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從神話到史實

古代希臘一直流傳著關于迷宮和阿伽門農王的種種神話傳說,這些傳說對米諾斯王宮的壯麗、邁錫尼的強大有許多引人入勝的描繪。千百年來,荷馬的兩部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中的敘述更是給人們帶來了無數的追思和遐想。但是直到19世紀,荷馬的記述仍然被視為沒有任何歷史根據的神話。基托(H.D.F.Kitto)說:“對這一文明,歷史上的希臘人只有些模糊的記憶,而對我們的祖父輩而言,它則純粹是幻想。”(英)基托:《希臘人》,徐衛翔、黃韜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8頁。特別是18世紀啟蒙運動興起以來,科學主義和理性精神逐漸主導了整個歐洲學術界。在古典學的研究中,冷靜的史學家們對那些廣為流傳的神話的歷史真實性大多持懷疑與批判的態度,神話中的一切都被歸為傳說,基本上不被視為信史。

然而,從19世紀20年代起,海因利希·謝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1822-1890)、阿瑟·伊文思(Arthur Evans,1851-1941)等人在邁錫尼、克里特及愛琴海其他島嶼上進行的考古發掘,使得神話傳說中的希臘遠古文明——克里特-邁錫尼文明重見天日。由此,希臘的遠古文明終于走出神話,變成了史實。

在這一過程中,德國人謝里曼的功績最為卓著,其故事也最具傳奇色彩。謝里曼出生在德國北部的一個小村莊里,父親是一位窮苦的牧師,他經常給孩子們講各種童話和傳說,對小小年紀的謝里曼而言,印象最深的莫過于特洛伊戰爭中的那些英雄及其事跡了,他以為那一切都是真實發生過的,他夢想著有一天能親自將那座消失了幾千年的城市重新挖掘出來。長大后,歷經世事的謝里曼仍無法忘懷童年時的夢想。他利用業余時間學習各種語言和他認為有用的知識。46歲時,已從一個小小的學徒變成百萬富翁的謝里曼抱著對荷馬的堅定信念,帶著他新婚的希臘妻子索菲亞,起程奔赴阿該亞人(Achaeans,后來希臘人的祖先,又譯作阿凱亞人)的王國。謝里曼的想法與當時的學者不同,他更愿意接受古人的判斷。他按照荷馬的敘述,幾經周折,終于發現了古老的遺跡。他一共挖出了9座古代城市,使邁錫尼文明得以重見天日。《奧德賽》中許多家喻戶曉的場面,如英雄的凱旋、求婚者的狂飲、血染宮廷的慘劇,都在謝里曼的鐵鍬下成為現實中的場景。

印有謝里曼頭像的德國紀念郵票(?Stauf)

挖掘中的特洛伊遺址(?C.W.Ceram)

真正向全世界展示米諾斯文明的人則是英國人阿瑟·伊文思。謝里曼去世時他年滿39歲。與謝里曼一樣,伊文思也是根據古老的傳說和民間故事來尋覓古跡的,并且也像謝里曼一樣挖出了古代的王宮和寶藏。不過,他的工作卻比謝里曼的發掘更加專業、系統,他從1900年開始在克里特島上集中發掘,1900年3月23日上午11時,克諾索斯遺址的發掘正式開始,發掘工作主要集中在1900-190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迫中斷,戰后重啟。對遺址的修復工作,則主要集中在1922-1930年。終于發現了規模宏大的宮殿遺址以及大批珍貴文物。伊文思將他發掘出來的每一塊石頭和墻面、每一個陶罐和神像都認真地加以編號,做出詳細說明,并努力試圖恢復其原貌。最后,他將1900年至1932年數十年考古發掘留下的大量圖片、照片、考古記錄、年度報告等匯編成共計3000多頁、包含3400多幅插圖(且多為彩圖)的四卷本《克諾索斯的米諾斯王宮》(The Palace of Minos at Knossos),于1921年至1935年間分卷出版,此書至今仍然是我們了解、研究克里特文明最基礎的第一手資料。

1.克里特文明

在古代作家筆下,克里特島是“偉大、富有、衣食充足”的有福之人居住的島嶼。荷馬在《奧德賽》中總是將它稱作“遼闊的克里特”。克里特島位于地中海東部中心,處于希臘半島與西亞、埃及之間的交通樞紐上。它東西長約250公里,南北則較為短狹,長度范圍僅為12-60公里。公元前3千紀中期,克里特島進入金石并用時期,開始步入文明時代。因為有米諾斯王的傳說,所以克里特文明又被稱為米諾斯文明(Minoan Civilization),這是一種青銅時代的文明。

