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關于科學的心理學研究
- 動機與人格
- (美)亞伯拉罕·馬斯洛
- 6903字
- 2022-01-27 09:52:23
對科學的心理學解釋始于這樣一種敏銳的認識,那就是,科學是人類創造出來的事物,而不是一種自主、非人類的或具有自身內在規則的純粹“事物”。它的起源是人類的動機,目標是人類的目標,它的開創、更新和維護者都是人類。它的法則、組織和表達不但依賴于它所發現的現實的本質,也依賴于進行發現的人性的本質。心理學家,尤其是有臨床經驗的心理學家,會很自然、自發地以一種個人的方式研究人類相關的任何主題,而不是只探索自己制造的抽象概念,科學家和科學的關系也是如此。
有些人的想法則恰恰相反,他們堅持科學應完全自主、自我調節,并將其視為一個無利益的具有內在不變的規則一般的游戲。然而,心理學家必須明白,這些觀點是不現實的、錯誤的,甚至是反經驗實證的。
在本章中,我希望先闡明這一命題所基于的一些重要的常識問題,然后再介紹該命題的影響和結果。
科學家的心理
1.科學家的動機
像人類的其他成員一樣,科學家也是被人類共有的多種需求所促動的,包括對食物、安全、保護、關懷、群居、充滿愛的關系、尊重、地位、身份、自尊、自我實現和發揮出個人特有及人類共有的多種潛能的需求。這些需求對心理學家來說是最熟悉的,原因很簡單,一旦這些需求得不到滿足,就容易引起病態。
對純粹知識的認識性需求(好奇心)和對理解的需求(哲學、神學、建立價值體系解釋的需求),針對這些問題的研究較少,但通過普遍性的觀察就可以發現。
最后,最不為人知的是對美、對稱,或許還包括對簡潔、圓滿和秩序的沖動,我們可以稱之為審美需求,表達、表現的需求,以及可能與這些審美需求有關的使某事趨向完滿的需求。
迄今為止,似乎其他所有需求、欲望或驅力要么是達成上述基本目的的手段,要么就是神經癥或某些學習過程的產物。
顯然,科學哲學家最關心的是認知需求。在科學的自然歷史階段,推動科學向前發展的最大動力就是人類持久的好奇心。在更理論化和抽象化的水平上,科學則產生于人類同樣持久的理解、解釋及系統化的渴望。然而,對于科學而言,更不可或缺的是后一種理論的沖動,因為純粹的好奇心在動物身上也很常見(Harlow,1953;Harlow,1950)。
當然,在科學的各個階段,也包含了其他動機。最初的科學理論家往往認為科學主要是幫助人類的一種手段,如今卻往往被人忽視。例如,培根(Bacon,1900)就曾希望用科學來大大改善人類的疾病和貧困問題。有研究表明,即使是在希臘科學中,雖然有柏拉圖式的純粹非體力的沉思(contemplation)這一強大的傳統,但實用主義和人文主義的傾向也并不弱。一般來說,對人類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以及更強烈的對人的愛,可能是許多科學家的主要動機。很多人投身于科學,就像從事社會工作或醫學實踐一樣,都是為了幫助別人。
最后,我們必須認識到,人類的其他任何需求都可能成為進入科學領域、長期從事科學工作的主要動機??茖W研究也可以作為一種謀生手段、一種獲得威望的源泉、一種自我表達的方式或滿足任何神經質需要的辦法。
對大多數人來說,比較常見的是多種動機同時發生作用,形成一種動機的組合,而不是只有單一的至關重要的動機。最保險的假設是:任何一位科學家的研究工作都不只是為了愛,還有單純的好奇心,同時還有獲得威望的欲望和掙錢的需求,如此等等。
2.理性與沖動的協同性
總之,現在已經很清楚了,把理性和動物性對立起來的二分法早已過時了。理性就像進食一樣具有動物性,至少在人類身上是這樣表現的。沖動不一定與理智的判斷相反,因為理性本身也是一種沖動。總而言之,在健康者身上可以越來越明顯地看到,理性和沖動能夠相互協作,而且強烈地傾向于殊途同歸,而非南轅北轍。非理性不一定就代表不理性或反理性,反而往往是親理性的。意動(conation)和認知(cognition)之間的長期差異和對立,通常本身就是社會或個人病態的表現。
