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爭論
- (德)卡爾·馮·克勞塞維茨
- 3721字
- 2022-01-27 17:50:19
第12章
時間上的兵力集中
戰爭是方向相反的兩個力量的碰撞,較強的一方不但可以抵消對方的力量,還可以迫使對方做反方向的運動。因此,在戰爭中根本不容許力量陸續(逐次)地發揮作用,必須集中全力。
但是,只有在戰爭確實像機械碰撞一樣時,才會產生上述現象。如果戰爭是雙方力量持續不斷地相互抵消的過程,那么就應當讓力量陸續發揮。在戰術上就是這樣,這主要是因為火器是一切戰術的重要基礎,但也還有其他原因。如果在火力戰中以1000人對500人,那么雙方傷亡的多寡同雙方參戰人數的多少都有關系。1000人發射的子彈比500人多一倍,而1000人被擊中的可能性也比500人中彈的可能性大一些(因為1000人的隊形肯定比500人的隊形更為密集)。假定1000人被擊中的可能性比500人大一倍,那么雙方的傷亡就會相同。例如用500人戰斗的一方傷亡200人,那么用1000人戰斗的一方也同樣有200人傷亡。如果用500人戰斗的一方后面還有500人保留在火力范圍以外,那么,雙方都還有800個可以戰斗的人。但是,其中一方的800人中有500人是彈藥充足、體力充沛的生力軍,而另一方的800人卻都是隊形松散、彈藥不足和體力受到削弱的士兵。不過,僅僅由于1000人比500人多一倍,被擊中的可能性就大一倍,這樣的假定當然是不正確的。因此,保留半數兵力的一方也可能在一開始就受到較大的損失,這是一種不利。在一般情況下,用1000人戰斗的一方一開始就擁有把敵人逐出據點和迫使敵人撤退的有利條件。但是,他以后作戰時只有800名經過戰斗而處于松散狀態的士兵,而對方參戰過的士兵的戰斗力也不弱多少,而且還有500名生力軍,這是對他不利的。在一般情況下,優勢掌握在擁有生力軍的一方。由此可見,在戰斗中使用過大的兵力將會導致多么大的不利。使用優勢兵力在最初可能帶來很大的利益,但在以后卻可能不得不為此付出代價。
不過,只有當軍隊秩序混亂、隊形松散和體力疲憊時,換句話說,當出現每次戰斗中都會有的(勝利的一方也會有的)危機時,才有上述危險。當一方的軍隊處于削弱狀態時,對方相當數量的生力軍的到來就起決定性的作用。當勝利一方的松散狀態已經消失,只剩下勝利帶來的精神方面的優勢時,對方再投入生力軍也無法挽回敗局了,而且,這支新的生力軍也會被卷入失敗的旋渦。一支被擊敗的軍隊,是不可能依靠強大的預備隊在第二天轉敗為勝的。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戰術和戰略之間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區別的根源。戰術上的成果,即在戰斗進行中和在戰斗結束前取得的成果,絕大部分是在隊形松散和體力疲憊的情況下取得的,而戰略上的成果,即整體戰斗的成果或最終的勝利(不論是大是小),卻不是在這種情況下取得的,它是在部分戰斗的成果結合成一個獨立的整體時才產生的,這時,危機已不存在,軍隊恢復了原來的狀態,損失的只不過是實際被消滅了的那一部分。
從這種區別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戰術上兵力可以逐次使用,而在戰略上兵力卻只能同時使用。
在戰術上,如果開始階段取得的成果不能解決一切問題,而必須考慮到下一階段,那么,自然會得出以下結論:為了取得開始階段的成果,只能使用必要的兵力,而把其余的兵力配置在火力戰和白刃戰的殺傷范圍以外,以便用來對付敵方的生力軍,或者用來戰勝力量受到削弱的敵人。但在戰略上卻不是這樣。一方面,在戰略上一旦產生了成果,就無須擔心敵人的反擊,因為隨著戰略成果的出現,危機也就不存在了;另一方面,戰略上所使用的兵力并不一定都會受到削弱。只有在戰術上同敵人發生沖突的那部分兵力,即參加戰斗的那部分兵力,才會被敵方削弱。也就是說,只要在戰術上不無謂地濫用兵力,那么受到削弱的就只是不得不被削弱的那一部分,而絕不是在戰略上參加沖突的全部兵力。在兵力占優勢的情況下,某些參加戰斗不多甚至根本沒有參加戰斗的部隊,僅僅由于它們的存在就可以起決定性作用。這些部隊在戰斗結束后還保持著原來的狀態,就像閑置的部隊一樣,可以用于新的目的。這種用來造成優勢的部隊對總的成果會有多么大的貢獻,是顯而易見的。有了這樣的部隊,我方在戰術上參加沖突的那部分兵力的損失將會大大減少。
因此,如果說,在戰略上使用的兵力增多,損失不但不會增大,甚至往往會有所減少,從而我們的決戰自然會更有保障,那么,自然可以得出結論:在戰略上使用的兵力越多越好,因此,必須同時使用現有一切可以使用的兵力。
但是,我們還必須從另一方面來對這個原則進行徹底的論證。到目前為止,我們所談的只是斗爭本身,但是,斗爭離不開人、時間和空間,必須考慮到這些因素。