克里特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的文明具有水陸雙重性。島上土壤肥沃,以盛產水果、橄欖油而聞名。島嶼周圍的海面風平浪靜,氣候條件宜于航行,因而有利于商業貿易。從克里特島向北可達希臘大陸與黑海,東接地中海東部沿岸及諸島嶼,南抵埃及,西至地中海中、西部的島嶼及沿海地區,人們不管朝哪個方向航行,幾乎都可以看見陸地,克里特島也由此成了地中海的貿易中心。克里特人駕著單桅海船,滿載著埃及的糧食、象牙和玻璃,敘利亞的馬匹和木材,愛琴海諸島的金銀、陶器和大理石,塞浦路斯的銅器,本土產的橄欖油和陶器,往返于地中海各島嶼之間和沿岸地區。這樣的地理位置不僅有利于商業發展,對于文化交流而言也十分理想。克里特人與外部世界的距離很近,近到可以接受來自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的各種東方文明影響;然而這距離又是遙遠的,因為大海的阻隔,克里特文明可以無憂無慮地保持自己的特點,表現自己的個性,而不會受到外敵的頻繁侵擾。

最能體現克里特文明特點的是它的宮廷建筑,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克里特的王宮建設達到鼎盛時期,著名的王宮有克諾索斯、瑪里亞和法埃斯特等,其中以克諾索斯王宮的規模最大。各地的王宮建設,延續了大約600年。克里特島上的早期國家大都是圍繞著王宮形成的,宮廷是國家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希臘神話中說,米諾斯王修建了一個非常復雜的龐大迷宮,堪稱“易進難出”。長久以來,人們只當這是神話傳說,然而1900年,英國考古學家阿瑟·伊文思發掘出了這座宮殿,證明在希臘的克里特島上的確有這樣一座迷宮——克諾索斯王宮。目前關于克里特文明的所有考古資料,一半以上都來自這座王宮。這座王宮曾多次遭到破壞,但每次破壞后都被修復得更為宏偉富麗。

這座王宮以當地盛產的石頭建成,克里特人沒有用磚的習慣。王宮是一組以中央庭院為核心的多層樓房建筑群,規模宏大、結構復雜。宮殿內廳房間總數超過1500間,樓道走廊曲折相通,廳堂錯落有致,設計奇特,布局不求對稱。“迷宮”的神話或許就源于其宮殿內部沒有明確的房間排列主線和層次感。現在,王宮遺址已得到充分發掘和部分復原,其建筑總面積達2.2萬平方米,王宮呈長方形,四周不設圍墻和瞭望樓,整個宮殿長60米、寬30米,倚山而建,地勢西高東低,因此庭院以西的樓房有兩三層,以東的樓房則有四五層,從東麓遠望王宮,但見層樓高聳,門窗敞廊參差羅列,其景觀為古代王宮所罕見。庭院西面樓房主要用于集會、祭祀和庫存財物,宮中的倉庫里面排列著一行行存放谷物、油和酒的大缸巨甕,還有一排排花瓶式樣的大罐子,罐體上還飾有花紋。東面樓房則是寢宮、客廳、學校與作坊。各層各處都有樓梯相連,尤以庭院東面的中央大樓梯最為宏偉,它有天井取光,三面構成柱廊,梯道寬闊,彩繪艷麗,被譽為王宮建筑最杰出的紀念物。旁邊的雙斧大廳分內外兩室,以折疊門扇相隔,冬可保暖,夏可通風,充分顯示了米諾斯建筑的靈巧設計。大廳一側的王后寢宮則是一套典型的米諾斯豪華住房。此外,還有令人稱贊的取水和排水系統,這套系統的設計復雜而精妙,每逢雨天,雨水都會把下水道沖刷得干干凈凈,工匠還可以進入管道檢查、維修。近代以前,這種衛生設備在歐洲仍然無可匹敵,在古代世界更是獨一無二。

克諾索斯王宮模擬圖(?Tanya Dedyukhina)

克里特王宮(?Frederic Boissonnas)