人類對愛、尊重的渴望和對真理的需要同樣“神圣”?!凹兇獾摹笨茖W的價值并不比“人本主義”科學更高,也不更少。人性同時決定了二者,甚至根本不需要將其分開??茖W可以給人帶來樂趣,也能帶來好處。希臘人對理性的尊崇并沒有錯,只是太過排斥其他東西了。亞里士多德沒有發現,愛與理性一樣,都是人類的本性。
認知需求的滿足和情感需求的滿足之間的沖突是暫時的。這種偶然性的沖突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將其整合、協調到能夠并行的程度?純理論科學家的純粹、客觀、無私的非人本主義的好奇心,可能會對其他同樣重要的人類動機造成威脅,比如說安全。最顯而易見的例子當然是原子彈的發明,但我在此想說的并不止于此,而是更普遍的事實,即科學本身就意味著一種價值體系。畢竟,“純粹的”理論科學家所能達到的極限并不是愛因斯坦或牛頓,而是在集中營里做實驗的納粹“科學家”或好萊塢電影中的“瘋子”科學家。關于科學和真理,我們可以找到更完美、更人性化、更具超越性的定義(Bronowski,1956;Maslow,1966;Polanyi,1958)。為了科學而科學就像為了藝術而藝術一樣,都是病態的做法。
3.科學的多元性
人們在社會生活、工作或婚姻中追求的滿足感各不相同,在科學領域也是如此。每個人都能在科學中找到自己的樂趣,不管你是年輕還是老邁,勇敢還是膽怯,充滿責任感還是只想尋找歡樂。有些人在科學中追求直接的人道主義目標,另一些人則明確地喜歡科學中非人類的部分;有些人主要是尋求條理清晰和秩序井然,另一些人則更重視內容,想要了解更多“重要”的事情,哪怕沒那么精確和優美;有些人想要創新,開辟全新的領域,另一些人則更傾向于整理、清查、完善已經獲得的成就;有些人在科學中尋求安全和保險,另一些人則渴望冒險和興奮。我們不可能描繪出一個符合所有男性理想的妻子,同樣也不可能描繪出唯一理想的科學、科學家、方法、問題或研究。我們可以在普遍立場上贊頌婚姻,但也保留每個人依據個人喜好擇偶的權利;同樣,我們也應該保留科學的多元性。
對于科學,我們至少可以區分出以下幾種功能:
(1)尋求問題、提出問題、鼓勵預感、提出假設的功能。
(2)試驗、檢測、確認、反駁的功能;檢驗假設的功能;重復和檢測實驗的功能;積累事實,使之更可靠的功能。
(3)組織化、理論化和結構化的功能;不斷擴展概括范圍的功能。
(4)歷史收集和使人博學的功能。
(5)技術方面的作用;作為工具、方法、技術的功能。
(6)管理、經營和組織方面的功能。
(7)宣傳和教育功能。
(8)為人類服務的功能。
(9)提供給人喜悅、享受、歡慶、榮譽感的功能。
多樣化的功能必然意味著勞動分工,因為很少有人能把這些技巧集于一身。勞動的分工需要不同的人,不同的興趣、能力和技巧。
興趣能反映出性格和人格,科學家對于學科的選擇就體現了這一點,例如選擇物理學還是人類學;在學科內部各個領域的選擇也是如此,例如選擇鳥類學還是遺傳學;在某個具體領域內選擇具體研究課題概莫能外,只不過反映的程度比前兩者稍弱,例如選擇倒攝抑制還是頓悟;此外,這一點還可以用來解釋對方法、材料、精確度、適用性、可行性及與當前人類利益的密切程度等做出的選擇。
在科學中,我們相互補充,相互需要。假如每個人都選擇物理學而非生物學,科學就不可能進步。幸運的是,每個人的喜好各不相同,就像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同樣的氣候和樂器。就是因為有人喜歡小提琴,有人喜歡單簧管或鼓,才有可能組建起管弦樂隊??茖W也是如此,由于人們的趣味各不相同,最廣泛意義上的科學才可能出現。就像藝術、哲學或政治學一樣,科學需要形形色色的人(而不是“可以容忍”形形色色的人),因為每個人都可以提出不同的問題,看到不同的世界。甚至精神病患者也可能發揮特殊作用,因為疾病以某種特殊的方式使他們在某些方面保持了異常的敏感。
