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尋找香格里拉
- 地理新視窗叢書(套裝共6冊)
- 李宏主編
- 6632字
- 2022-01-21 14:29:55
一本《消失的地平線》創造了“香格里拉”的神話。現在,真正的香格里拉正在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前來朝圣,來探尋這片神秘與未知的土地。因為人人希望知道,這華美圣潔的香格里拉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
“香格里拉”——源自西方的故事
1933年,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在他的長篇小說《消失的地平線》中記述了康韋等四位西方人士在戰時從南亞次大陸一個叫巴司庫(作者虛構的某國城市名字)的地方乘機轉移去白沙瓦時,被一個神秘的劫機者劫持,從而極其偶然地到達了一個位于東方的神秘的藍月亮山谷——香格里拉的神奇經歷。
小說刻畫了一個謎一樣的秘境:人們在芬芳四溢的山谷里過著與世無爭的優雅生活,皚皚雪山阻隔著外面的滾滾紅塵,潺潺流水送來陣陣鳥語花香。各種信仰和平共存,四處遍布著基督教堂、佛教寺廟、道觀和儒教祠堂。人們奉行適度的原則,對任何事情都保持著適度的態度,即使對待歡樂也不例外。香格里拉是一個自然景色——雪山、冰川、峽谷、森林、草甸、湖泊——和財富(那里富含金礦)的匯集地,是美麗、明朗、安然、閑逸、知足、寧靜、和諧等一切人類美好理想的集合體。
書中描述的寧靜、平和、自由、幸福——這一人神共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人和平相處的圣地,就是被稱為“香格里拉”的神奇土地。1934年4月英國倫敦麥克米倫出版公司出版該小說后,令出版商和作家始料不及地在歐洲引起了轟動,小說很快暢銷到美、日等國。小說出版后,立刻被獨具慧眼的好萊塢制片公司攝制成電影,風靡世界,主題歌《這美麗的香格里拉》也隨之唱遍全球。后來,“香格里拉”一詞被香港企業家郭氏家族買斷,成為酒店的商號,進而走遍世界,成為世界酒店品牌的至高象征之一,這從側面印證了《消失的地平線》在人類文化中的偉大意義。
《消失的地平線》成了西方人的《桃花源記》,它的偉大意義在于,為西方的文化價值觀念植入了“人間樂土”的意境。《不列顛文學家辭典》稱此書的功績之一是為英語詞匯創造了“世外桃源”一詞。從此,這片想象中的人間樂土就成了“伊甸園”、“世外桃源”、“烏托邦”的代名詞,并且立即成了當時處于經濟危機和戰爭陰影下的人們精神上的安慰劑,一時間在西方興起了一股回歸自然、尋找香格里拉的文化浪潮。二戰期間,有人問羅斯福總統美軍轟炸日本的飛機從哪里起飛,羅斯福說:“從‘香格里拉’。”這大概就是“無可奉告”、“不得而知”的意思。由此可見“香格里拉”一詞對西方社會的影響。
詹姆斯·希爾頓在小說中,用瑰麗的文字向世人描繪了一個充滿詩意和夢幻、飄蕩著田園牧歌的理想國度。半個多世紀以來,許許多多的香格里拉信仰者,漂洋過海,萬里迢迢地來到中國的大西南,熱切尋找他們心中的香格里拉圣境。
而在“香格里拉”的所在地——中國,早在《消失的地平線》出版的3年前,一位名叫劉曼卿的女探險家在她的游記中就如此描繪了云南迪慶州的中甸:
自麗江西行,路皆巖峻坂,如登天梯,老檜交柯,終歲云霧封山,行者不見馬首,幾疑此去必至一混沌世界矣。但三日后忽見廣壩無垠,風清月朗,連天芳草,滿綴黃花,牛羊成群,帷幕四撐,再行則城市儼然,炊煙如縷,恍若武陵漁父,誤入桃源仙境。此何地歟?乃滇康交界之中甸縣城也。
