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爭論
- (德)卡爾·馮·克勞塞維茨
- 7字
- 2022-01-27 17:50:15
第三篇
戰略概論
第1章
戰略
戰略就是為了達到戰爭目的而對斗爭的運用。戰略與戰斗有直接關系,但是,因為戰斗由軍隊實施,首先對軍隊發生影響,所以,戰略理論必須同時研究戰斗的實施者(軍隊本身)以及同軍隊有關的主要問題,對戰斗本身,戰略理論必須研究戰斗可能得到的結果和運用戰斗時起重要作用的智力和感情力量。
戰略是為了達到戰爭目的而對戰斗的運用,因此,戰略必須擬制戰爭計劃,為整個軍事行動確定一個適應戰爭目的的目標,并擬制各個戰局的方案和部署其中的各個戰斗。戰爭計劃大多只能根據那些與實際并不完全相符的預想來確定,許多涉及細節的規定根本不能在事先做好。因此,戰略必須用到戰場上去,在現場處理各種細節問題,不斷對總的計劃做必要的修改。所以,戰略在任何時刻都不能停止工作。
在擬制計劃時,理論應當為戰略服務,應當闡明事物本身和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突出那些原則和規則。在戰略上必須具備非凡的洞察力。
戰略使用的手段和方式都極為簡單,由于經常反復運用,已為人們所熟悉,因此,如果評論者頻繁地過分夸張地談論它們,在具有一般常識的人聽來,只會覺得可笑。例如,被無數次運用過的迂回戰法,在這里被稱為最杰出的天才表現,在那里被贊為最透徹的洞察力的表現,甚至說是最淵博的知識的表現,難道這不是評論界最無聊的惡習嗎?
更可笑的是,這些評論者根據最庸俗的看法,把一切精神因素都排除在戰略理論之外,只想談物質因素,把一切都局限在均勢和優勢、時間和空間這幾個數學關系上,局限在幾個角、幾條線上。這點東西,恐怕還不夠用來給小學生出一道數學習題。
我們認為,這根本不是什么科學公式和習題的問題,物質事物的關系非常簡單,精神力量相對復雜,但只是在戰略的最高范圍,即戰略接近政治和治國之道或者同它合而為一的地方才錯綜復雜,它們的種類和關系才多種多樣。精神力量對軍事行動規模的影響比對行動方式的影響要大一些。在行動方式占主要地位的地方,例如在戰爭的各個具體行動中,精神力量的影響就減少了。
由此可見,制定戰略非常簡單,但實現戰略并不容易。在確定后,戰爭要堅定不移地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為把戰略計劃貫徹到底,不僅要有十分堅強的性格,還要有異常清醒和堅定的頭腦。在上千個優秀人物中間,有的可能以智力著稱,有的可能以洞察力見長,有的可能以大膽或意志堅強而出眾,但是也許沒有一個人能兼備所有這些品質而成為非同尋常的統帥。
同戰術上相比,在戰略上做出重要的決定需要堅強得多的意志力,凡是了解戰爭的人對此不會懷疑。在戰術上,情況的變化非常迅速,指揮官覺得自己好像被卷在旋渦里一樣,必須冒生命危險同它搏斗,他只好抑制住不斷產生的種種疑慮,勇敢地冒險前進。在戰略上,一切進行得很緩慢,自己的和別人的疑慮、異議和意見,甚至懊悔等都能發生較大的作用。在戰術上,至少有一半的情況是人們親眼所見,但在戰略上一切都必須依靠猜想和揣測,因而信心也就比較小。結果大多數將帥在應該采取行動時卻陷在錯誤的疑慮中。
現在讓我們把目光轉向歷史,看一看腓特烈大帝在1760年的戰局。這次戰局以出色的行軍和機動而聞名,曾被評論界稱贊為戰略上的真正杰作。但這只是戰術上的成功,腓特烈大帝最大的成功是他在戰略上的英明和智慧。他以有限的力量追求一個較大目標時,從不做力不從心的事情,而是采取正好能達到目的的行動。他這種智慧不僅在這次戰局中可以見到,而且在這位偉大的國王所經歷的全部三次戰爭中都有所體現。
他當時的目的是簽訂一個和約來確保對西里西亞的占有。
腓特烈大帝當時只是一個小國的首腦(這個國家的大部分情況同其他國家相似,只是在行政管理的某些方面較為優越),他不可能成為亞歷山大,如果他想仿效查理十二,也同樣會被擊碎腦瓜。所以,他在戰爭中具有一種節制力,能夠始終保持鎮靜,又不缺乏沖勁,在危急關頭,能把力量發揮到令人驚異的地步,隨后為了服從政治上哪怕是最微小的變動,又能繼續保持平靜。不管是虛榮心、榮譽心還是復仇心,都不能使他離開這條道路,正是這條道路引導他走向斗爭的勝利結局。
這樣幾句話怎么能夠評價這位偉大統帥在這方面的成就呢!只有仔細觀察這次戰爭所取得的絕妙的結局,探討促成這種結局的原因,人們才會深信,正是他敏銳的眼光使他順利地繞過了所有的暗礁。在1760年戰局中,腓特烈大帝的表現更為突出,因為在任何其他戰局中,都不像在這次戰局中那樣以極少的犧牲同占絕對優勢的敵人保持了均勢。