所謂“關于人類的知識”,往往只是“關于提出者自己的認識”,因此,在科學中,一元論的壓力才是真正的危險因素。我們太容易將自己的喜好、偏見和希望投射到整個宇宙上去了。例如,物理學家、生物學家和社會學家早已表明,由于選擇領域的不同,他們在一些重要方面存在根本的差異(Ritter,P & Ritte,J,1959)。由于這種興趣上的區別,我們完全可以推斷他們對科學、方法、目標以及科學的價值等問題,都有不同的定義。我們在人類其他領域都做到了包容和理解個體差異,對科學家也不應例外。
關于科學的心理學研究啟示
1.對科學家的研究
對科學家的研究顯然是科學研究的一個基本甚至是必要的方面。科學作為一種體制,一定程度上是對人性某些方面擴大了的投影,這些方面的知識增長,都會自動在科學上擴大許多倍。例如,每門科學及其中的每種理論,都會受到以下知識增長的影響:(1)偏見和客觀性的實質;(2)抽象過程的本質;(3)創造力的本質;(4)文化適應的本質,以及科學家抵制文化適應的本質;(5)期待、希望、焦慮、期盼等對感知的干擾;(6)科學家的角色或地位的本質;(7)我們文化中的反智主義;(8)信仰、信念、信心、確定性等事物的本質。當然,更基本的是前文提過的問題,特別是科學家的動機和目標(Maslow,1966;Watson,1953)。
2.科學和人類價值觀
科學建立在人類價值觀的基礎之上,而它本身也是一種價值體系(Bronowski,1956)。人類的情感、認知、表達和審美需求是科學的起源,也是科學的目標。任何這種需求的滿足都是“價值”。對真理或確定性的追求如此,對安全的追求也不例外。簡潔明了、惜字如金、優雅秀美、樸素率真、精致準確、整潔美觀,這類審美上的滿足不光對工匠、藝術家或哲學家很有價值,對數學家和科學家也是一樣。
此外,事實上,作為科學家,我們同樣共享著自己文化的基本價值觀,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永遠都將如此。這類價值觀包括誠實、人道主義、尊重他人、社會服務、民主地尊重每個人自己做決定的權利(哪怕決定是錯誤的)、維持生命和健康、減輕痛苦、尊重他人應得的榮譽、分享自己的榮譽、講體育道德、“公平”等。
顯然,“客觀性”和“不偏不倚的觀察”是需要重新解釋的定義(Maslow,1966)。“排除價值觀”最初是指排除神學的以及其他專制教條,因為它們總是懷抱偏見,預先判定事實。在文藝復興時代,這種排除是非常有必要的,如今也不例外,因為我們仍然需要得到不被污染的事實。雖然在我們國家的今天,有組織的宗教活動對科學只能造成非常微弱的威脅,但我們仍然需要對付強大的政治和經濟教條。
3.理解的價值觀
要防止人類的價值觀干擾我們對自然、社會以及人類自身的感知,唯一的辦法就是始終對這些價值觀保持清醒的認識,理解它們對感知的影響,并借助這種理解做出必要的修正(所謂干擾,我指的是在我們試圖理解現實時,出現了精神決定因素和現實決定因素的混淆)。對價值、需求、愿望、偏見、恐懼、興趣和神經癥的研究,必須成為所有科學研究的基本方面。
這種論點還必須包括以下幾種全人類都很普遍的傾向:抽象、分類、發現異同點,以及大體上有選擇地注意現實,依據人的興趣、需要、愿望和恐懼來改變與重新安排事實。以這種方式在各種規則下組織我們的觀念(即“使之規范化”),既有可取和有用的一面,又有不可取和有害的一面,因為它既使現實的某些方面異常突出、表現鮮明,又使另一些方面隱匿不見。我們必須清楚,雖然大自然為我們提供了進行分類的線索,有時還有“天然的”分界線,但這些線索在大多數情況下十分微妙而模棱兩可。我們時常必須人為創建分類,或把某種分類強加于自然。在此過程中,我們不僅要依據自然的啟示,還要結合自己的人性,以及無意識的價值觀、偏見和興趣。如果科學的理想就是將理論中的人為因素減少到最低限度,要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深入了解這些人為因素,而非一味否認其影響。
