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2章 算諸蔡一石數鳥

  • 建安五年
  • 漁不笑
  • 3238字
  • 2022-04-02 08:00:00

老孫頭進新宅之日,未來女婿黃敘幫著大擺筵席,劉琦與部下文武皆趕去賀喜,期間歌舞不斷,甚是快活。

待紅日平西,劉琦與眾文武皆醉,遂各自回府睡去。

翌日上午,劉琦宿醉方醒,正哈欠連天、洗漱穿衣之際,小六子入內來報,稱襄陽有信使赍書至。

劉琦取來看過,方知乃父親劉表召其回襄陽,共議北地袁、曹戰局。

劉琦遂請來龐統共議此事,龐統略作沉吟,出言謂道:“如今北地兩虎相峙,荊州態度至關重要,少將軍此去襄陽,當踐行奕道之說,務必要勸使君及早出兵,若等勝負分曉,則大勢已成,恐難抵擋。”

劉琦問道:“依軍師之見,出兵何處為上策?”

龐統令從人取來地圖,懸掛于堂內,指襄陽東北向謂道:“依在下愚見,張繡新降曹操,南陽人心不穩,荊州可利用水軍優勢,經漢水、白河水陸并進,先取新野,再下宛城,皆可一戰而取之。”

劉琦疑慮問道:“可南陽乃四戰之地,土地平整,無險可守,故孫堅、袁術折于此地,張繡率眾降曹,我軍若取,又如何能守?”

龐統正色答道:“守?非也!無需守,也守不住!”

劉琦訝然道:“既然守不住,又為何要去攻?”

龐統捻髯怪笑后,方謂道:“守不住,不代表攻沒有價值。一來南陽離兗州、許都不過數百里,我軍進南陽后,危急曹操根基,其必要分兵來援。如今官渡袁、曹對峙,勝算在曹方居多,如曹分兵,則對袁紹有利,亦是對荊州有利,我軍有襄陽之堅,漢水之險,又何懼哉?二來北地流民南下后大多先到南陽求生。南陽與兗、豫諸州水土相近,如平和無戰事,誰肯來我江陵?等漳蠻渠修成后,大溪澤畔又要多出萬傾沃土,荊南四郡更是蠻荒遍野,如無百萬流民,又該交給誰去開墾?只要南陽戰火一齊、兵災所至,流民乃至南陽本地百姓必大批南下,若能盡數吸納,則可成問鼎天下之根基!”

劉琦聞言大喜,點頭稱許,可略作思慮后又躊躇謂道:“軍師所言甚是,出兵南陽實乃一箭雙雕之計。然大溪澤畔屯卒尚有待操練,江陵東營馬步軍不過三千,可用之兵太少,難以北上一戰。”

龐統手指圖上襄陽,正色謂道:“江陵之兵著實不多,可少將軍當知襄陽尚有數萬雄兵!”

劉琦以手擊案,黯然謂道:“襄陽之兵如今大半都在水軍都督蔡瑁手中掌控,如今家父老邁,其仗著兵多將廣,越發飛揚跋扈,恐不能聽吾調遣。”

卻見龐統朗聲怪笑,謂道:“少將軍豈會不知,蔡德珪妄稱荊州棟梁,實則暗懷自立之心,乃見小利而忘大義之庸人也。南陽為帝鄉,自古繁榮富庶,沃野千里,戶口百萬,人才輩出,燦若繁星。如有機會占據此肥膏之地,以蔡德珪之貪婪,豈能不為之心動乎?少將軍此去襄陽與會,不妨伺機挑之,其必然不會坐視,要爭此厚利。待其麾軍北去,正好有機會讓襄陽局勢為之一變,而曹軍大隊西歸之際,便是劉使君重掌襄陽之時!”

劉琦聞言,大喜謂道:“軍師果然神機妙算,此計絕妙,此番襄陽之行,實有望一石三鳥也!”

