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性的非理性:生活中的怪誕行為學
- 鄭毓煌 蘇丹
- 885字
- 2022-02-14 14:07:08
啤酒實驗
“對比效應”是誰發現的呢?1982年,美國著名營銷學者、杜克大學的喬爾·休伯教授和他的同事約翰·佩恩(John Payne)教授以及克里斯托弗·普托(Christopher Puto)博士一起在美國《消費者研究學報》(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發表了一篇論文,通過啤酒實驗,第一次驗證了“對比效應”的存在。
2006年,我應邀去武漢大學舉行的中國營銷科學學術年會進行主題演講時,正好遇到了也應邀前去進行主題演講的喬爾·休伯教授。當時,我的第一句話就是:“休伯教授,您1982年關于‘對比效應’的論文是我和博士生們最喜歡的經典論文之一!”
喬爾·休伯教授開心地笑了,對于一個學者來說,沒有什么比自己的研究成果長期被大家喜歡更令人開心的了。
在1982年的經典論文中,參與者被隨機分成兩組參與實驗。
第一組實驗參與者在下列兩種啤酒中進行選擇:
啤酒A:價格是2.6美元,質量打分是70分
啤酒B:價格是1.8美元,質量打分是50分
不難看出,啤酒A質量更好,但價格更高。這時,有57%的實驗參與者選擇啤酒A,剩下43%的實驗參與者選擇了啤酒B。
與第一組不同,第二組實驗參與者在下列三種啤酒中進行選擇,其中啤酒A和啤酒B與第一組實驗參與者看到的完全相同:
啤酒A:價格是2.6美元,質量打分是70分
啤酒B:價格是1.8美元,質量打分是50分
啤酒C:價格是1.8美元,質量打分是40分
猜一下,選擇份額會有什么變化?
根據傳統的經濟學原理,啤酒A和啤酒B的市場份額都會因為新的競爭對手啤酒C的加入而下降。然而,實驗結果卻表明,在第二組的實驗參與者中,有63%的人選擇啤酒B。啤酒B的份額比第一組的43%增加了20%!
為什么?這就是神奇的“對比效應”的作用。在第一組中,由于啤酒A質量更好,而啤酒B則價格更低,所以啤酒A和啤酒B很難說哪一個更好。然而,在第二組中,啤酒C在價格上和啤酒B相同,但質量反而更差(這時,啤酒C就是啤酒B的“托”)。因此,對照之下,啤酒B就顯得更加優秀,選擇啤酒B也就有了更好的理由,啤酒B的份額自然上升。
由此可見,消費者的決策和選擇并不是如傳統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的那樣,客觀地根據各個產品的價格和質量屬性進行獨立的判斷,而是經常受到決策情境的影響。“對比效應”就是消費者決策受到情境影響的一種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