相對于建筑的高水平,王宮各處的壁畫也是古代藝術的上乘之作,顯示了克里特文明注重靈巧秀逸的特色。壁畫內容豐富,有娛樂和日常生活的場景,有自然界的花草樹木、鳥獸魚蟲,還有公共儀式、祭禮的場面。《馴牛圖》就是其中一例:這幅克諾索斯王宮的壁畫,描繪了一頭呈跳躍狀的公牛,一個女子站在公牛的前面,雙手緊握牛角,一位青年男子在牛背上騰躍,牛身后的女子則伸出雙手,仿佛想要接住他。據學者們考證,這幅壁畫表現的是人們取悅牛神的祭祀場面。

此外,克諾索斯的宮殿中還有多幅形象生動、富有生活氣息的彩色壁畫。比如《巴黎的貴婦》:婦女們身著色澤鮮亮的衣裙,衣服在前面開口,乳房高聳并裸露在外,上衣連著高而硬的衣領,下身是皺褶式長裙,上面點綴著花紋。整個畫面非常動人,畫面上的婦女從發型到服飾都十分優雅、時尚,猶如巴黎社交聚會中的貴婦一般,故而得名。

《馴牛圖》(?Heraklion Archaeological Museum)

克諾索斯王宮壁畫《巴黎的貴婦》(上)及其局部圖(左下、右下)(?Heraklion Archaeological Museum)

克里特人遺留下來的雕像,顯示出對神的信仰在當時的社會中已經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比如在克諾索斯王宮中發現的蛇女神像,她雙手持蛇,頭上有一尊鳥形的飾物。

實際上,神像伴以動物,是古代希臘宗教藝術的特征之一,希臘人以此來顯示神性,動物形象除了蛇、鳥以外,還有獅、牛等。這種習俗一直沿襲到希臘古典時代。從考古發掘出的陶俑、浮雕、印章及指環上,人們發現,女神崇拜在克里特島上十分流行。當時,米諾斯人還敬奉一些半人半獸的神怪,有半牛半人的、羊頭人身的,還有長翅膀穿短褲的,最常見的是集馬、驢、獅于一身的怪物,它們直立行走,背上披著鱷魚式的鱗,在祭祀中扮演神的仆役。此外,雙斧和牛角也是祭祀場面中經常出現的物品,它們是米諾斯宗教的象征。

克諾索斯王宮的蛇女神像(?Heraklion Archaeological Museum)

米諾斯人使用的是一種線形文字,為了與后期邁錫尼的線形文字相區別,人們將之稱為線形文字A(Linear A)。遺憾的是,這種文字至今尚未被成功釋讀,因而我們對其政治歷史和社會結構的了解還不夠充分。換言之,迄今為止,我們關于米諾斯文明的全部知識幾乎都來自考古學。

從考古發掘來看,估計當時克里特島上的克諾索斯城中大約有8萬人口,加上海港的人數,整個克諾索斯城的人口數量當在10萬以上,堪稱地中海上最大的城市。它的王宮是克里特文明最偉大的創造,這里不僅是米諾斯王朝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也是經濟中心。除了克諾索斯王宮以外,人們在島上的瑪里亞、法埃斯特和扎克羅斯等地也都發現了宏偉的宮廷建筑。這些都表明當時克里特島上可能已有若干個具備一定規模的獨立國家形式的政權。公元前17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在米諾斯王朝鼎盛時期,它不僅稱霸于克里特島,而且依靠海上武力,控制了愛琴海上的一些島嶼和中希臘的雅典等地,成為愛琴海地區的霸主。古希臘史家希羅多德在《歷史》中稱米諾斯為海上統治者,他說:

米諾斯是一個征服了許多土地,并且在戰爭中經常取得戰功的國王。

(《歷史》I.171)

修昔底德也說:

伊拉克利翁博物館的牛角和雙斧(?Heraklion Archaeological Museum)

克里特出土石棺墓彩繪,祭祀場景中的雙斧與牛角(?Heraklion Archaeological Museum)

根據傳說,米諾斯是第一個組織海軍的人,他控制現在希臘海的大部分地區;他統治著西克拉底斯群島。在這些大部分的島嶼上,他建立了最早的殖民地;他驅逐了開利阿人之后,封他的兒子們為這些島嶼上的總督。我們很有理由料想,他必盡力鎮壓海盜,以保障他自己的稅收。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I.4)

