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度努力:為什么你總覺得自己不夠好
- 周慕姿
- 2885字
- 2022-01-23 15:34:00
前言
隔了一陣子沒有寫作,這次寫的主題,是“過度努力”。
怎么會想寫這個主題呢?
或許,因為我的身邊以及在工作中,我遇到很多“過度努力”的人,這些人對“努力”的堅持、對生命與生存的恐懼,常常觸動我心靈最深處的一些東西。
會被觸動,也或許是因為在某些人的眼中,我也算是有點“過度努力”的人。雖然我自己覺得還好。
(“過度努力”的特征之一:別人都說你太努力,但你自己覺得,還好。)
從小學開始,雖然有機會參加一些比賽得獎,成績也不錯,但對那些獎項與成績表現(xiàn),我有時沒有太大的欣喜。就如同當時因為出了《他們都說你“應該”》,我受邀上廣播時,分享的一個例子:
“最重要的,不是拿到獎項或是成績名列前茅的那一刻;而是,當拿到這個獎項、名次之后,把它帶回家,然后父母給你一個欣慰滿意的笑容……‘我做得夠好’這件事,才算完美地達成。”
我說的這個例子,可能許多人都心有戚戚焉,而這的確是我的經(jīng)歷。
從我有記憶以來,我和母親相依為命,父親時常不在身邊,有時甚至會消失,在親戚間的風評也不是太好。當時,在很多人看來,父親之于我,就是我人生的那個“但是”:
“她是很優(yōu)秀,但是她爸爸……”
曾經(jīng)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沒有辦法消化這個“但是”。我就像一個背負著原罪十字架的人,不管多么辛苦、爬到多么巔峰的地方,身上的那個印記,永遠跟著我無法去除。
為了消除這個“但是”,為了保護媽媽,“讓我們能夠不被別人看不起”,也剛好我喜歡念書,又有一些演講與寫作的能力,于是,我一直做著會被大家夸耀的事情,維持在大家會覺得“她這樣很優(yōu)秀”的位置。
只是,從我小學二年級,第一次得到某個比賽第一名時,我就知道,我好像不太會為了這些比賽、成績名次而極為欣喜;我的快樂,都是在把名次、成績拿回家之后,看到媽媽滿意的笑容時才感覺到。
那代表著,就算爸爸讓別人失望、讓媽媽失望,至少我可以不讓他們失望,對吧?
我可以和我爸爸不一樣,對吧?
在我決定就讀心理咨詢的那一年,家里經(jīng)濟狀況發(fā)生巨變,我的生活也有了180度的大翻轉。
原本雖然媽媽獨自撫養(yǎng)我,生活不算寬裕,但也還過得去;已經(jīng)開始工作的我,只需照顧好自己,并不需要特別擔心家里的狀況或是拿錢貼補家用。
沒想到,就在那個時候,我突然必須獨自扛下家中的經(jīng)濟重擔、負債,以及面對許多人情冷暖。
雖然從小已經(jīng)見了很多,但當時媽媽已經(jīng)沒有辦法跟以前一樣,在我前面保護我、照顧我,我必須獨自面對這些。
我才深深地感受到:“我得努力才行。”
我只能努力。
從進咨詢所開始,我一改以前讀書吊兒郎當?shù)男愿瘢驗闆]有任何基礎,所以我逼自己拼命讀書,以趕上身邊的同學們。當時半工半讀的我,碩一那一年,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圖書館讀書。
那時候,我覺得讀書很快樂,但也很害怕:很擔心自己因為不夠努力,就被什么恐怖的東西追上,會再度陷入無能為力、覺得自己很糟糕的境地。
每個目標達到時,對我而言,都只能暫時“松一口氣”;既擔心自己做不到,做到了也無法享受成功,反而會更擔心別人會不會對我過度期待;于是,沒有真的開心、真的放心的一刻,只能不停地向前沖。
于是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我是“冒牌者現(xiàn)象”的典型,而后我就以“冒牌者現(xiàn)象”為主題寫了碩士學位畢業(yè)論文。
這樣的習慣,我一直帶著。成為心理咨詢師、進入職場之后,這自然讓我的職業(yè)發(fā)展有一定的表現(xiàn):在很短的時間,我要求自己必須接大量的個案,并且持續(xù)被督導,希望自己能夠在專業(yè)上站穩(wěn)腳跟。
但在2017年,因為第一本書備受矚目,大量邀約隨即而來。習慣為了滿足別人期待與需求的我,心一橫,大部分都吃了下來。過量的工作,以及仍期待自己必須在專業(yè)上有所精進的要求,讓我的身體漸漸吃不消。而2018—2019年,我又面臨了一些新的考驗,這讓我決定停下腳步,重新思考:“我是不是花了太多時間在他人的期待上?”