戰爭中的疲乏、勞累和物資缺乏,是一種特殊的消極因素,這種因素并不屬于斗爭本身,但同斗爭有著一定的關系,特別是同戰略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戰術上,固然也有勞累和物資缺乏,而且可能非常嚴重,不過戰術行動的持續時間比較短,對于它們的影響可以不必作太多的考慮。但在戰略上,時間和空間的范圍都比較大,這種影響往往不僅十分明顯,而且經常起決定性作用。一支常勝的軍隊,沒有敗于戰斗卻敗于疾病,這種情況并不少見。
在戰略上是否也可以像在戰術上那樣,應該用盡量少的兵力來爭取開始階段的成果,以便把生力軍留在最后使用?為了對這種在許多場合好像很有道理的思想做出確切的評價,我們必須探討它的各個具體概念。首先,我們絕不能把純粹的兵員增加同原有的生力軍混淆起來。在大多數情況下,當戰局臨近結束時,不論是勝利的一方還是失敗的一方,都迫切希望增加兵員,甚至認為這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在這里卻不是這么回事,因為,假如一開始就擁有足夠強大的兵力,就沒有必要增加兵員了。至于認為新參戰的部隊就其精神價值來說比作戰已久的部隊更值得重視,就像戰術上的預備隊比在戰斗中受過很大損失的部隊更值得重視一樣,那是同所有的經驗相矛盾的。失利的戰局固然會使部隊的勇氣和精神力量受到某種程度的挫傷,但勝利的戰局也能使勇氣和精神力量得到同樣程度的增強,綜合起來看,兩者得失互相抵消,而戰爭鍛煉則作為純粹的收益被盈余了下來。此外,在這里應該更多地以勝利的戰局為著眼點,而不是以失利的戰局為著眼點,因為,如果預料到失利的可能性較大,這意味著本來就兵力不足,不可能設想還把一部分兵力留待以后使用。
這個問題解決以后,還有一個問題:勞累和物資缺乏使軍隊受到的損失,是否像在戰斗中一樣,會隨著兵力的增加而增加呢?我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否定的。
勞累大多是由危險引起的,而危險總是存在于軍事行動的每一個瞬間。軍隊要想處處應付這種危險,保證確有把握地行動,就必須進行大量的活動,這些活動就是部隊在戰術上和戰略上的勤務。兵力越弱,這種勤務就越繁重,兵力優勢越大,這種勤務就越輕松,因此在戰局中對抗比我們兵力小得多的敵人,比對抗兵力相等或大于我們的敵人,勞累要小得多。
物資缺乏主要指兩方面:部隊給養品的缺乏和宿營條件(不管是舍營還是舒服的野營)的缺乏。集結在同一地點的部隊越多,這兩方面的物資當然也就越缺乏。但對于向外擴展、取得更大的空間、取得更多的給養和宿營條件來說,兵力優勢是最好的手段。
1812年拿破侖進軍俄國時,曾史無前例地把軍隊大量集中在一條道路上,因而造成了同樣史無前例的物資缺乏,這不能不歸咎于他的那條原則:在決定性的地點上集中的兵力越多越好。他如果要避免遭到物資缺乏的困難,只需橫向以較寬的幅面前進就行了。在俄國不缺少空間,出現缺少空間的情況也是極少的。因此,從這里找不出任何根據可以證明同時使用優勢很大的兵力就必然會較大地削弱軍隊。假如有人認為:雖然把本來可以留待必要時使用的多余的兵力都用上去能減輕整個軍隊的負擔,但大風大雨和作戰時不可避免的勞累不但不能夠減輕負擔,反而會使它減員。但是,這種減員的不利總是小于兵力優勢在其他各方面所能取得的利益。
在部分戰斗中,很容易確定哪些兵力對于取得某個較大的成果是必要的,哪些兵力是多余的,但在戰略上要這樣做就幾乎不可能,因為戰略上要獲取的成果是不固定的,是沒有明顯限度的。因此,在戰術上可以看作是過剩的那部分兵力,在戰略上卻必須看作是可以用來伺機擴大戰果的手段。利益的百分比是隨戰果的增大而增加的,因此,使用優勢兵力很快就可以達到謹小慎微地使用兵力所無法達到的程度。
1812年,拿破侖依靠自己的巨大優勢,成功推進到莫斯科,而且占領了這個首都。如果他依靠這一優勢完全粉碎了俄國的軍隊,那么,他也許可以在莫斯科締結一個通過任何其他途徑都很難得到的和約。這個例子只是用來說明上述觀點,而不是用來證明,如果要證明它,就需要詳盡地闡述,在這里不適合這樣做。
以上論述只是針對逐次使用兵力的觀點說的,而不是針對預備隊這個概念本身說的。在這里要明確一點:就戰術范圍,單是實際使用軍隊的時間延長,就能使軍隊實力受到削弱,因而時間是削弱軍隊的一個因素,但在戰略范圍,雖然時間對軍隊也起損害作用,但是這種損害作用一部分由于兵力眾多而被減小了,一部分通過其他途徑得到了補償,因此,在戰略上不能純粹為了時間的緣故,就企圖通過逐次使用兵力的方法使時間對自己有利。
我們要闡明的法則是:一切用于某一戰略目的的現有兵力應該同時使用,而且越是把一切兵力集中用于一次行動和一個時刻就越好。但是,在戰略范圍也存在著一個有重點地和持續地發揮作用的問題,即逐步部署生力軍的問題,特別是在生力軍是爭取最后勝利的主要手段時,更不能忽視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