總之,從整體上來看,“缺乏堡壘防護說明它在政治上是以海上力量為基礎的,廣闊的宮殿則證明了它的財富”。(英)基托:《希臘人》,第19頁。

克里特文明的極盛時期是在公元前1700年前后。令人費解的是,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500年和公元前1400年,克里特島上的主要地區經歷了三次大破壞,島上所有的城市,幾乎突然在同一時間內全部被毀,原因至今不詳。1967年,美國考古學家的一次發現為這一古老文明的滅亡提供了一種說法:在克里特島以北約130公里,有一座桑托林火山島(今錫拉島)。火山的海拔僅566米,20世紀曾有過3次小規模的噴發,但都不足以威脅人們的生命安全,它的寧靜使島上世世代代的居民從未感受到它的可怕之處。然而,當美國人在島上60多米厚的火山灰下挖出了一座古代商業城市時,世人才改變了對它的看法。研究證明,這是人類歷史上最猛烈的一次火山爆發,大約發生在公元前1500年。桑托林火山噴出的火山灰渣覆蓋了62.5平方公里的地區,島上的城市幾乎在一瞬間就被埋在厚厚的火山灰下。直沖天際的火山灰彌漫在空中,久久無法散去。火山爆發還引起了巨大的海嘯,滔天的巨浪滾滾南下,直撲克里特島,旋即摧毀了島上的城市、村莊和沃土良田,船只被狂濤擊碎,米諾斯無敵的艦隊也在頃刻間化為烏有。

總之,不論其滅亡原因是這里地震多發的地理環境、火山爆發,還是異族的入侵,那曾經輝煌的文明,在頃刻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其后,城市雖經重建,但規模大不如前。不久,這個古老的海上霸國便從地球上永遠地消失了,依稀保留下來的只有讓人心向往之卻又真假參半的神話與傳說。可以說,克里特文明的興亡,至今仍是考古學、歷史學中令人費解的難題之一,它的神秘面紗還遠遠未被完全揭開。

腓斯特斯發現的克里特文字畫板A面(?Heraklion Archaeological Museum)

伊文思手繪的克里特文字畫板線圖(左、右)(?Sir Arthur Evans)

2.邁錫尼文明

克里特島上的文明大約在公元前1400年被毀滅,是什么力量摧毀了這個文明?是火山爆發與地震,還是遭受了外來者的入侵?答案可能是多重的綜合因素所致。在克里特文明出現之后,一支希臘人——屬印歐語系的阿該亞人來到希臘,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定居于伯羅奔尼撒半島,以邁錫尼地區的希臘人最為強盛。此時克里特島上已建立起米諾斯文明,希臘本土的邁錫尼人則比較落后,雖已進入銅器時代,但尚未建立國家,因此他們是在克里特的直接影響下逐漸向文明過渡的,到公元前1600年才稱王立國。隨后邁錫尼人進入克里特島,從此,邁錫尼文化漸漸取代了克里特文化。從被他們取代的米諾斯人那里,邁錫尼人借鑒了許多內容,在吸收了克里特文明原有成果的基礎上,也發展起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建立了自己的文明,這種大陸文明就是邁錫尼文明(Mycenaean Civilization,屬青銅時代晚期)。

不過,我們今天所說的邁錫尼文明并不是指一個統一的王國,它是由諸多王國組成的。作為邁錫尼文明中心的邁錫尼城,位于伯羅奔尼撒半島的東北部。邁錫尼王國,在希臘諸國中最為強大。其他有名的王國還有伯羅奔尼撒中部的斯巴達和西部的派羅斯,以及中希臘的雅典、底比斯,它們有時組成一個軍事同盟,聯合作戰,奉邁錫尼為盟主。從公元前1400年到公元前1200年,邁錫尼達到其文明的盛期。邁錫尼文明的象征是至今仍然聳立在伯羅奔尼撒半島東北部的巨大的獅子門,它是傳說中阿伽門農王的城堡——邁錫尼的入口。

考古發現的邁錫尼遺址主要是國王居住的城堡,它的城墻用巨石環山建成,厚達5米,高約8米,和克里特王宮建筑全無防御設施的風格迥然有別。邁錫尼的城堡有堅固的城墻和堡壘,宏偉壯觀的“獅子門”就是通往邁錫尼國王堡壘的入口,因石門的上方刻有兩頭雄獅拱衛著一根石柱的浮雕而得名。城堡的圍墻用大石頭砌成,十分雄偉,敵人一旦侵入,便仿佛進入了一個隧道的入口,立即會被冰雹般落下的矛、箭圍困其中,進退兩難。城內則建有豪華的王宮。