忐忑不安的“純粹”科學家可以放心,關于價值觀的這些令人不安的討論,其宗旨是要更有效地達到科學的目標,也就是改進我們關于自然的知識,通過研究掌握知識的人來清除現有知識中的雜質(Polanyi,1958;Polanyi,1964)。
4.人類和非人類的規律
人類的心理學規律和非人類的自然規律在某些方面有共通之處,在某些方面又截然不同。人類在自然世界生存這一事實,并不代表人類的所有法則和規律都必須和自然界一樣。人類生活在現實世界中,當然不得不向其低頭,但并不意味著否認人類擁有不同于自然界的內在規律。愿望、恐懼、夢想、希望,這些規律都與鵝卵石、電線、溫度或原子不同。建構哲學結構和搭建橋梁絕不能用同一套方法,研究家庭和研究水晶也不能通用法則。我們關于動機和價值觀的討論,并不打算將非人類的自然界主體化或心理化,但我們當然必須將人性心理化。
非人類的現實獨立于人類的愿望和需要存在,既不善良也不邪惡,沒有目的、意圖、目標或職責(只有生物才有目的),沒有意義,也沒有情感傾向。即使所有人類都消失了,這個現實仍然存在——這并非絕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無論是為了滿足“純粹”無私的好奇心,還是為了當前人類的直接目的而進行預測和控制,我們都應該去認識現實的本來面目,而不是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肆意調整。康德(Kant)的主張是對的:我們絕不可能完全理解非人類的現實,但可以盡可能地逐步趨近,多多少少理解一些。
5.科學社會學
我們應該更加重視科學社會學和科學家社會學的研究。如果說科學家在某種程度上會受到文化變量的影響,那么,科學作為科學家的產品,當然也是如此??茖W有多需要其他文化的貢獻?為了更好地感知世界,科學家應該在什么程度上跳出自己所屬文化的限制?科學家應該在何種程度上將自己視為國際主義者,而非某個國家的公民?科學家的階級和階層會在什么程度上影響他們的工作成果?要全面地理解文化對感知自然的“干擾”情況,人類就必須面對這些問題,解決這些問題。
6.認識現實的各種方法
科學只是認識自然、社會和心理現實的一種手段。有創造力的藝術家、哲學家、人本主義作家乃至挖水溝的工人也可以成為真理的發現者,也該像科學家那樣受到鼓勵。[1]這些人不應該被看作彼此相斥甚至不可并存的,科學家也可以同時是詩人、哲學家甚至夢想家,幾乎可以肯定,這樣的人比那些狹隘的同行更進了一步。
如果這種心理多元論致使我們將科學視為多種才能、動機、興趣的集合,科學家和非科學家之間的界限也就變得模糊了。忙于批判、分析科學概念的科學哲學家與純理論科學家之間的區別,肯定要小于后者與純技術科學家的差異。提出人性系統理論的劇作家或詩人當然更接近心理學家,比后者與工程師的關系更近。科學史學家既可以是歷史學家,也可以是科學家。仔細探索個案的臨床心理學家或醫生,從小說家那里得到的營養,恐怕比自從事抽象及實驗研究的同行處獲得的收益更多。
我不知道有什么辦法可以絕對地區分科學家與非科學家。人們甚至不能將從事實驗性研究作為一個標準,因為有很多工資單上標明為“科學家”的人從來沒做過實驗,而且這輩子也不會做一個真正的實驗。一個在專科學校教化學的人,雖然在化學方面沒有任何新發現,但他經常閱讀化學雜志、重復別人的實驗,也認為自己是個化學家。實際上,這個人與科學家的距離,可能比在自家地下室系統地探索世界的12歲學生還遠,同樣也比不上對可疑的廣告宣傳進行核實的家庭婦女。
某個研究協會的主席在哪些方面還是科學家?他或許把時間都花在了行政和組織工作上。然而,他也喜歡自稱科學家。
如果理想的科學家集創造性的假設者、細心的檢查者、哲學體系的構建者、歷史學者、工藝學者、組織家、教育—寫作—宣傳能手、應用者和鑒賞者于一身,那么,很容易就能想到,理想的科學團隊或許應該由至少9個專家組成,他們各具能力,可以起到不同作用——根本不需要全能的科學家!