當時,我持續(xù)被分析,我的分析師對我說了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刻:
“慕姿,你對自己做錯什么或是沒做到什么,是非常嚴厲的。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把你當成剛學會走路、搖搖擺擺的鴨子,當你走不好時,你可以稍微溫柔地托一下自己,告訴自己:‘你可以試試看這么走。’”
分析師的這段話,讓我回去想了很久,內心深深地被觸動。
原來,我只有一直往前努力達到目標的經(jīng)驗;我從來不知道,我可以被溫柔對待,也不知道,我需要被溫柔對待。
這幾年的危機處理,讓我習慣遇到困難時,第一個反應是“如何解決問題”,卻從來沒有機會,也沒有想過,我需要照顧一下我的內心,那個可能驚慌失措或是憤怒傷心,甚至失望的自己。
寫到這里,或許有些讀者會想:“哎呀,原來心理咨詢師也這么不會照顧自己的情緒。”
這倒是真的。我的一個好友心理咨詢師曾經(jīng)開玩笑說:“面對別人的人生,比面對自己的人生要容易多了。”
要面對自己內心真正的脆弱與恐懼,改變自己的慣性,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當我們沒辦法與自己的內心接觸,就沒辦法正視自己的恐懼。“過度努力”,只是面對恐懼時的一個習慣,一個想得到安全感的防衛(wèi)機制與生存策略而已。
當我們沒有好好地感受與思考,這個“生存策略”就會非常自動化,讓我們感覺到,“我沒有選擇,只得這么做。只有這么做,才能讓我擺脫現(xiàn)在的困境”。2020年,對許多人而言,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年。我的身邊,有許多非常努力而不敢停下來的人,甚至會迷失在那些努力當中;或期盼他人的照顧,或失望于別人的不包容與不理解,然后在其中感受到自己的孤獨與空虛。
所以,我想寫下這本書。
這本書里的案例,集合了我很多的工作觀察與身邊的經(jīng)驗。或許你在讀這本書時,會覺得每個案例的一部分,都讓你想到自己或是身邊的某個人。不過,這本書并不是一本很快地告訴你“該怎么辦”的書。因為,在我面對“過度努力”的人,包括我自己時,最困難的,或許不是“我該怎么做”的方法,而是——“我腦袋都知道,但心里做不到。”
了解與安撫自己的內心,讓自己有勇氣做出不同的選擇,這,才是最難的。
若在讀這本書時,你有機會靜下心來,能與這些案例的主人公,一起慢慢地接觸自己的內心深處,了解自己內心最柔軟的那一塊——那些情緒、感受,而后愿意給自己一點理解與接納,溫柔與問候,那就是我最想要分享的部分。
這本書,也呈現(xiàn)了心理咨詢的部分過程。
關于心理咨詢,我的想法是這樣:
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一些傷口。這些傷口,會帶來一些難耐的情緒,這些情緒可能會大而猛烈,讓我們無法承受。當我們不知道怎么處理時,我們會隔絕它,用一些方法掩蓋它、合理化或淡化它,讓自己能不去面對它,以便讓我們能夠繼續(xù)在生活中撐下去。
而心理咨詢師,有些時候,就是從你的分享中感受那些你不敢碰觸的情緒,然后,再將它消化成你可以接受、吸收的方式,慢慢地回饋給你。
而我們,就在這樣的回饋當中,慢慢地理解自己,慢慢地從這些情緒與理解中獲得滋養(yǎng);而我們也有機會從這些滋養(yǎng)中慢慢長大,終于有能力回過頭來,對那個無法承受如此多創(chuàng)傷與情緒的內心的小孩說:
“嘿,沒有關系,這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你一個人撐著,還陪伴著我,真的是辛苦了。現(xiàn)在,我會陪著你。”
于是,我們終于有機會,可以給自己一點溫柔,可以愛著這樣的自己。
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你一點溫柔與陪伴。
注:本書所提之案例,均經(jīng)本人同意且有大幅改寫,如有雷同,純屬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