城堡下面的平坦地帶有廣闊的市區,富商大賈和百業工匠居住其間,其繁榮富庶的程度不亞于克里特島上的克諾索斯城。在海外貿易方面,邁錫尼較克里特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特別是在公元前1450年以后,邁錫尼人入主克里特島,這是邁錫尼文明發展的關鍵一步。之后,他們既承襲了原先克里特人所掌握的愛琴海商業貿易網的控制權,也全面吸收了克里特文明的遺產。如在邁錫尼、梯林斯、派羅斯等地出土的精美手工藝品、青銅武器、金器和陶器中,都可看出克里特文明風格的強烈影響,尤其以邁錫尼文明早期的器物最為明顯。不過,邁錫尼文明時期的物品形制和紋飾也有著自己鮮明的特色。今天,在埃及、敘利亞、腓尼基、塞浦路斯以及意大利南部、巴利阿里群島等地都有邁錫尼的陶器出土,數量超過了各地發現的克里特陶器。在愛琴海地區和希臘本土,邁錫尼文明的分布也較克里特文明更為廣泛,現在發現的大大小小的邁錫尼文明遺址已經超過1000個。

據考古發掘,邁錫尼文明中有兩種墓葬形式,早期為豎井式坑墓,約持續百余年,豎井墓發現于邁錫尼城堡內外的兩座墓園。園內有眾多王族墓葬,內藏豐富的金銀陪葬品,其數量之多舉世罕見(僅其中一座墓穴即有870件之多),工藝水平也很高,其中大多數為克里特產品,也有一些來自埃及、小亞細亞及敘利亞等地。隨著與海外先進文明地區的交往日益密切,邁錫尼的經濟與文化迅速發展起來,國力日強。到公元前1500年后,邁錫尼便從跟隨于克里特之后的一般國家,轉變為可與之抗衡的強國了。

邁錫尼城堡 獅子門(?William Neuheisel)

從1876年到1957年間,謝里曼和希臘考古學家具體的發掘時間和主持人分別是:1884-1902年,希臘考古學家克里斯托斯·特桑塔斯(Christos Tsountas);1918-1923年、1939年、1951-1957年,英國考古學家阿蘭·瓦斯(Alan Watts)。分別在邁錫尼城堡中發掘出了兩座圓頂墓葬,這兩座圓頂墓中的隨葬品都非常豐富,有大量的黃金飾品、寶劍和其他一些武士用品,這說明墓中的死者位居社會的統治階級,且這個階級是一個武士階層。這與荷馬史詩中有關邁錫尼戰車的記載相吻合。這種圓頂墓不像豎井墓那樣只在地下構筑簡單的豎穴墓室,而是在地面鑿巖、砌石,筑成圓形墓室,前有墓道,上覆高冢,室內以疊澀法砌成圓錐狀屋頂,形如蜂巢,故又稱蜂巢墓。構筑這類陵墓需要較高的石砌工程技術,其形制雖源自克里特,其規模卻是在邁錫尼時期日趨宏大。現存最大的一座圓頂墓內高13.2米,墓門高10米,門內過道以一塊重達120噸的巨石為蓋,可見其工程的艱巨。

邁錫尼人還在克里特原有的線形文字A的基礎上,創制了線形文字B(Linear B)。后文可見克里特-邁錫尼文字的集合圖,左為象形文字,中為線形文字A,右為線形文字B。該文字的畫板來自派羅斯城堡。克里特島的克諾索斯宮殿出土了約3000塊刻有線形文字B的泥版,希臘本土派羅斯的“涅斯托爾王宮”出土了約1200塊線形文字B泥版。這些泥版文書大多出自公元前13世紀,每塊泥版上的文字,少則三四個,多則百余個,以簡短者居多。線形文字B由三種符號組成,即表音符號、表意符號和計數符號。文書的內容基本上可以歸結為財產目錄,涉及勞動者的人數、牲畜和農產品的數量、土地的數量、祭品的多寡、武器數量等。這些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們了解當時的經濟、政治、宗教和社會結構,表明當時已存在奴隸制國家,自由民有貧富之別。