使我們欽佩的另一方面是他克服了策略實行中的困難。從左翼或右翼迂回敵人,集中自己數量有限的兵力,以便在任何地點都能抗擊分散的敵人,用迅速地運動使自己的力量發揮出幾倍的作用,這看起來挺簡單。在敵人的眼前行軍,甚至往往在敵軍的炮口下行軍,這是極其危險的,但絕不輕率。因為他大膽、果斷和意志堅強。在他那樣的處境下,很少有統帥敢于使用這樣的戰略手段。
實行中還有另外一個困難,在這次戰局中,腓特烈大帝的軍隊在不斷地運動。它曾兩次在有拉西追蹤的情況下尾隨著道恩,沿著難以行走的偏僻道路從易北河向西里西亞行軍(7月初和8月初)。軍隊必須時刻做好戰斗的準備,由于行軍必須巧妙地進行,軍隊必須忍受極大的勞累。雖然有幾千輛輜重車隨行,甚至妨礙了行軍,但是軍隊的給養仍然極其缺乏。在西里西亞,軍隊在里格尼茨會戰以前,曾不得不連續夜間行軍達8天之久,輾轉在敵人陣地前沿,這要求軍隊忍受極大的勞累和困苦。
統帥調遣軍隊,不可能像測量員用手轉動等高儀那樣輕而易舉,看到可憐的、饑渴交加的弟兄們疲憊不堪,指揮官們能不感到揪心嗎?因此產生的牢騷和怨言能不傳進他的耳朵嗎?一個普通的人能有勇氣提出這樣的要求嗎?如果沒有對統帥的偉大和正確有無比的信任,這樣的勞累必然引起士氣低落和紀律松弛,破壞軍隊的武德。我們應該尊敬的地方正在這里,我們應該為之贊嘆的正是這些奇跡。只有那些有親身體驗的人,才能充分領會這一切。那些只從書本上和演習場上了解戰爭的人,根本不能領會這一切。
僅僅把軍隊配置在某一地點,這只表明在這里有可能發生戰斗,并不一定真正會發生戰斗。這種可能性能不能被看作是現實性,看作是一種實際的東西呢?當然可以。戰斗的可能性只要具有效果,就可以被看作是實際的東西,而戰斗的可能性總是有效果的,不管效果如何。
可能的戰斗因其效果應該被看作是實際的戰斗
如果派遣一支部隊去截斷逃跑的敵人的退路,而敵人沒有進行戰斗就投降了,那么正是我們派去的這支部隊準備進行戰斗,才使敵人做出了投降的決定。
如果我軍占領了敵人一個沒有設防的地區,從而剝奪了敵人大批的補充力量,那么,我軍所以能夠占有這個地區,只是因為我們派去的部隊已經使敵人看到:如果他要奪回這個地區,我軍就要同他進行戰斗。
在上述兩種場合,戰斗只是有發生的可能,就已經產生了效果,可能性就成為現實性。假定在這兩種場合敵人以優勢兵力抗擊我軍,迫使我軍不經戰斗就放棄自己的目的,那么,縱然我們沒有達到目的,但我們原定在這里進行的戰斗,仍然是有效果的,因為它把敵人的兵力吸引來了。即使整個行動失利了,這種部署有一定的效果,只不過這種效果同一次失利的戰斗的效果相似而已。
由此可見,不管戰斗已實際進行,或者僅僅是做了部署而并未實際發生戰斗,只有通過戰斗的效果才能實現消滅敵人軍隊和打垮敵人的目的。
戰斗的雙重目的
戰斗的效果是雙重的,即直接的和間接的。如果戰斗不是直接以消滅敵人軍隊為目的,而是通過其他活動來達到這個目的,盡管有所曲折,但能夠以更大的力量來達到消滅敵人軍隊的目的,那么,這種戰斗的效果就是間接的。占領某些地區、城市、要塞、道路、橋梁、倉庫等等,可以是一次戰斗的直接目的,但絕不是最終目的。它們只是取得更大優勢的手段,目的在于在敵人無力應戰的情況下同他作戰。因此,它們只是中間環節,是通向有效要素的階梯,絕不是有效要素本身。
戰例
1814年,拿破侖的首都被占,于是戰爭的目的達到了。從巴黎開始的政治崩潰局面發生了作用,一條巨大的裂痕使這個皇帝的權勢趨于崩潰。但是,這一切必須按下述觀點來分析:政治上的崩潰急劇地削弱了拿破侖的兵力和抵抗力,聯軍的優勢相對地增長了,拿破侖無法再進行任何抵抗,這樣才有可能同法國媾和。假如當時聯軍的兵力由于外在原因遭到了同樣的削弱而喪失優勢,那么,占領巴黎的全部效果和重要性也就消失了。
我們應當考慮到敵我雙方在戰爭中和戰局中每一時刻發起的大小戰斗產生的效果,只有這樣,在制訂戰局計劃或戰爭計劃時才能確定一開始應該采取哪些措施。
如果不這樣看問題,就會對其他活動做出錯誤的評價。
戰爭或戰爭中的各個戰局是一條完全由相互銜接的一系列戰斗所組成的鎖鏈,占領某些地點或未設防的地區只是一系列事件中的一個環節,在戰爭中只有最終的結局才能決定各次行動的得失。
如果指揮官的智力始終集中在一系列戰斗上,只要這些戰斗能夠事先預見到,那么他就始終是在通往目標的筆直道路上行進,這樣,智力的運動就具有了一種恰如其分的、不受外界影響的速度,也就是說,意愿和行動就具有了一種恰如其分的、不受外界影響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