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祖父
- 蓮燈詩夢林徽因(增訂本)
- 陳學勇
- 2445字
- 2022-02-22 16:48:17
林徽因原籍福建閩縣,今天的福州。再往上推,祖籍是河南。而她說,杭州是“一半家鄉”(《紀念志摩去世四周年》),因為她誕生在杭州陸官巷,祖父林孝恂的官邸,在那里度過了孩提時期。杭州亦以林徽因為驕傲,稱她為“杭州女兒”。西湖畔豎有一方石牌鏤空的林徽因影像,很是別致悅目。
祖父從《詩經》取“徽音”兩字為她命名,詩曰:“思齊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婦。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大雅·思齊》)老人的意思,要林徽因繼承美德,再引出孫兒滿堂吧。她是祖父長子的頭生孩子,又是個女孩。
據說,林徽因容貌多得之祖父母的遺傳基因,她有神的雙眸像祖父,漂亮的臉龐像祖母,因而特別受祖母溺愛。祖母竟不讓林徽因母親照料女兒,將徽因放帶在自己臥房里繞膝左右。那時她父親留學海外,幾個出了嫁的姑姑時常帶孩子回娘家;她就和表姐妹們成天嬉鬧,童年一點兒也不寂寞。七載的歡樂之后,她八歲隨祖父移居上海,住在虹口老巴子路。十歲才跟著祖父進京,開始生活在父親身邊。這一年祖父病故。
五四那一代女性作家幾乎都是官宦宅門的千金,最早的陳衡哲如此,冰心、廬隱、馮沅君、蘇雪林莫不如此,凌叔華尤是巨族閨秀。比之二十年代成名的冰心,林徽因到三十年代才正式步入文壇,算晚了一代,但林徽因較冰心僅年幼四歲,到底屬同一代淑女,同樣地出身官宦之家。祖父林孝恂,前清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己丑科二甲第一百一十一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后外放縣衙州府。
林家有個傳說,福州民俗元宵節女神游街,那天少年林孝恂上街看“游神”,無意中瞅見街對面一位也看熱鬧的姑娘,修長娟好。恰好那姑娘也看過來,四目相接,姑娘紅霞滿臉,急忙閃開,佯裝與同伴說話。一瞬間邂逅,倩影已嵌入林孝恂心房。不過他悄悄藏在心底,直到家里給他定親,始終未敢吐露心聲。誰料洞房之夜揭開新娘紅帔蓋頭,俊俏臉龐正是他心底從未淡去的那個姑娘,真稱得上一段極富傳奇的姻緣。(見陳三《愛的犧牲》)新夫人游氏,不僅貌美,而且聰慧、賢能,嗜愛詩文,一手好字,一手好女紅。婚后伉儷情深,林孝恂為宦多年而不納一妾,此又是宦海極為難得的良緣。
福建閩侯林氏本乃望族,不過到林孝恂這一支已經式微淪為布衣,他實起于寒微。林孝恂年輕時做過富戶人家的教書先生,已沒有了養尊處優的朱門生活。林長民回憶說:“爹別就人家教讀,與年所入不過數十千制錢,家計貧苦。”(《嫁王氏大姊和姊夫熙農先生五十雙慶壽序》)偶爾林孝恂買了一個梨子回家,切成一片片分給幾個孩子,他們非但不能盡興解饞,反而愈加勾出饞蟲。