1952年,英國年輕的工程師兼語言學家邁克爾·文特里斯(Michael Ventris, 1922-1956)與其合作者約翰·查德威克(John Chadwick, 1920-1998)成功釋讀了線形文字B,他們聯名出版了《邁錫尼希臘語文獻》(Documents in Mycenaean Greek)一書。線形文字B的破譯被視為20世紀最偉大的語言學成就,也代表了希臘考古學的發展巔峰,它為我們了解邁錫尼文明提供了第一手的文獻材料。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說,線形文字B被證明是用音節標寫的希臘語,在邁錫尼時代已被廣泛使用,這證明了邁錫尼人與后世希臘人在語言和種族上的連續性。

克里特-邁錫尼文字集合圖(?Heraklion Archaeological Museum、National Archaeological Museum of Athens)

然而,線形文字B仿佛是一種因經濟需要而誕生的文字,因為現存的線形文字B的材料絕大多數都是王室經濟文書,雖為后世提供了有關經濟方面的珍貴信息,但主要是一些財產清單,記載了納稅的數量等信息,對當時政治、文化方面的情況揭示不多。不過,這些材料充分說明邁錫尼社會已是奴隸制社會。線形文字B中已經出現專門指稱男奴女奴的名詞,比如在派羅斯發現的泥版文書中,有關奴隸數目的類別中計有婦女631人,女童376人,男童261人;另一類則計有女奴370人,男女童奴分別為149人、190人。此處雖未提及成年的男性奴隸,但從其他材料看,男奴也不在少數。按派羅斯小國的規模和文書反映的個案情況,可知當時奴隸的數量已有很多。此外,文書中還反映了國王、貴族占地甚多、農民占地很少的情況,意味著農民也受到統治者的殘酷剝削。這些情況說明邁錫尼社會和克里特一樣,近似于東方的奴隸制王國。值得注意的是,大量的經濟文字中也零星透露出當時的宗教情況,比如后世奧林波斯諸神的一些名字已經在線形文字B中出現,甚至包括被認為是從東方傳入的外來神祇狄奧尼索斯的名字。

邁錫尼貴族圓頂墓的門(?Marie-Lan Nguyen)

邁錫尼圓頂墓示意圖(?Wilhelm Lübke、Max Semrau)

從公元前1400年至公元前1200年,邁錫尼達到其文明的鼎盛時期,公元前1200年以后漸呈衰敗之勢。古希臘的神話傳說曾模糊提及公元前1200年左右,邁錫尼地區王朝更迭頻繁,戰亂不斷。考古材料也反映出此時的陶器質量下降、生產萎縮,而“海上民族”的騷擾更使國際貿易大受打擊。經濟的衰落可能迫使統治者依靠武力進行掠奪,于是各國各城之間的戰爭也愈演愈烈,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大戰便是希臘同盟與小亞細亞富裕的特洛伊王國之間的戰爭。此次戰爭在荷馬史詩以及其他希臘傳說中都有所記載,戰爭持續了十年之久,希臘聯軍最終雖然攻下了特洛伊城,但實際的結果卻是兩敗俱傷。以邁錫尼為首的希臘各國,雖然表面上是勝利者,但也元氣大傷,疲憊不堪。之后,希臘各國一直未能恢復如初,邁錫尼文明漸趨衰落。這為北方的多利亞人提供了可乘之機,他們紛紛南下,攻城略地,逐步征服了中希臘和伯羅奔尼撒各國,從而宣告了邁錫尼文明的滅亡。

或許邁錫尼文明在公元前1250年至公元前1190年間遭遇的災難性崩潰,并非單一因素所致,而是由眾多事件造成的。學者們提出了幾個可能的原因——內戰、革命和外來侵略,邁錫尼文明的滅亡也可能是多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總之,邁錫尼人消失了,宮殿、文字、國家——這些代表著文明的東西也相繼湮沒于歷史的塵埃之中,隨后,一個大約持續了400年、所謂的“黑暗時代”降臨希臘世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棣县| 北川| 凤山市| 禄丰县| 乐东| 商南县| 新巴尔虎右旗| 兰坪| 汽车| 板桥市| 贵德县| 黄大仙区| 高雄县| 丹棱县| 长沙县| 许昌市| 鄂托克旗| 碌曲县| 浦北县| 台安县| 开阳县| 如皋市| 庆阳市| 定远县| 类乌齐县| 确山县| 德保县| 汽车| 昌邑市| 九龙城区| 昌乐县| 康乐县| 图片| 宁国市| 汕尾市| 基隆市| 翼城县| 桃源县| 绵竹市| 车险| 喀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