走出了中甸城后,劉曼卿女士又有一段描寫:
出中甸城北門,為一廣約十余里之草原,四面環山,如居盤底,有小溪一道,曲折流于其中,分草原為若干份,牛羊三五垂首以芻其草。沿溪設水磨數所,終日粼粼,研青稞為糌粑之所也。草原之上,多野鶩,低飛盤旋,鳴聲咿啞,與磨之聲相和答,在此寂靜之廣場中,遂亦如小兒女之喁喁私語,益顯其悠閑況味。草原盡頭,剛見一片巍峨建筑,橫亙于山麓之下,則著名之歸化寺也。寺為清廷所敕建,外墻盡染赭色,正中大殿,屋頂為赤金鍍成,燦爛奪目。中有喇嘛千余人……
在劉曼卿女士的這兩段描述中,中甸的很多自然特征,與詹姆斯·希爾頓的小說《消失的地平線》中的景致有著驚人的相似。如無垠的廣壩、連天的草甸、遍地的黃花、成群的牛羊、環繞的群山、山坡上巍峨的建筑、赭色的外墻、赤金鍍成的屋頂,這些正是小說中交代的藍月亮山谷的景致。而1933年前寫作《消失的地平線》的希爾頓,是不可能看到這篇探險游記的。因此有人說,西方的香格里拉和東方的世外桃源的概念在那個相同的時代背景之下,在迪慶的藍天碧水之下不謀而合了。
這段景致的描寫及對這一地區的概述,出現在1995年春北京優秀導游評測的考試中。孫炯是云南旅游集團公司的職員,在這次考試中,他發現了一道試題里有這樣一段話:“香格里拉”這個為世人熟知的詞匯,最早出現在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的小說《消失的地平線》中,而它的真正源頭,卻出自云南藏族的某地方言中……這道試題,激起了孫炯的無限遐想。于是他開始在書本中尋找真正的“香格里拉”。他先找到了《消失的地平線》這本小說,然后按圖索驥擴大搜索面。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他發現小說中描繪的香格里拉就在云南迪慶。
“香格里拉”就在這里!
之后,云南的學者及考古專家又經過九個多月的考證,為香格里拉真身所在地就在迪慶提供了另外一條重要的證據:從語言學的角度看,香格里拉,用迪慶的藏語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心中的日月”。迪慶州的中甸縣正處于高原上的盆地,而迪慶的先民就在這塊盆地中建起了兩座城鎮,分別叫日光城與月光城(在小說《消失的地平線》中名為“藍月亮山谷”)。終于,專家確定:迪慶,就是香格里拉!
1997年9月14日21時3分,云南省中甸召開新聞發布會,向世界正式宣布:“香格里拉就在迪慶!”跨越了半個多世紀的“尋找香格里拉”之旅終于塵埃落定!藏經中的香巴拉王國,以及詹姆斯·希爾頓描繪的香格里拉,就在迪慶!這條爆炸性的新聞,立刻震動了整個世界。
在新聞發布的當天夜里,英國廣播公司(BBC)就向世界播報了這條消息。然后,國內各大媒體,以及英國《泰晤士報》、《衛報》、《金融時報》,美國的《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西雅圖郵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時代周刊》,日本的《朝日新聞》、《讀賣新聞》,香港的《南華早報》、《亞洲周刊》,新加坡的《聯合早報》、《海峽時報》,馬來西亞的《星洲日報》、《南洋商報》等各大媒體,都用大幅版面迅速作出了報道。
之后的2002年1月7日,經中央政府批準,原迪慶州中甸縣正式更名為香格里拉縣。5年間,關于香格里拉的兩道新聞沖擊波傳遍了世界各地。于是,一股香格里拉旋風席卷中國,世界各地的香格里拉信仰者及游客也紛至沓來,競相目睹香格里拉這一人間仙境。