然而,當我們指出科學家和非科學家的二分法過于簡單時,也必須重視這樣一個普遍性的發現: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專業過窄難成大事,因為這樣一來,他就難以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一般意義上全面的健康人往往比殘缺者更擅長做好大多數事情,如果一個人過度壓抑自己的沖動和情感,只想成為“非常純粹的”思想家,他往往反而會淪為只能以病態方式思考問題的病人。總而言之,我們可以認為,一個稍具藝術家特質的科學家,可能會比不帶任何藝術特質的純粹科學家做得更好。
如果我們采用個案歷史法,就更清楚了。偉大的科學家往往興趣非常廣泛,而非狹隘的技術人員。從亞里士多德到愛因斯坦,從達·芬奇到弗洛伊德,這些偉大的發現者都多才多藝,具有人文、哲學、社會及美學方面的興趣。
我們應該得出這樣的結論:關于科學的心理多元論告訴我們,通向知識和真理的道路有許多條,無論作為個體還是單一個體中的若干側面,有創造力的藝術家、哲學家、人本主義作家都能成為真理的發現者。
7.心理學和科學家
在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期望,一個快樂、無憂無慮、平靜而健康的科學家(或藝術家、機械師、行政官員)很可能比不快樂、憂慮、不安定且不健康的科學家(或藝術家、機械師、行政官員)更成功。神經質的人扭曲現實,苛求現實,把概念化強加給現實,他們害怕未知而新奇的東西,過多地被人際需要所決定,太容易受到驚嚇,太渴望他人的贊同,從而無法成為優秀的現實報告者。
這一事實至少有三個含義:首先,科學家(或者更恰當地說,一般的真理追尋者)在心理上應該是健康的,才能將工作做到最好。第二,或許可以認為,當一種文化進步了,所有公民的健康也能隨之改進,對真理的追求也就進步了。第三,心理治療可以改善科學家的個人機能,我們應該對此抱有期待。
我們已經認識到這樣一個事實:學術自由、終身教職、較高薪水,提供這些更好的社會條件往往能幫助真理的探索者。[2]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遲來的周先生
青梅竹馬到相看兩厭,簡橙從周聿風的肋骨變成一塊雞肋骨,成了他故事里的蛇蝎美人,惡毒女配。后來兩人解除婚約,所有人等著看她笑話,她轉身嫁給前未婚夫的小叔,那個高不可攀,無人敢染指的矜貴男人。簡橙救過周庭宴一次,求過他兩次。第一次周聿風想悔婚,她求周庭宴幫她挽留,第二次她想悔婚,她求周庭宴幫她恢復自由身。周庭宴說事不過三,救命之恩只能滿足她三個愿望,于是第三次…簡橙:“小叔,你缺老婆不?”
麻衣神算子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龍族Ⅰ:火之晨曦(修訂版)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人類歷史中,總是隱藏著驚人的秘密。在多數人所不知道的地方,人類與龍族的戰爭已經進行了幾千年。路明非的十八歲,在他最衰的那一刻,一扇通往未知國度的門轟然洞開。直升機如巨鳥般掠過南方小城的天空,在少年路明非的頭頂懸停。隱藏在歷史中的那場戰爭,就要重開大幕。歡迎來到……龍的國度!
棺香美人
我出生的時候,江水上漲,沖了一口棺材進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開,里面有個她……風水,命理……寫不盡的民間傳說,訴不完的光怪陸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