愿意和你親近呢?愛是相互的,只有付出才會有回報。世上沒有不愛父母的孩子,沒有不愿意爸爸陪伴自己的孩子,如果父母始終因為忙于工作而把孩子晾在一旁,孩子當然不愿意親近父母。

而且,我可以斷言,若是我這位朋友的老公不趕快改變自己,多抽些時間陪伴孩子,多和孩子培養感情,終有一天會和孩子的隔閡越來越大,到那時候后悔也來不及了。

當然這一點不僅限于這位父親。身為父母的我們,不管工作多忙、時間多緊張,也不能忽視孩子,把孩子一個人晾在一旁。若是父母缺席孩子的成長,不僅會影響親子關系,還可能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巨大的影響。

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則令人深省的故事,名叫《等一會兒,聰聰》,講述了一對父母對于孩子的忽視以及敷衍的陪伴。

一個名叫聰聰的小男孩想要和爸爸媽媽玩,于是說:“爸爸……”可他還沒說完,爸爸就打斷了他,說:“等一會兒,聰聰,爸爸現在沒有時間。”聰聰只好去找媽媽,可媽媽也說:“等一會兒,聰聰,媽媽現在正在忙。”

聰聰只好一個人來到花園,在花園,聰聰遇到了一頭野獸,他好奇地說:“你好,怪獸!”誰知野獸一口就把聰聰吃掉了,吃掉聰聰后,野獸走進聰聰的家。野獸走到聰聰爸爸的背后,碰了碰爸爸,爸爸仍然頭也沒有回,說道:“等一會兒,聰聰,爸爸現在沒有時間。”于是野獸張大嘴巴,一口吃掉了爸爸。

隨后,野獸又走向媽媽,媽媽聽到了腳步聲,就把飯菜端到了桌子上,沒有回頭地說道:“聰聰,你先吃飯,然后再看會兒電視吧!媽媽正在忙,等一會兒再和你玩!”

野獸吃掉了晚飯,就看起了電視。過了一會兒,媽媽說道:“聰聰,你該上床睡覺了。我已經把牛奶放到你床前了。”這時,野獸大叫一聲,說:“喂,我是一頭野獸!”可媽媽卻好像沒有聽到一樣,依舊說著:“乖,聰聰,好好睡覺吧!媽媽現在有點忙,一會兒陪你!”

看完這個故事,你是不是感覺很傷感?可事實上,這樣的故事每天都發生在我們身邊,很多父母在家時都沒能有效地陪伴孩子,反而始終以忙碌為借口敷衍著孩子、冷落著孩子,以至于使得孩子的心里傷痕累累。

馬東曾接受某節目采訪時說,他的生命底色是悲涼。因為父親陪伴事業的時間遠遠超過陪他的時間,以至于父親在他的記憶中是一個相當陌生的角色。再加上母親的工作也比較忙碌,所以馬東小時候都是一個人默默長大,缺少了同齡人所擁有的與父母間的親子快樂。

雖然說世上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可是不愿意花時間陪伴孩子,或者因為事業忙碌而把孩子晾在一旁的情況卻比比皆是,這些缺失的陪伴真的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這種缺失的陪伴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留下陰影,哪怕父母在之后給予再多的補償,這些陰影也會在孩子未來漫長的一生中留下深遠的影響。

多年之后,孩子仍然會記得,在某個節日,父母沒有時間陪伴自己,自己只能看著別的小朋友和父母開心地玩耍;孩子會記得,自己的童年記憶中只有自己一個人獨自上學、獨自玩耍、獨自高興和傷心……

同時因為缺失父母的陪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一些情感沒有釋放和宣泄的出口,孩子的心聲沒有可以傾訴的對象,孩子的安全感得不到依托,最終生命的底色變成灰色,內心變得不快樂。

所以說,當身為父母的我們沒有時間陪伴孩子的時候,請不要理直氣壯地說:“我工作太繁忙了!難道我不想多陪陪孩子嗎?”“我這么忙碌是為了誰?不就是為了給孩子營造好的生活條件嗎!”……

孩子的成長是不可能等待我們去彌補的,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我們錯過了他們的成長,就是永遠錯過了;孩子的一些性格缺陷和不良心理一旦錯過了童年這個最容易糾正和改善的時期,就會給他的成長帶來巨大的危害。

如果你愛孩子,就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因為,沒有哪一種愛比給予孩子全身心地陪伴更能讓孩子感到滿足和快樂。

