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我喜歡“三國”,講“三國”是興趣所致。這是我第一套關于“三國”的書,您當下讀到的,是這套書的頭一本。
我愛研究,但不是研究“三國”故事。
如果是看《三國志》,讀《二十四史》,里面有些還可能是真實的歷史,但《三國演義》本身就是演義,當中有作者虛構的成分,不能等同于真實的歷史。“三國”里邊好多人物,其實都是虛構的,都是歷史上并不存在的,但是這并不重要。
天下哪有準確的文字?都只是相對而言。寫書人下筆的時候,夸誰、罵誰,一定包含了自己的思想和價值觀,也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歷史環境有關。不管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寫書人手中的一桿筆為何要這么起,為何要這樣落,當中自有道理。
七寸毛竹握手中,半文半武半書生。
渴來池中飲墨水,飽來紙上抖威風。
上殿動本文武懼,入廟留詩神鬼驚。
此筆落在仇人手,敢比殺人斬將鋒。
講“三國”很簡單。故事不是我編的,不用設計懸念和情節。就算我能把“桃園三結義”講出花兒來,也不能讓兄弟三人磕完頭看見飛來了一艘宇宙飛船。
講“三國”很難。要掰開了揉碎了去講,每句話都得有真東西,要懂典故,要解文言。我講的是“三國”的事、“三國”的人、“三國”的天下,要分析為什么會如此,而不單純是故事會。雖說出場的人物不多,但是在復雜的故事中,我講的是人情,是不同位置上不同人的心態,關鍵是要結合現實與歷史,給大家講述出一個能與當下生活接軌,讓您更能接受得了的“三國”。我一字一句為您抄寫原文,并沒有意義。所以,講“三國”是跳出“三國”來,是為了講“三國”以外的東西。
當然,同樣一件事情,我分析了,可能會有專家說我分析的不對,這很正常。各位讀者也別跟我較真兒,姑妄言之,姑妄聽之。
“三國”里哪位英雄立了什么樣的flag,整部《三國演義》最不合理的地方在哪里,各位主角如何登場……
我的能力一般,不敢說高臺教化,但起碼是勸人向善,教人學好。各位讀者藏龍臥虎,咱們說說“三國”,其實是能夠給您啟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