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介入,但又不完全介入。這事兒讓鄭和去辦吧,他呢?這幾天到底想明白了沒有!”朱高煦的話有些玄乎。
“殿下,占城王前來還需要點時間,要不我把鄭副使喊來?他這兩天心事重重的,我覺得還需殿下開導(dǎo)一番。”
鄭和是被王景宏派人叫來的,他面帶一絲苦悶,朝著正在垂釣的朱高煦背影一拱手。
“殿下!”
“鄭副使,想明白了沒有?”
“殿下,前些天是我有些自作主張了!”
“僅僅是自作主張了嗎?”朱高煦晾了鄭和有好幾天了,今天才將他叫到身邊。“宗主國與藩屬國之間,我看你還是沒明白!我問你,你可知海商都是些什么人?”
“殿下,下官觀那林耀南,亡命之徒耳!”鄭和說道。
“是亡命之徒!他們在海上,面對的危險可比我們寶船船隊面對的危險多多了,不亡命便就活不下去,你真以為不管是何人出海,他們看見我們這張面孔就會納頭便拜不是?”
“殿下,不管何時,武力威懾才是讓他人不生歹意的應(yīng)對手段,下官理解對否?”
“正是有著新州港上這些海船,才會讓占城王行藩屬國之禮。他們窺斑見豹,知我大明國力強盛罷了!”
“殿下,往后與諸國交往,也如此?”
“孤問你,占城國此時最大的危機是什么?”
“安南出兵!”
“對,就是安南出兵,因為有著安南出兵,孤才有底氣提出在王都開辦我大明好物博覽,下一步孤還打算讓占城免收我大明商稅。
我們此時就是他占城國唯一的護身符,孤在這一天,安南國便不敢再出兵攻打占城。”
“所以我們要幫占城解決安南國出兵危機來獲取免稅?”
“可以這么理解,鄭副使,你覺得孤為什么要幫他們止兵戈呢?”朱高煦問道。
“因為大明乃占城、安南的宗主國,藩屬國當和睦相處!”
“既然如此,鄭副使你準備準備,出使瀾滄、安南二國,孤打算在三國交界處,為三國舉辦一次會盟,真正解決三國互相攻伐的問題。”朱高煦仿佛認可了鄭和的思路。
“殿下仁德!此番作為方顯我大明國威!”
“去吧!記得讓二國國君都來,大明會保證他們各自國君的安全。”
-----------------
鄭和帶著天元衛(wèi)從海上出使瀾滄、安南兩國,而占城王也在此時抵達了寶船艦隊在新州港建立的營地。
“阇王,不知我大明博覽在王都可順利?”朱高煦笑著將阇勝請進了自己的營地。
大明的商品會在占城暢銷,這是一個所有人都認定了的事兒。
誰也不能否認瓷器、絲綢、茶葉都是好東西,只要有,便供不應(yīng)求。只是原本的貿(mào)易這次在朱高煦的參與之下,變成了一場上升到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事情,諸如商稅問題,也就變的敏感起來。
“順利!殿下所帶均是好物,我占城貴族翹首以盼。”
“阇王,此次博覽孤打算只在王都辦三天,三天后諸國商人可至新州港交易,不知阇王意下如何?”
這是一點好處都不打算給我啊!
阇勝心中腹誹兩句,有心拒絕,但想到自己還有求于朱高煦,便面色如常的答應(yīng)道:“殿下,下國有心將新州之港借與上國,不知殿下意下如何?”
“哦?還有這等好事兒,阇王不會是有求于孤吧?”朱高煦一副很震驚的樣子,明明此事是鄭和初見阇勝之所求,被拖到現(xiàn)在,朱高煦其實已經(jīng)沒了耐心,但他依舊演的很開心。
“殿下,不知殿下上次所說為占城、安南、瀾滄三國止兵戈一事可還作數(shù)?”
“作數(shù)!孤的話怎么能不作數(shù)呢,只是此事辦起來,還得阇王有膽量啊!不知阇王可曾聽聞在春秋時期,常有諸國會盟!”
“殿下的意思,讓我等三國,也如春秋之時一般,三國會盟,互不侵犯。”
這就是所處一個文化圈的好處了,占城雖受婆羅門教影響,但在文化上也知曉一些中華歷史,讓朱高煦并不用再去解釋什么叫春秋,什么叫會盟。
“安南國所求其實不過是讓你們聽從他的號令罷了,此番會盟,可尊人家安南國為盟主國,你們同氣連枝,自然也就止了兵戈。”朱高煦就這樣看著阇勝的表情,眼看這番王表情不悅,立馬又說道:
“阇王,你也無需多慮,盟主國又怎樣呢?你既然允大明在新州港立集,那大明自然與占城國最親,即便是盟主國也不能欺辱你占城。雖你們?nèi)龂鴷耍乱鄷霈F(xiàn),為你二國主持公道,不知這種面上臣服,實際上還是照舊的主意,阇王能否認同啊?”
“殿下,那安南國會同意嗎?畢竟安南強盛,他打占城與瀾滄主意可也久了!”
“那就容不得他考慮了,惹急了孤,孤就請大軍從廣西入境,橫掃他安南升龍城。升龍?這名字孤聽著就不痛快!”朱高煦一副大包大攬的樣子。
“既然如此,就勞煩殿下費心了,殿下之恩情,占城國牢記于心。我立馬與瀾滄國王通信,我二國聯(lián)系頗為密切,想來最難的,就是讓安南國同意了!”阇勝倒是覺得,如果是這樣會盟的話,說不準還真止住了兵戈。
“如此,孤便派人朝著兩國出使了!”
阇勝不知道,不管他同不同意,三國會盟已經(jīng)是朱高煦計劃中開始的一部分,連鄭和都已經(jīng)派出去了。
“殿下,真的要促成三國會盟之事?”王景宏目送阇勝離開后,朝著朱高煦問道。
“王副使怎么看?”
“三國分則于我大明有利,合則于我大明有害!”
“你倒是比鄭和理解的透徹,大明之外,并不需要一個合在一起的完整國家,如同唐之吐蕃,當吐蕃擴無可擴的時候,便只能向大唐動手!”
“那殿下此舉?”
“但如果孤將這個“吐蕃”牢牢控制在手中呢?”朱高煦嘴角露出了笑意,“安南國,受大明文化影響最深,百姓樂耕種,土地一年三熟,是很好的糧倉。
其次,他人口也在三國之中最多,國家架構(gòu)與我大明相差無幾,有士農(nóng)工商之分。此等國家若不牢牢控制在手中,占城、瀾滄二國遲早是他口中之物。”
“殿下的意思,安南胡氏得國不正,用陳天平控制安南,再用安南控制占城、瀾滄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