父親能陪伴,孩子更優秀

生活中我們總是看到這種情況,為了陪伴孩子,職場女性脫下高跟鞋、職業裝,成為全職媽媽,這些全職媽媽們每天叫孩子起床、做早飯、送孩子上學、陪孩子做游戲、輔導孩子做作業……而爸爸們早出晚歸,忙于工作和應酬。即便在家休息也如同消失一般,很少和孩子游戲、交流;而職場媽媽即便不辭職在家,教育和陪伴孩子的重任也會落在媽媽身上,每天除了應付工作、家務,還要照顧孩子的衣食住行、學習作業。

在中國,父親的陪伴缺席是現實,更是我國絕大部分家庭教育的一大問題。不信我們來看看這一系列調查數據: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經發表的“當代中國少年兒童發展狀況調查”中,數據顯示僅有10%的少年兒童在心情不好時,能夠得到父親的理解和安慰;僅有6.9%的少年兒童在空閑的時間和父親待在一起的時間最長;僅有15.5%的少年兒童覺得父親尊重自己,能讓自己感到自信;僅有8.5%的少年兒童愿意把內心的秘密告訴父親。

還有一項調查數據顯示,60.7%的人認為現在的孩子缺失父教,46.9%的人認為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母親承擔了更多的教育責任,而僅有13.0%的人表示父親承擔了更多的教育責任。

種種數據調查都在顯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絕大部分父親把教養孩子的責任推到媽媽的身上。然而這些父親并沒有意識到他們犯了嚴重的錯誤,當然,有的父親不知道其中的利害關系,有的父親則是心里明白卻想找借口。

每當媽媽們抱怨爸爸不陪伴孩子的時候,爸爸們總是會理直氣壯地說,“我要賺錢啊!我工作也很辛苦啊!”“我也想陪孩子啊!可是我的工作真的很忙!”“媽媽的陪伴是最重要的,孩子有媽媽陪伴就夠了!”

那么,孩子真的有媽媽陪伴就夠了嗎?當然不是!這種想法是大錯特錯的。相對于只有媽媽的陪伴來說,有父親陪伴和教育的孩子會成長得更優秀,也更容易走向成功。

就像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所說:“媽媽代表大自然、大地與海洋,是我們的故鄉;爸爸則代表思想的世界——法律、秩序和紀律。”在父親的陪伴下,孩子會更自信勇敢、有主見和有想法,因為男性是力量的象征,父親的陪伴可以給孩子力量和勇氣;在父親的陪伴下,孩子的自控能力會更強,會懂得如何保護自己,因為父親的思維偏于理性,不會像母親一樣溺愛孩子;在父親的陪伴下,孩子內心的安全感會更強烈,不容易產生自卑心理,也不容易產生自我懷疑。因為父親是孩子最好的靠山,有了父親,孩子就有了主心骨。

這樣的結論是來自現實生活的總結,也是來自美國耶魯大學的專業研究。這項研究還指出,有父親陪伴成長的孩子智商高,在學校里的成績會更好,走向社會后也更容易成功。相反,若是孩子從小就缺失父親的陪伴,那么就很容易敏感、自卑、缺少安全感。

隔壁鄰居的兒子瑞瑞就是如此。瑞瑞已經16歲了,按理說這個年紀的男孩應該活潑陽光、大方率直,可瑞瑞恰好相反,他性格內向、靦腆害羞。這孩子每次看見我都不愛打招呼,若是我和他打招呼,他總是靦腆一笑,微微地點頭之后就低頭離開。我也很少見瑞瑞和朋友們打籃球、踢足球,據他媽媽說,他總是在家看書、聽音樂,幾乎沒什么朋友。

瑞瑞之所以這個樣子,其實就是因為小時候他的爸爸常年在外地出差,基本是媽媽把他撫養長大的。缺少父愛,再加上媽媽比較溫柔,所以造成了瑞瑞膽小自卑、不自信,甚至缺少安全感的樣子。

當然,這里不只是特指男孩,女孩也需要父親的陪伴。父親,這一角色不應該成為孩子熟悉又陌生的人,不應該成為孩子有求必應的“提款機”。真心地留出時間,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與孩子一起游戲、學習,孩子的童年才能更加快樂、幸福,孩子的一生才能擁有自信、成功和美好。

讓孩子獨立,是孩子和父母的共同成長

前段時間看了這樣一段視頻:

美國加州一個3歲的小男孩竟然可以為媽媽準備晚餐,其熟練程度讓所有人為之驚嘆。小男孩一個人推著購物車到超市買面包、果汁等食物,然后用從花園采的鮮花布置餐桌,用烤箱烤面包,用微波爐煮千層面。

之后,他開始為媽媽倒飲料、擺放餐具,雖然不小心摔了一跤,把果汁弄灑了,但是他并沒有哭鬧,而是熟練地用抹布把地上的果汁清理干凈,然后繼續完成接下來的工作。

看完視頻后,我不禁感慨:僅僅3歲的小男孩就如此獨立、勇敢,再看看我們身邊的絕大部分孩子,即便到了十幾歲依然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嚴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更缺乏獨立自主意識。為什么我們的孩子和人家差別那么大?