迪慶,藏語意為“吉祥如意的地方”,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川、藏三省交界處,地處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并流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核心。這里,怒山山脈、云嶺山脈、貢嘎山脈縱貫南北,平行并列,梅里雪山、白茫雪山、哈巴雪山三山鼎立于群峰之上。特殊的地理位置與復雜的地形使得迪慶天然地成為中原與藏區的過渡地帶,也由此決定了它的歷史命運。迪慶地處神奇美麗的青藏高原,東南部是橫斷山脈腹地,地勢大起大落,既有巍峨雄奇、峰巒連綿數百里不絕的冰峰和大雪山群;又有眾多深險神秘的峽谷,如虎跳峽、瀾滄江大峽谷、梅里大峽谷。在雪山群中又分布著遼闊的草原,被小中甸河、屬都江河、納赤河、奶子河等多條大江分割成迪吉草甸、納帕海草甸、屬都谷草甸等大、小中甸草甸共八塊,有如八瓣蓮花鋪地。
特殊的地理構造造就了迪慶奇妙的自然景觀,從頗具江南特色的金沙江畔到白雪皚皚的雪山峽谷,能使人在一天之內“走”完世界各類氣候風景帶:“雪飄六月瓜果熟,冰凍三春看杏花”的“迪慶現象”;“一線中分天作塹,兩山夾斗石為門”的虎跳峽;“天下第一奇觀”的長江第一灣;號稱“仙人田”的白水臺;人稱“高原明珠”的碧塔海;“黑頸鶴的樂園”納帕海……都令游人嘆為觀止。
滇西北青藏高原南延的橫斷山脈縱谷地區是滇藏界山,它與太子雪山緊緊相連,后來當地人把這兩座相連的雪山稱作梅里雪山,當地藏民將之視為“神山”。梅里雪山北連西藏阿冬格尼山,南與碧羅雪山相接,縱長30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峰頂終年積雪,海拔4000米以下是茫茫的原始森林。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有13座山峰,稱為“太子十三峰”,各顯其姿,又緊緊相連。梅里主峰卡瓦博格是康巴藏族人民心中的圣山,海拔6740米,為云南省的第一高峰。
梅里雪山以其巍峨壯麗、神秘莫測而聞名于世,早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學者就稱贊卡瓦博格是“世界最美之山”:
真是世上最可愛的山峰,幾乎就是一座美妙絕倫的金字塔。輪廓簡單,像是一個孩童兩筆勾畫出來的,然而它的高度、寬度和立體感卻又不可同日而語。它是那么輝煌,那么安詳!
這是《消失的地平線》中對雪山的一段描述。許多人認為,這正是迪慶的卡瓦博格雪山。也因此,梅里雪山以其獨特的魅力久久地吸引著世人的目光,也為它腳下的土地籠罩上了一種神秘的色彩。
“卡瓦博格”藏語意為“雪山之神”,傳說是寧瑪派(又稱紅教,藏傳佛教各派中歷史最久的一派)分支伽居巴的保護神,位居藏區的八大神山之首。在藏民的心中,它是神圣壇不可侵犯的。天氣晴朗時,清遠謐凈的藍色天幕映襯著高潔雄奇的雪峰,卡瓦博格峰白色的鋒芒直指蒼穹。在云蒸霞蔚、薄煙繚繞的晨光暮景中,霧是它神秘朦朧的面紗,云是它飄渺輕柔的腰帶。雪比云白,比云亮,而那云、那霧,分明只是雪峰含婉約的一種符號。
迪慶的藏民幾乎全民信奉藏傳佛教,一些其他的少數民族也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在藏民的心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當你走到藏區,便到處都能見到金碧輝煌的寺院、眾多的僧人、嘛呢經堆及白塔、山頂上的經幡。從藏民的家庭庭布置、衣著打扮、每天的勞作、每年的節日、婚喪嫁娶、生兒育女等等,都可以看到藏傳佛教對藏民的深遠影響。迪慶有眾多的藏傳佛教寺院,最有名的有被稱“小布達拉宮”的噶丹松贊林寺、德欽的噶丹東竹林寺,小一些的寺院更是遍布全境。
