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耶穌的童年
- 圣經故事全書(套裝共4冊)
- 劉振鵬主編
- 1904字
- 2022-01-21 14:29:20
耶穌是在一個叫拿撒勒的小村子中淳樸的農民和手工業工人當中長大的。他是學木匠的,但他并不滿足于這種生活。他觀看世界,發現它充滿了殘酷和不公平的事情。他離開了父母和弟妹,開始宣講他認為真實的事情。
耶穌在荒野只過了很短一段時間。
在這期間,他很少吃或睡。
他的確需要把所有時間用于規劃未來。
他幾乎快三十歲了,沒有結婚,來去自由,按照當時最簡樸的標準生活。
但是約翰的話使他陷入深深的思考。他在拿撒勒寧靜而平凡的感受和經歷,使得他在約旦河附近,忽然自問道:“生命的真正意義是什么?”
他對政治不聞不問,那時,古老的羅馬共和國依靠以高價雇傭的外國雇傭兵團的力量和忠誠,剛剛成為一個帝國。
耶穌完全不懂希臘語和以希臘語言寫成的任何東西。
他講的是阿拉米語,能夠閱讀一點許多世紀以前用古希伯來文寫的圣書。
希臘的思想和希臘的科學,如同羅馬的法學和羅馬治國方策一樣,對他來說一無所知。
他只是猶太民族中的一個孩子和他那個時代的一個地位低下的木匠,熟習古老的摩西律法知識,和他在猶太會堂及圣殿中所聽到的士師和先知們口頭傳下來的教義。
他非常忠于宗教職責。
在必要時,他就到耶路撒冷去,按照古老的習慣在圣殿焚燒祭品。
他接受了自己的加利利小天地,對約瑟和瑪利亞的教導從不懷疑。
然而他也不是毫無疑惑。
他與眾不同。
他感到自己有一種與別人不同的超越世俗的素質,而拿撒勒的好心的鄰居們卻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他們對他非常熟悉。在他們看來,他不過是木匠的兒子而已。
但是,一旦他離開自己的家鄉,情況就不同了。
人們非常注意他。
在他的眼睛和表情中有某種東西,引起過路人的注意。當他到達約旦河時,看到那里的許多人在時刻盼望著偉大的奇跡,他聽到施洗者約翰的追隨者們在約翰的背后竊竊私語,相互反復地詢問一個問題:“這個人是不是我們的救世主?”
對那些聚集在一起聽約翰講道的人來說,救世主就是一個偉大的勇士,一個嚴峻的士師——那種類似帝國復仇者的人,他將建立一個偉大的猶太王國,使世界各國都服從耶和華的特選子民的律法。
在耶穌淳樸的心中,絲毫沒有另一個參孫的那種世俗概念,揮舞著劍,率領他的勝利之師去反對那些不贊同法利賽派的宗教偏見或撒都該派的政治信念的人。
耶穌所主倡的是“愛”的問題。
使耶穌與冷酷無情的羅馬人、老于世故的希臘人和教條主義的猶太人不同的,是他對“愛”字的理解。
他的心中充滿了對人們的愛。
他不僅愛他的拿撒勒的朋友,加利利的鄰居,而且也愛通往大馬士革之路最后轉彎后面的那個更廣大的世界的人們。
他憐憫他們。
他們的努力似乎毫無意義,他們的雄心是枉費心機,他們對金錢和榮譽的欲望是浪費寶貴的時間和精力。
許多希臘的哲學家的確得出了完全相同的結論。他們也發現,真正的幸福乃是心靈之事,并不是靠口袋里裝滿銀幣,或者靠著臺上觀眾的喧鬧喝彩。
但是他們從未使自己的思想超出名門出身的紳士們的那個孤傲的小圈子之外,那時只有這些紳士們才能享有靈魂的永存。
他們不能不承認奴隸、窮人及千百萬過著悲慘生活的人們的存在,這是一個既定的、不可避免的事物規律的一部分——是一種無法避免的非常不幸的事情。
他們寧愿對曠野的狗、后院的貓講伊壁鳩魯或斯多噶學派的哲學,也不愿對在他們田地里勞動的雇農和給他們做飯的廚師講這些。
在某些方面,他們遠遠超過了早期的猶太人領袖,他們堅決拒絕承認不屬于他們自己同一種族的人的權利。
但是對耶穌(他對他們一無所知)來說,他們還沒有走得那么遠。
耶穌偉大的愛心包容萬物。雖然他似乎已有模糊的預感,如果他在頑固的法利賽人統治的國家宣講忍耐、仁慈和謙恭的教義,等待著他的命運將是什么,但他還是不能不聽從那個要求他為更加美好的世界而獻出生命的聲音。
這就是他的事業的危機。
他只能在三者之中選擇其一。
第一,在拿撒勒有一個安靜的晚年前景,在城里做做零活,傍晚同聚在水槽周圍的村里人談論意味深長的律法和禮節問題,還可以聽村里的拉比論道。
但這對耶穌沒有吸引力。它意味著慢性精神饑餓。
另一方面,如果他想過冒險生活,他現在就有機會。
他可以利用他一出現就在施洗者約翰的追隨者當中引起的巨大熱情。如果他能使這些淳樸的人相信他們渴望相信的事,他就會很容易地使他們認為他就是他們長期盼望的救世主,他也就能夠成為民族運動的領袖,像猶太愛國者那樣,可能會(可能不會)給不幸分裂的猶太民族帶來獨立和統一。
但是耶穌立即拋棄了這個想法。(在一生中,誰不會有對這種未來的瞬間夢想呢?)對一個嚴肅的人來說,這樣做是完全無價值的。
因此,只有一條路可走。
他必須走出去,必須離開父母,冒著被流放、憎恨和死亡和危險,把自己心中最重要的一些東西告訴所有那些想要聽的人。
他是在三十歲時開始他的偉大工作的。
不到三年,他的敵人就把他殺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