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恰到好處的敏感
- (德)卡特琳·佐斯特
- 2459字
- 2022-01-28 15:27:55
1 敏感的世界
人們對“敏感”一詞的理解大不相同,有人認為它是溫柔,是深情,是天賜的福祉,也有人認為它是一種心理障礙。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呢?我們不妨一起來尋找線索,細細研究這個詞在我們語言中的用法:
“敏感”這一概念起源于拉丁語——sentire,意為:與感受、感知、感官相關;感知能力或感知天賦。
現(xiàn)在我們會在何種情況下使用“敏感”一詞呢?我在《杜登詞典》中查詢該詞時,除關鍵詞外,還發(fā)現(xiàn)了其他相關詞,如過度敏感、心思細膩、注重禮節(jié)、小心謹慎、高度敏銳、善于理解,以及同義詞,如敏感細膩、多愁善感、體貼周到等。在瀏覽了更詳細的資料之后,我了解到,在教育領域,它意味著敏感意識、感性以及受傷感。
在攝影領域,“敏感”被理解為膠片的感光度。對人類的“敏感”來說,攝影和膠片感光度①是一個非常美妙的比喻。如果膠片的感光度不夠高,攝影師想要捕捉的事物就會留在黑暗之中,無法顯現(xiàn)。膠片的感光度越高,顯示的圖像就越清晰。但膠片的感光度過高時,細節(jié)會在強光下變得模糊。我們人類也是如此。當一個人不夠敏感時,他接收信息不夠“敏銳”,“曝光時間”也不夠長,因而他感知到的信息也就不夠清晰。越是敏感的人,感知越是細膩。但過于敏感時,強烈的光線照得人頭暈目眩,讓人無法應對生活中的種種。
當我們將某物描述為“敏感”時,預示我們在面對它時,需要更加小心謹慎。在醫(yī)學領域,敏感指對疼痛和外界刺激有敏銳的感知力。有些意義重大的話題卻不受關注,當我們想引起人們對這些話題的關注時,就會提到敏感化?!懊舾小币辉~的運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顯得非常矛盾:一方面,有人會以責備口吻說“不要這么敏感!”;另一方面,又有人會懷著認可說“我們必須對自己的天性更加敏感”。進一步說,當我們將一個話題描述為敏感話題時,往往是指容易給人帶來不快的話題,因為它不僅是復雜的、多面的,還會挑戰(zhàn)我們從不愿質疑的信仰和人生信條。宗教信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如果你在Twitter(推持)、Instagram(照片墻)和Pinterest(拼趣)等社交網絡上瀏覽帶有“#敏感”標簽的帖子,就會發(fā)現(xiàn)類似的景象。這些場景充分體現(xiàn)了人們缺乏敏感度的事實,有人會僅僅因為表現(xiàn)得太靦腆而被批評。既然我們已經說到了社交媒體和互聯(lián)網,那現(xiàn)在不妨來談一談敏感數(shù)據(jù)。人們認為,敏感數(shù)據(jù)具有保護意義,可能是因為它涉及個人信息,或者揭露了一些東西,使塵封的真相大白于天下。凡是屬于數(shù)據(jù)保護范圍的,都是敏感的。自從通用數(shù)據(jù)保護條例(DSGVO)生效以來,敏感數(shù)據(jù)量激增。從理論上講,就連公寓的姓名牌都應該被加密。
所有這些例子都表明了“敏感”這一概念的模糊性,甚至是矛盾性。總之,在我看來,這種矛盾性已經影響了人們對情感細膩的看法。一方面,我們意識到敏感是一個重要的維度;另一方面,我們又要避免過度敏感。那么,就讓我們一起來解決這一矛盾,在敏感問題上建立清晰的認識。我相信,全面、建設性的眼光將幫助我們打開一個新世界。
科學研究怎么說
在生理層面上,敏感性意味著既能感受外部刺激(如通過皮膚感受刺激),又能感受內部刺激(如感受身體內部的信號)。我們需要敏感性,以便與我們的內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產生共鳴,評估我們所接受到的刺激。此外,心理學家認為,一個特別敏感、特別能共情又擁有高度直覺的人,是一個敏感的人,他能很快對某一特定情況產生共鳴,預測他人在該情況中的反應,或將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設身處地考慮事情。在日益復雜的世界里,上述品質都絕對是有利的。研究表明,錯綜復雜的決策會迅速使大腦皮層的工作記憶系統(tǒng)不堪重負。我們的直覺和源于生活的經驗知識恰恰有助于我們應對這種情況。
學術界如何理解敏感性
生理學家和認知心理學家認為,敏感性是在感覺中樞發(fā)生的所有感覺的集合,感覺不僅僅通過眼睛、耳朵、舌頭或嗅黏膜產生,而且還會通過皮膚、神經、臟器、骨骼和肌肉等產生。因為感覺是由神經刺激以及感官刺激引起的,所以在人類感覺的整體結構中,也包括敏感性的心理方面。此外,還有各種特殊形式的敏感,我們稱之為“超敏反應”,如食物敏感性、電敏感性及多種化學敏感性(如酒精和其他物質的敏感性)。
近年來,從發(fā)展心理學、積極心理學和人格心理學的思潮中,人們逐漸形成了一種關于敏感的新構想,在這個新的構想中,學者們著力于研究人們處理內在與外在刺激的深度。②最新的研究成果讓人大吃一驚。先前,專家認為有15%至20%的人比他人具有更高的敏感度;而現(xiàn)在,他們提到了三個敏感度組,并討論到一個正態(tài)分布:他們認為,29%的人敏感度較低,40%的人敏感度居于中間水平,31%的人敏感度較高。③但三組內的敏感強度也不盡相同。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既存在高度的多樣性,也存在多種極端情況:敏感度很低,甚至是有述情障礙的人,只能對刺激和感覺進行表層的處理;而高度敏感人士則需迅速與過度刺激及過度緊張展開斗爭。高度敏感人士具有四個典型特征:他們比其他人更能感知到細節(jié),更能深入地處理信息,具有更高的情緒反應力和共情能力。而且相比其他人能更快感受到過度刺激。近年來,針對這種感知處理方式已形成一個通俗說法,即“高度敏感”?;诳茖W領域的現(xiàn)有發(fā)展,學者們提到了“高度環(huán)境敏感性”(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并借此為不同的心理學研究方向已詮釋的結構找到了一個上位概念。
敏感是基因問題嗎
美國學者伊萊恩·N.阿倫(Elaine N. Aron)和阿瑟·阿倫(Arthur Aron),以及倫敦瑪麗皇后學院的邁克爾·普魯斯(Michael Pluess)教授都認為,敏感可能是一個由基因決定的特征,但他們所關注的重點有所不同。伊萊恩·N.阿倫與阿瑟·阿倫不僅關注外部刺激的處理,還尤為關注內部刺激,如情緒、生理刺激或食物與藥物的影響;而普魯斯教授則認為,敏感主要是一種感知環(huán)境和處理環(huán)境信息的能力。普魯斯教授非常重視敏感,因為不具備敏感性的人無法適應環(huán)境。桑德拉·康拉德(Sandra Konrad)是第一位以“高度敏感”為題撰寫博士論文的德國學者。她提及了最近的一項雙胞胎研究,其中也涉及高度敏感的遺傳性及環(huán)境的相關性。結果表明,敏感的差異性可能有一半歸結于后天因素。不論學者們的觀點在何處相交,至關重要的是,他們對高度敏感的研究,讓人類的敏感性作為一個整體再次受到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