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造中國系列套裝(6冊)
- 馬兆遠等
- 2493字
- 2022-02-24 15:27:32
序言
中國智能制造升級的創新模式
寫這本書,更像是我的回爐重造,像是在一個新領域里做博士論文,跟同一位導師又仰之彌高、鉆之彌堅了一遍。我自己也把這本書當作產品說明書,書里的言論也大多出自我跟我的博士生導師基思·伯內特爵士之間關于這個全新領域的對話。我在牛津大學物理學博士畢業之后,去美國做博士后研究,然后回國工作。伯內特爵士也離開物理界去另外一所大學做了校長,把物理作為周末的娛樂。在做校長的這十幾年時間里,他做了另外一件在今天看來對地區、對世界、對時間有意義的事情。這件事可能要比一個好的物理學家在自己的實驗室能做的事情更加偉大。它是一場社會實驗,也許會深刻地影響未來的世界。
物理學家養成了一種自信,除了物理學研究之外,并不會刻意限制自己的問題范疇,需要用什么就拿過來什么,不會就去學,按照問題需求去找解決方案。我回國的這些年,越發意識到實業的重要,越發覺得國家不僅需要科學精神,還需要工程精神。2015年,我懷著一顆切·格瓦拉(Che Guevara)般的心辭掉了中科院研究員的工作,從而有機會作為一個實踐者從前線了解中國的實體工業。語不驚人死不休嘛,不做“標題黨”,怎么能引人注意呢?這次實踐的結論是:中國制造業成本激增,勞動密集型產業消失,過早的老齡化和實體經濟衰退會讓中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過去的10年間,新的高端制造業并沒有在中國系統地展開,中國制造業尚處于青黃不接的階段。接得上,則成為發達國家;接不上,則會卡在中等收入陷阱里。順利跨過中等收入陷阱并不容易,1950年以后,人口過千萬而跨過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只有韓國一個,它充分利用了中國崛起的大趨勢。那中國又該怎樣?
從2019年開始,中國和很多發達國家一樣,面臨著后工業化國家共同的問題。美國有銹帶,中國有東北三省,英國有英格蘭北部地區。高耗能、高污染、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不再適合后工業化社會,傳統的工業城市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壓力。這除了意味著溫飽問題的基本解決,也意味著如果不能安置舊產業中的勞動力,便會導致大量的工人無所事事,從而滋生許許多多的社會問題。美國的毒品問題和在中國泛濫的快消娛樂都是這些社會問題的具體體現,年輕人可以刷短視頻過一天,讓美國總統痛心疾首的是,在美國街頭毒品比糖豆還便宜。
2016年,伯內特爵士來到南京。我過去與他見面。久別重逢,學生向恩師匯報了回國后這幾年的工作與生活,無意間從他那里學到了一個以我這些年的實踐經驗來看絕好的甚至是唯一的解決方案。于是,我如盜了火的普羅米修斯,如帶來好消息的赫爾墨斯,總之,發現了寶藏,像阿基米德一般迫不及待地跑上街喊:“我知道了我知道了!”解決問題的核心就在于怎樣為后工業化時代的人們提供新的工作。
伯內特爵士在謝菲爾德大學做校長就塑造了一個活生生的案例,這個案例的價值已經遠遠超越了產學研轉化機制打通的價值。它告訴我們,一個大學可以支持一個研究所的發展,這個研究所會為工業企業提供研發服務,吸引全世界最優秀的制造企業在周圍投資建廠。這些工廠轉化了老就業,吸引了新移民,重振了一度衰敗的銹帶城市。研究所也為這些工業企業培養了本地的年輕人,他們通過在這里學習工業技術改變自己的命運,也改變這個地區的未來。
這個案例同時說明了在后工業化社會中高校應該起到的作用。“科學是美麗的”,但科學是工業文明的衍生品。尤其是對于剛剛度過工業化而處在后工業化早期的中國,工業文明是一大優勢。借助這一優勢建立科學體系,讓科學能夠推進工程進步,從而為工業升級做好服務和引導,才是接下來中國在度過“中等收入陷阱”階段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制造業的復興或者說制造業的升級,中國是應該跟上去的,甚至是可以談引領的。我不相信彎道超車,更不相信換道超車。保守主義有保守主義的堅持,在這本書里我們就能看到日拱一卒的成就和活生生的案例。