相對于劉琦的喜形于色,龐統卻是淡然謂道:“何止一石三鳥,此行如果諸事妥當,當可有一石四鳥乃至五鳥之效也!”

劉琦忙問道:“還請軍師指點?”

龐統笑謂道:“前些日子我去大溪寨時,曾與白眉馬季常閑談,他和我提及多年前蒯家作為宜城大族,也曾有意牽頭修筑溝渠,連接漳、蠻二河,后因大溪澤淤塞甚是嚴重,舟船穿行不暢,航道難通,故而不了了之。可如今大溪堰即將修成,大船可從沮河入漳河,則此難題再也不復存在。”

劉琦聞言,目中生光,急問道:“軍師的意思是......”

龐統捻髯笑道:“少將軍此去襄陽,大可覓機將河工之事與蒯太樂、蒯太倉兄弟二人坦誠告之,我料蒯家必將鼎力相助,則所費錢財人工都將大大縮減,何樂而不為也?”

劉琦再度喜嘆連連,遂與龐統細細議定去襄陽之后該這般這般、如何如何。又將江陵諸般軍民河工事宜盡數托付,這才馭馬往襄陽趕去,近衛長黃玉兒率三十騎玄女衛隨行左右,另抽百余飛鷹騎由都統李通率隊護衛。

江陵城內,劉琦躊躇滿志,似乎盡在掌握,然他所不知的是,當他與龐統在密議如何算計蔡瑁之時,另一場以他為目標的密謀也正在襄陽城中醞釀發酵......

劉琦方出北門,江陵城公安門外,一艘樓船徐徐逆水涉江,往碼頭靠來,艄頭立一八尺大漢,不待船停穩,便縱身一躍,跳上岸去。只見其身長體健,廣額疏眉,面赤無須,背插雙戟,腰纏鐵鏈,直裾半裸,傲睨四顧,煞是不凡。

待樓船停穩,放下跳板,又有數十人從艙中迤邐而出,皆直裾短靴,暗藏利刃,一看便是久戰之兵。當中擁出一名中年文士,灰白短髯,面色白皙,葛巾布袍,儒雅非常。

待中年文士上得岸去,先跳下船的大漢已找到早已候在碼頭邊的馬夫,牽了數十匹駿馬過來。

眾人遂皆翻身上鞍,卻并不入城,辨明路徑后,驟馬徑直往城西大溪澤畔而去。

馬蹄輕快,不多時便過了桃花溪,再往北走了不一會,已來到合作農場下屬農屯近處。

遠遠望去,但見荒野間阡陌縱橫,溝渠通暢,田間遍插旗幟,農人耕作其中,井然有序。

一行人似有意窺伺究竟,馭馬便往里去,不料這些溝渠看似平常,卻寬約丈許,急切難過,方繞至路口,譙樓上已有紅旗急展,數十名值守屯卒在屯尉的率領下迎上前來,盤問身份,查緝甚嚴。

那大漢被問得急了,頗有些惱怒,似有用強之意,卻被中年文士以眼神制止。那文士滿面堆笑,只說是路過江陵,聽說此處開荒甚是熱鬧,遂想來游覽一番,屯尉自是不許,文士也不糾纏,領眾騎勒轉馬頭,徑直向北,投襄陽而去。

數日后,襄陽城東門內的水軍都督府內,都督蔡瑁與心腹軍將閉門商議江陵之事,忠義校尉蔡和、昭信校尉蔡中均在席中,卻只是坐于下首相陪,另有一面白短髯的儒雅文士端坐于二蔡之上,正乃在江陵城西試圖入農場窺伺的中年文士是也。