迪慶境內有眾多納西族人,居住在香格里拉三壩等金沙江沿線和維西、德欽縣瀾江沿線。歷史上,境內納西族普遍信奉東巴教。該教祭司被稱作“東巴”,故該教名“東巴教”。香格里拉縣三壩鄉白地是東巴教的圣地,東巴經師遵守這樣一個規則:“沒有到過白地的東巴,不算真東巴。”因此,迄今為止的250年間,不斷有周邊各地的東巴教徒前來白地朝圣、學經、練藝。《東巴經》記載東巴第一圣祖丁巴什羅到白地后創造東巴經文(即東巴象形文字)及東巴教。另外,被譽為另一位東巴教圣祖的阿明什羅是土生土長的白地人,其后人至今仍居住在白地。
基督教、天主教很早以前就在迪慶傳播,在迪慶的腹地瀾滄江邊,修建有一座法式天主教堂。教堂周圍樹林蔥蘢,果樹參天,結果時節,果實累累;教堂還種有正宗的法國葡萄。這就是遠近聞名的天主教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云南驛區主教堂——茨中教堂。
卡瓦博格被當地的藏族人視為心目中的神山,雖然科考探險者和登山健兒無不為它的神秘所傾倒,但文化與宗教信仰的差異,也使得登山活動在當地藏民中備受爭議。中日登山隊曾連續三次攀登,均未能達峰頂。梅里雪山的海拔雖然不是很高,但從明永村(海拔2200米)至峰頂高差達4540米,加之梅里山區降水較頻繁、土質疏松;山底垂直氣候突出,天氣變化多端;周圍分布的冰川又具有較強的流動性,雪崩、冰崩時常發生,因此,卡瓦博格峰至今無人登頂。在1991年的最后幾天,中日登山隊想要再次征服這座雪山,不料卻釀成了人類登山史上第二大山難:一支由6名中國人和11名日本人組成的中日聯合登山隊在攀登卡瓦博格峰時不幸全部遇難,這就是著名的“梅里山難”,也是人類在梅里雪山進行的最后一次登山活動。他們的遺骸直到1998年才被上山采藥的當地藏民發現,得到妥善安置。
卡瓦博格使征服者或抱憾而歸,或魂歸雪山,于是,在當地藏民的申請之下,中國國家有關部門作出了暫緩攀登卡瓦博格雪山的決定,當地政府也明令禁止攀登卡瓦博格雪山。卡瓦博格成為迄今為止唯一一座沒有被人類征服的山峰。
“香格里拉”的神山卡瓦博格
雨崩村是距離卡瓦博格最近的村落。自從那次山難事件過后,保護神山便成了雨崩村村民的職責。很多人為了尋找心目中的香格里拉來到了迪慶,他們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生活多多少少帶來了變化,一些雨崩村民還將自己的住房改成了家庭旅館,但是幾千年來形成的生活理念卻不是輕易能夠改變的。
2004年秋日里的一天,雨崩村村民發現了一個神秘的人物,有人懷疑,這個神秘人物可能企圖擅自攀登卡瓦博格。
未被征服的卡瓦博格被很多人視為人類最后的一片凈土,村民們阻止登山者便也有了一份神圣的使命感。首要的問題是,他們要先找到那個神秘人物。為了尋找登山者,村民們再次出發。這一次,雨崩村的32戶人家每家派了一個壯勞力,他們決定將這件事情追查到底。迪慶州電視臺的導演阿福,當時正在雨崩村制作節目,職業的敏感促使他跟著村民們踏上了尋找登山者的路程,并忠實地記錄下了村民們保護雪山的全過程。
遠遠山梁上的兩個人影讓村民們發現了神秘人物的蹤跡,在村民們看來,誰侵犯了神山,誰就會受到它的懲罰。阻止登山者,是保護神山也是讓企圖登山的人避免受到神山懲罰的唯一方法。
村民們在山上往返跋涉了數個來回,終于在尼色龍農場找到了那個神秘人物。村民們發現,這個神秘人物對于他們來說其實并不陌生,神秘人曾經多次到過雨崩村,和村里的阿那主以老朋友相稱,村民們也都認識他,他叫王天漢。但是,王天漢并不承認自己有登山的企圖,于是村民們決定要檢查他的裝備。登山繩、登山鎬、冰爪……在全套的登山裝備面前,盡管王天漢依然矢口否認,村民們還是將他帶下了山,并扣留了他的登山裝備。不過,這個王天漢的身份卻依然是個謎。
