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大氣圈的厚度
- 地理新視窗叢書(套裝共6冊)
- 李宏主編
- 938字
- 2022-01-21 14:29:55
地球上的大氣圈有多厚?也就是說從地球表面向上有多高,才能到達大氣圈的最上邊沿?對于這個問題,人們在很久以前,就已開始探索研究。
最初,人們是根據云的高度來確定大氣圈的厚度。我們知道,云是漂浮在大氣中的細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有云的高空,一定有大氣的存在。根據對普通常見云的觀測,最高的云可達10~15千米。因此,最初人們認為大氣圈的厚度在15千米以上。
流星是宇宙中的小天體,當它進入地球大氣圈以后,因為它以每秒20到100千米的速度運動,與空氣摩擦生熱而發光。于是,人們又根據流星出現的高度,來確定大氣的厚度。流星一般開始出現在70~120千米的高空,因此人們就認為大氣圈的厚度也就在70~120千米以上。
日出以前,天空便開始發亮,日落以后,天空并不立即變暗。我們把這種日出以前和日落以后的天空皓亮現象,稱為“曙暮光”,曙暮光是由于高層大氣分子被太陽照射以后散射出的光亮。因此,根據測量曙暮光的高度,又確定大氣圈的厚度在280千米以上。
在兩極地區的上空,常常可以出現五彩繽紛的放電現象,人們把它稱為“極光”。極光是太陽輻射出來的電子流,進入高空稀薄的大氣層后,產生的一種放電現象。因為地球是一個大磁場,所以極光僅出現在地球南極和北極地區的上空。根據對極光的測定,大氣圈的厚度又在1200千米以上。
人造地球衛星的上天,為人類進一步征服自然界開辟了新紀元。人造地球衛星到達了人類從來沒有去過的高空,為我們搜集了大批研究高層大氣的情報。根據近年來人造地球衛星探測的資料,地球大氣圈的厚度應在3000千米以上。
大氣圈的厚度究竟是多少呢?這還要很好地研究才能解決。我們知道:空氣是一種可以壓縮的流動氣體,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上層空氣壓在下層空氣的上面,下層空氣的密度就被壓得變大了,離地面越高的地方,受到上層的空氣的壓力越小,所以越往上去,空氣的密度越小,空氣就越稀薄了。據研究,地面上每立方厘米空氣有2550億億個分子,在離地面5千米的上空,每立方厘米空氣中有1530億億個分子;在100千米的高空,每立方厘米空氣中有18萬億個分子;在1000千米的高空,每立方厘米空氣中,就只有10萬個分子,大約僅相當于地面空氣密度的260萬億分之一。由此可見,空氣是越向上越稀薄,以至于絕跡。所以大氣圈的最上層,沒有一個明顯的界限。因此,要確定大氣圈的厚度是比較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