面對人工智能這個新物種的到來,我們同樣負有對時間和人類歷史的責任。正如美國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Richard Feymann)所講,今天的物理學是歷史上的哲學的延伸,物理學家本就有責任去認識世界、影響世界。100年前,從物理系誕生了所有的工程系;100年后,面臨著新物種和新技術的誕生,我們有義務去了解它,去左右它。當然,我們會重視藍天研究(Blue Sky Research)的重要性,但總要有人用長遠的目光看待眼下的事。我們了解科技的興衰,了解技術底層,讓科學不再成為象牙塔,讓它真正地重新回到人們所關心的民生中,回到人類生活的日常探求中,只有這樣,科學才會引領人類的未來。我們對科學是有歷史責任的。
培養新一代能夠跟新物種并肩工作的新人類,是當下教育者的責任。至少,我不想當我的孩子們辛辛苦苦學會了今天所教給他們的技能,長大工作后卻發現機器做得比他們更好。但如果說大學是幫助人們面對未來、重新回歸社會活動的中心,那么就要有人走出去,圖將來,也要有人留下來,打基礎,謀當下。
對實驗物理學家的訓練讓我深刻地認識到,單純的構想是沒有太大價值的。德國在提出工業4.0的構想之初,連自己都不知道要怎樣去實現它,但在謝菲爾德我看到了它實現的路徑。我們所需要做的事情,不是創新模式,而是借鑒和放大一個已經驗證成功的模式。閉關鎖國并不能解決后工業化的問題,特朗普主義(1)與全球競爭讓制造業回流、“美國優先”,閉關鎖國的辦法在清朝早就被證實無效了。解決后工業化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用更開放的心態參與全球的溝通和交流,創造新技術,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伯內特爵士在謝菲爾德大學所嘗試的先進制造研究中心(Advanced Manufacturing Research Centre,簡稱AMRC)模式,不僅僅是一個牛津人針對舊工業區所提出的解決方案,更是為后工業化時代社會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普遍的借鑒意義。這個模式不僅可以解決英國所面臨的問題,也可以解決全世界所有國家將要面臨的全球性問題。
當我在這本書里談到AMRC的時候,不是一種外來和尚會念經的心態,而是我從自己游歷于歐美國家和中國的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經歷中,看到了這是為數不多的成功案例之一。時至今日,中國確實可以、也應該有大國自信來影響人類的未來。廣泛吸取已有的經驗,走自己的路,為自己的民族和人類的未來負責,我們需要用開放的心態,了解和借鑒人類的所有文明,為我所用。而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將是世界經濟未來一百年最重要的主題。
- RCEP視野下的內陸開放理論與實踐研究
- 轉型抉擇2020: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趨勢與挑戰
- 抓好財稅體制改革這個重頭戲
- 中國話語:中國政治經濟學40人論壇·演講錄
- 中國:推動金磚國家合作第二個黃金十年:國外戰略智庫縱論中國的前進步伐(之五)
- 非理性網絡借貸消費中的認知偏差
- 郎咸平說:中國經濟到了最危險的邊緣
- 中心城市論:廣州走向國際中心城市發展戰略研究
- 中國經濟:內生增長
- 中國經濟發展:理論、實踐、趨勢
- 中國產業競爭力報告(No.6·2016):“一帶一路”戰略與貿易發展新動能的培育
- 生態文明建設和人地系統優化的協同研究
- 人口老齡化與“中等收入陷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經濟研究系列)
- 新中國經濟周期的演變:機制、因素和趨勢研究
- 北京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