事實上,這個問題的答案絕大部分的父母都心知肚明。沒錯,問題的關鍵在于父母的不放手。很多父母愛孩子,就會凡事都為孩子著想,事事都為孩子代勞,卻從來不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事,自然也不可能教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結果,孩子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會,被養成了連自理能力都沒有的巨嬰。這個時候,父母還美其名曰是為了孩子好,想要把孩子永遠保護在自己的羽翼之下。殊不知,這樣的做法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了巨大的隱患——失去了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喪失了應有的責任心。

可以說,沒有獨立能力的孩子,談不上成長。即便他的年齡和身體都在成長,可內心卻始終是一個嬰兒。如果父母只想著陪孩子、照顧孩子,卻始終不讓孩子獨立,那最后只會害了孩子。

還記得那個神童魏永康嗎?這就是父母把孩子養成巨嬰,害了孩子一生的典型。魏永康的天才事跡曾經被人們口口相傳,所有人都在贊嘆這個世界上竟然有如此天才:2歲就掌握1000多個漢字,8歲考入縣屬重點中學讀書,13歲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成為當時湖南最小的本科生。之后,他又考上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

然而,就像是我們熟悉的“傷仲永”一樣,魏永康的傳奇經歷同樣沒有延續下去。20歲,魏永康被學校勸退,連碩士學位都沒有拿到。更令人吃驚的是,他被退學的原因竟然是生活不能自理。

魏永康雖然是學習上的天才,卻是生活上的白癡,甚至可以說連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沒有,更別說獨立解決其他問題了。而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魏永康父母對他的溺愛。從魏永康8歲起,媽媽就開始陪讀,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而魏永康只要讀好書就可以了。他從小到大幾乎沒做過家務,包括洗衣、做飯、甚至洗臉都是媽媽代勞包辦。讀高中的時候,媽媽為了讓他抓緊時間讀書,還時常喂他吃飯。即便魏永康進入大學,媽媽依然寸步不離地跟著他。

到了中科院,媽媽沒辦法陪讀了,魏永康只能一個人生活。可離開媽媽之后,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自理能力,他根本沒辦法照顧自己:因為不會洗衣服,衣服便很長時間都不洗;不會打掃衛生,屋子里就亂糟糟、臭烘烘;不知道熱了換薄衣服、冷了加厚衣服;沒有時間觀念,生活沒有規律。甚至連上課、考試的時間都會忘記。最后,他因為沒有參加一門學科的考試,沒寫畢業論文而失去繼續攻讀博士的機會,被學校勸退。被中科院退學后,魏永康始終都沒有找到好的出路,由于生活的“不適應”,求職的道路非常坎坷。

可以說,是他父母的過分溺愛和保護害了魏永康。若是他母親能夠早點放手,教會他如何獨立,教會他處理問題的能力,那么魏永康一定不會變成后來的樣子。

我們不能否認他的母親是愛他的,如果不是的話,她也不會無私奉獻、全心付出。可就是這份“錯愛”讓一個天才少年成了一個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所以說,愛孩子,不意味著把孩子綁在身旁,把孩子保護得密不透風。身為父母,我們陪伴孩子的時間有限,沒有時間和能力陪伴他走完他的人生。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應該學會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和意識,給孩子不斷學習、成長的機會。與此同時,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我們還應該學習不斷完善自我、修煉自我,與孩子一同進步和成長。

著名心理學家西爾維亞的那句話:“這世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給予這份獨立是孩子的成長,更是父母的成長。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枣阳市| 资溪县| 犍为县| 仁布县| 西宁市| 米易县| 大港区| 天柱县| 连云港市| 双城市| 宁乡县| 宝鸡市| 漾濞| 纳雍县| 菏泽市| 文水县| 镇雄县| 昌图县| 延吉市| 黑山县| 大姚县| 枣强县| 贞丰县| 呼和浩特市| 泸定县| 金川县| 无为县| 云和县| 石河子市| 大理市| 武乡县| 信阳市| 五峰| 崇仁县| 油尖旺区| 陆良县| 和硕县| 仙游县| 永顺县| 霍城县| 皮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