在將王天漢帶下雪山之后不久,通過一次偶然的機會,阿福終于了解到這個神秘人物的真實身份。一次,阿福到他常光顧的戶外用品店買裝備,閑暇時跟熟絡的老板談起了這個名叫王天漢的神秘人物。老板聽到“王天漢”這個名字后大吃一驚,還賣起了關子讓阿福自己上網搜索。阿福回家后,立刻上網搜尋王天漢,雖然已有心理準備,但搜索結果仍然大大出乎阿福的預料。
“2002年5月19日,王天漢曾只身一人成功登上珠穆朗瑪峰。”
“他是中國唯一一位不借助任何外援登上珠峰的非職業登山家。”
阻止了登山者,卡瓦博格依然向世人展現著它獨有的神秘。圍繞神山轉上一圈,被稱為轉經,是藏民們朝圣雪山的方式。轉山朝圣有兩條路線,內轉經和外轉經。外轉經幾乎要圍繞神山的轄區轉一圈,藏民們大多會用13天的時間走完,因為13在藏傳佛教中是個吉祥的數字。
轉經的路途充滿艱辛,多數人都是自帶食物。路上,他們會遇到來自青海、西藏、四川的藏民,大家常常結伴而行,互贈食品,即使是身無分文的人也可以借助別人的幫助走完朝圣之路。共有的信仰之下,人與人之間似乎沒有了隔閡。如果在轉經的路上遇到同樣在轉經的活佛,那就是意外的收獲。他們不會錯過讓活佛摸頂給予祝福的機會。摸頂的那一刻,藏民們臉上的幸福是外人所無法體會的。
藏民們說,如果你有一顆虔誠的心,你就會感受到這神山的一草一木所能夠賜予你的力量。于是我們看到,在零度以下的低溫天氣,虔誠的信徒走入寒冷的瀑布湖水。他們相信,這神山落下的水可以洗掉他們身上的罪惡。萬物有靈——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如此對待身邊事物,一種宗教化了的對自然的崇拜主宰著這里的人們對待每一片山水的態度。
2002年,在中甸更名為香格里拉的時候,香格里拉人建起了一座巨大的圣經幢,并在旁邊的一塊石碑上刻下了自己的美好愿望。這之后,這里的每一聲禱告,圣經幢的每一圈轉動,都被賦予了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對這個世界的美好祝福。
“香格里拉”,人類精神世界的世外桃源,它虛幻迷離地在人們的現實生活與精神世界之間的地平線上游蕩了半個多世紀。時至今日,人們不敢說一定找到了它,但它的精神實質卻在迪慶這片土地上彰顯得益發清晰。
發生在這座雪山上的故事仍在繼續,而且遠沒有結束,這必將是一個貫穿人類始終的關于如何與自然相處的永恒的命題。這總是讓人們想起當地藏民時常會向人講起的另外一件發人深省的事情。
據說冷戰時期,美國情報部門通過衛星探測到在我國中甸地區竟然豎著無數的導彈發射架,無數枚“彈頭”沖天而立,蓄勢待發。其實,他們所說的導彈發射架是中甸的那帕海草原上隨處可見的、藏民們用來晾曬青稞的架子。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已經無從考證,但如果是真實的,相信知道了真相的美國軍方一定會露出自嘲的微笑。
一種復雜的國際社會的斗爭和一個地區的民眾真實質樸的生活就這樣被聯系了起來,兩種不同的世界觀在這個故事中展露無疑。故事中,人們了解了迪慶的民族與宗教文化,也就明白了有些學者所說的,真正的香格里拉并不在迪慶的自然景觀之中,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才是“香格里拉”的真正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