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戰略預備隊

預備隊有兩種不同的用途:第一是延長和恢復戰斗,第二是應付意外情況。第一個用途以逐次使用兵力能取得利益為前提,因而在戰略范圍內不可能出現。把一個部隊調到即將失守的地點去,這顯然屬于第二個用途的范疇,因為在這里不得不進行的抵抗,是沒有充分預見到的。如果一支部隊僅僅為了延長戰斗而被留下來,被配置在火力范圍以外,但仍然受這次戰斗的指揮官指揮和調遣,那么它就是戰術預備隊,而不是戰略預備隊。

但是在戰略范圍也可能需要準備一定的兵力以防意外,因此,也可能需要有戰略預備隊,不過只是在可能出現意外情況的條件下才是這樣。在戰術范圍,人們多半是通過觀察來了解敵人的舉措,任何一個小樹林和起伏的地褶都可以把敵人的舉措隱蔽起來,因此人們必須時刻準備應付意外情況,以便可以隨時加強薄弱的環節,針對敵人的情況調整我方的兵力部署。戰略行動同戰術行動有直接聯系,在戰略范圍也必然會出現這種情況。在戰略上,有些部署也只有根據觀察,根據每日每時獲得的情報,根據戰斗產生的實際效果才能予以確定。因此,根據情況的不確實程度保留一定兵力以備以后使用,也是戰略指揮上的一個基本要求。在防御中,特別是在江河、山地這一類地形的防御中,會不斷出現這種情況。但是,戰略活動離開戰術活動越遠,這種不確實性就越小,當戰略活動接近政治領域時,這種不確實性就幾乎完全不存在了。

敵人把縱隊派往什么地方去進行會戰,這只能通過觀察去了解,敵人將在什么地方渡河,這可以從他事前暴露的某些準備措施中來了解。至于敵人可能從哪個方向侵入我國,通常還在一槍未發以前,所有的報紙就已透露了。措施的規模越大,就越難做到出敵不意。時間是如此之長,空間是如此之大,產生行動的各種情況又是如此明顯而很少發生變化,以致人們或者有足夠的時間來了解它,或者可以確切地推斷出來。另一方面,措施越涉及全局,預備隊(如果有的話)在戰略范圍內的作用也就越小。

部分戰斗的結局本身是沒有什么意義的,只有在整體戰斗的結局中才能看到所有部分戰斗的價值。但是,即使是整體戰斗的結局,也只有相對的意義,這取決于被擊敗的敵軍在其全部兵力中占多大的比重和有多大的重要性。一個軍的失利可以用一個軍團的勝利來彌補,一個軍團在會戰中的失利,不僅可以由一個更大的軍團的勝利來抵消,甚至可以轉敗為勝(例如1813年在庫耳姆的兩天會戰)。但是,被擊敗的那一部分敵軍越重要,勝利(整體戰斗的勝利)就越重要,敵人挽回失敗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第三方面:如果說在戰術上兵力的逐次使用總是使決定性行動延遲到整個行動的末尾,那么在戰略上同時使用兵力的法則卻幾乎總是使主力決戰(不一定是最后決戰)在大規模行動開始時就進行。這樣,我們根據這三點結論就有足夠的理由認為:戰略預備隊的用途越廣泛,戰略預備隊的必要性就越小,就越沒有用處,帶來的危險就越大。

在主力決戰中全部兵力必須都使用進去,把現有軍隊組成的任何預備隊留在主力決戰以后使用都是荒謬的。在戰術上預備隊是應付敵人意外的調兵的手段,是戰斗失利時挽救無法預見的后果的手段,在戰略上,至少在大規模的決戰中,應該放棄這種手段。在戰略上,某一處的失利通常只能通過別處取得的勝利來挽救,在少數情況下可以把別處的兵力調來挽救敗局,但是絕不應該也不允許有預先保留兵力準備應付失利的思想。

建立一支不參加主力決戰的戰略預備隊的思想是錯誤的。有人認為這是戰略上智謀和謹慎的精華,有人則把它連同任何預備隊(因而也連同戰術預備隊)一概否定。這種混亂思想也反映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人們想看看這方面突出的例子,那么可以回憶1806年的事件。那時普魯士曾經把符騰堡歐根親王指揮的2萬人的預備隊留在馬爾克,結果這支預備隊未能及時趕到扎勒河,另外還把2.5萬人留在東普魯士和南普魯士,作為預備隊以備后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禄丰县| 靖西县| 神农架林区| 讷河市| 定边县| 石台县| 张家界市| 天祝| 平邑县| 渭源县| 龙井市| 章丘市| 灌阳县| 上蔡县| 新田县| 平舆县| 资溪县| 平阳县| 雷山县| 信宜市| 西昌市| 南宁市| 枣庄市| 阳城县| 德钦县| 河南省| 潜山县| 张掖市| 济源市| 泾源县| 鹤山市| 托克逊县| 桂东县| 横峰县| 水富县| 大港区| 象山县| 璧山县| 镇巴县| 南丰县| 云浮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