林家轉機始于林孝恂考中進士,至今林氏后人保存著一張全家福照片,它攝于杭州府邸,拍照時間大約在光緒二十幾年,即十九世紀的最后時光。地點應是衙門后大院,下青磚鋪地,上枝葉扶疏,似乎刻意規避富貴而近儒雅。照片上的人物,男性皆長袍馬褂,瓜皮小帽;女性則偏襟大襖,額上扎青緞發箍。雖是清朝裝束,看去卻離民國不遠了。上了照片的林家兩代,包括兒媳和女婿,共十三人。林氏后人曾依次一個個注明了身份名字,身份不明的兩位男性打了問號。長子林長民居右三,相貌比起弟兄們來格外清癯,最和林孝恂酷似。照片里沒有林徽因,數年后她父親林長民才成立家室,她沒有趕上。
比林孝恂晚幾科的光緒朝進士凌福彭,其女凌叔華與林徽因相熟。凌福彭仕途風順,官至直隸布政使,進出紫禁城。凌的銳意進取,為袁世凱推行新政不遺余力,立志為山窮水復的晚清走出一片新天地。較之凌福彭,林孝恂似乎太缺雄心壯志。正直清廉的林孝恂,雖經濟拮據而無意斂財。在翰林院做京官,官場應酬開銷不菲,而家底很薄,便謀取外放。外放有條捷徑,翰林院年度甄別考試時只要故意寫錯一個字,考官即明白此人想要離開京城。林孝恂如法行事,便到了杭州地區的金華、孝豐、仁和、石門、海寧諸州縣,任各地父母官,最后升作代理的杭州知府。他所以有異于凌福彭,莫不是看透這座王朝大廈處處朽木矣,無意補天,不如偏居一隅,為地方盡力做點善事;再者培育新人,子侄多有舊王朝掘墓先驅。
林孝恂為官謹政慎刑,林長民略帶幾分自豪地炫耀:“先嚴宦游二十年,握州縣符七八年,決獄大小以千計,未嘗冤抑一人。”(《先嚴哀啟》)清季朝政頹敗,林孝恂看出仕途難有作為,便萌生退隱念頭。又因為揭發了上司過失,橫遭報復,更加無心宦海沉浮。浙江設置海塘局衙門,管轄百余里海塘防汛御侮事務,任命林孝恂為總辦,他辭謝再三,結果勉強接受了經辦具體事務的提調差事。海塘屏障江浙七郡,林孝恂以提調職綜領全局事務,操練防御團勇,親自督導工程建設。沿塘百余里,奔走不息,寒暑無間,潮汛緊急時則晝夜守在工地。終于經不住這等勞累,不得盡其天年。
做了官的林孝恂,盡管頭頂烏紗,卻仍然不脫書卷氣。二十世紀末浙江石門民間發現了一幅林孝恂手書的對聯:
書幌露寒青簡濕
墨花潤香紫毫圓
對聯恰是林孝恂宦余生活的寫照。或許是這樣的經歷、這樣的氣質,有助林孝恂掙脫封建迂腐思想的泥淖。他本人曾經學習技藝,又諳熟醫術,顯示出務實的傾向。知府大人并不以“無才便是德”的教條禁錮眷屬,夫人游氏即喜好典籍,且工于書法。教育子女也不分性別,女孩照樣隨男兒一起啟蒙,她們日后個個能寫字誦詩。家塾設置的課程,固然請了國學大家林琴南,不免講析“四書五經”,但也延聘新派名流林白水,既介紹天文地理,又細述域外概略,甚至招了外籍教師華惠德(加拿大)、嵯峨峙(日本)來塾館教習英文、日文。縱然晚清風氣日漸開放,而基層官吏中能如此新舊不拒,中外兼學,畢竟不是多見的。
林孝恂的開明還惠及嫡系以外的后輩,入杭州家塾啟蒙的除自生兒女,還有老家福建的侄兒,其中不乏出類拔萃者,如以《與妻書》凜然殉道的林覺民、與林覺民一起列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林尹民、前仆后繼組織起義光復福建的林肇民。林孝恂又出資送外姓的蔣百里赴日本留學,蔣歸來成為民國時期著名的軍事教育家。
辛亥以后眾多前清官吏紛紛回老家廣置田產以保晚年,林孝恂卻客居新開埠的上海,投股商務印書館以助現代出版事業,始終非同俗流。
這樣開明家庭出來的后代,追求革新,弄潮新流,當在意料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