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大氣圈的構造
- 地理新視窗叢書(套裝共6冊)
- 李宏主編
- 1417字
- 2022-01-21 14:29:55
在3000多千米厚的大氣圈里,人們生活在近地面的大氣層中,對于近地面的大氣情況,通過長期的反復實踐,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高空中的大氣是什么樣呢?很久以來人們就在探索。
早在18世紀中葉,人們就開始利用風箏把氣象儀器帶到空中去觀測大氣。但是,風箏只能上升到二三千米的高度,而且在風小時還升不起來,風大時又容易發生危險。到18世紀末期,人們發明了載人氣球,用氫氣球將人和氣象儀器帶到空中,進行探測。雖然獲得了大氣中的一些資料,但是這種方法既笨重又不經濟,在探測高度上也是有限的。到了20世紀30年代,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發明了無線電探空儀,用氧氣球將氣象儀器和無線電發報機帶到高空中去。隨著無線電探空儀的上升,氣象儀器把沿途測量到的大氣溫度、大氣濕度、大氣壓力等氣象數值,通過無線電訊號不斷地發回到地面接收站。此時,才算比較圓滿地解決了空中的探測問題。以后,人們隨生產和軍事科學的進展,對大氣的探測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利用無線電探空儀探測大氣高層的氣象資料已遠遠不能滿足要求了。經過廣大科學工作者的努力,終于發明了氣象火箭、氣象雷達、氣象衛星等等,從而,人們對于大氣高層的氣象資料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氣象工作者根據用各種方法探測到的高空氣象資料,按照氣溫和空氣運動的特點,把大氣圖分成對流層、平流層、中層、熱層和外層。
對流層
對流層是大氣圈的最下層,它的高度在各地是不同的。赤道附近的地區,對流層的平均高度約十七八千米;兩極附近的地區,對流層的平均高度約八九千米;在中緯度地區,對流層的平均高度約為10~12千米。在對流層內,空氣溫度隨高度增加而降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氣溫就下0.65℃。因為,下面的空氣溫度高,密度小;上面的空氣溫度低,密度大,所以下面的空氣就不斷上升,上面的空氣便跑下來補充上升的空氣。這樣在對流層內就發生了上上下下不停的對流運動。對流層之名就是由此而來。對流層對地面的影響最大,我們經常看到的天氣現象如云、雨、雪、雹等都發生在這一層內。
平流層
從對流層向上到五六十千米的高空稱為平流層。在平流層內,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增加。平流層內的氣流比較平穩,幾乎沒有什么對流運動,因此,比較適合飛機的飛行。這一層內的空氣以水平運動為主,所以稱為平流層。平流層內空氣比對流層內稀薄得多了,水汽、塵埃的含量也很少,經常是晴空萬里,偶爾可以看見貝殼色彩的貝母云。
中層
從平流層向上到八九十千米的高空稱為中層。在中層內,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下降。中層內尚有少量的水汽存在,因此,有時可以看見銀白色的夜光云。
熱層
從中層向上到800千米左右的高空稱為熱層。這一層內的溫度很高,而且溫度的晝夜變化很大。
外層
熱層以上稱為大氣的外層。在外層內,空氣溫度更高,空氣非常稀薄,一些高速運動的空氣分子,可以掙脫地球引力,沖破其他分子的阻力而散逸到宇宙空間去,因此這一層又稱為散逸層。
大氣層除根據氣溫和空氣運動的特征劃分為5層外,它還可以根據其他的物理特征來劃分層次。如根據大氣的電離現象,可以把大氣劃分為非電離層和電離層。非電離層是指離地面大約60千米以下,在這一層內,大氣處于非電離狀態。電離層是指離地面大約60千米以上,在這一層內,由于太陽和其他天體射來的各種射線的影響,大氣分子被電離成帶電的正離子和自由電子。電離層又可劃分為D層、E層、F層、G層,它們的高度和電離程度經常在變化,其中以離地面80~500千米的高空,電離程度比較高。電離層可以反射無線電波,所以它對無線電通訊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