此時他正與都督蔡瑁附耳而談,言辭間以表字互稱、頗為親密。

兩蔡向來跋扈,可今日忝陪末座,卻無半點平日囂張之態,只因上座之文士姓鄧名義,來頭之大,即便是有名的好色貪財將軍,亦不敢隨意招惹放肆。

鄧義表字子孝,在荊州輔佐蔡瑁統軍多年,其素有智謀,頗有威信。蔡瑁任都督后,全力扶持其上位,如今已擢升為平南中郎將,領一萬洞庭水軍駐營江陵郡潛江縣,鑰守洞庭湖口,橫鎖長江水道,監控荊南四郡,威震長江兩岸,與蔡瑁互為犄角,遙相呼應。

這次劉州牧召眾文武升堂議事,鄧義作為洞庭水軍主官,亦在相召之列,得旨之后日夜趲程,方于今晨入襄陽。

進城后,鄧義未去拜謁劉表,便已先來都督府拜見蔡瑁,足以可見對老上司的一片忠心,故蔡瑁甚是開懷,大擺筵席、盛情款待鄧義及手下軍將。

席間鄧義又引手下一員心腹裨將拜見諸蔡,正是艄頭那位大漢,通報姓名,方知其姓甘名寧,字興霸,巴郡人,年方二十三歲。

甘寧原為江中水匪,在荊楚一帶也算是小有名聲,因喜用錦緞纏于帆上,人皆稱之為“錦帆賊”。鄧義將其收復后,喜其年少力足,又不乏智謀,遂細加教誨,任為親兵都尉,常隨左右,并統領洞庭水軍中極為精銳的戊字營——也正是鄧義的親兵營。

蔡瑁聞甘寧乃水賊出身,便已不喜,又見其上前相拜時,神情桀驁,毫無恭維之色,心頭更是不快,只是礙于鄧義在旁,不好發作,隨意敷衍幾句后,便轉頭與他人相語,不再理睬。甘寧見狀,冷笑而退,并不作聲,徑直回席就坐。

待宴罷后,蔡瑁以討論北地戰事為名,又引鄧義及心腹二蔡至內堂密談,親兵都尉甘寧自是隨侍。

待至內堂,所議內容卻與北地袁、曹毫無關系,盡是江陵之事也。

蔡瑁蔑稱曰:“大公子劉琦膽小好色,懦弱無用,一旦劉景升駕鶴西去,荊州落入其手中,千里荊襄必將群賊并起、生靈涂炭,不復曾經的富庶祥和。反觀次子劉琮,聰明伶俐,乃可造之材,更宜為荊州之主。”

鄧義當然清楚蔡瑁和劉琮乃甥舅,卻并未點破,只是捻髯謂道:“都督所言既是,我也知琦公子確非可掌權柄之人,可其畢竟有嫡長子的身份,而琮公子年齡尚幼,不能服眾,如果要扶其上位,須有萬全之策,否則必生大亂。”

蔡瑁試問道:“依子孝之見,當如何行事,方算萬全?”

鄧義以目視蔡瑁,笑道:“我看都督已然成竹在胸,何不盡數道來,莫非是信不過我?”

蔡瑁亦笑道:“非不信子孝,只不過事關重大,恐隔墻有耳矣。”

遂令左右閑雜人等皆退下,只留二蔡及甘寧在堂,低聲將在江陵諸般謀劃逐一告知,又從懷中掏出一封信交給鄧義,嘆道:“之前連番策劃,也算精妙,只可惜功敗垂成,未能成事,需再另思良策。”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顺县| 榆中县| 台南市| 越西县| 南和县| 东宁县| 蓝山县| 无锡市| 花垣县| 德江县| 永昌县| 镇原县| 海宁市| 灵石县| 阳曲县| 葵青区| 时尚| 康马县| 九龙坡区| 凤山县| 阳山县| 长葛市| 五河县| 宁陕县| 新野县| 定襄县| 乌鲁木齐市| 五大连池市| 岢岚县| 阳新县| 松桃| 凤凰县| 图木舒克市| 台中市| 常州市| 曲阜市| 安多县| 岚皋县| 马山县| 扶绥县| 田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