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施洗者約翰
- 圣經(jīng)故事全書(套裝共4冊)
- 劉振鵬主編
- 4168字
- 2022-01-21 14:29:20
先知精神還未在猶太人當中絕跡。在耶穌的青年時代,一個名叫約翰(或者像我們后來知道的那樣叫施洗約翰)的人以振聾發(fā)聵的聲音告誡人民要悔過自新。猶太人絲毫不想改變自己的舊習。約翰繼續(xù)向猶太的人民講道,于是希律王下令將他處死。
分封王希律死了,羅馬皇帝奧古斯都死了,耶穌長大成人了。他無憂無慮地生活在家鄉(xiāng)拿撒勒。
自耶穌童年起,這塊土地上發(fā)生了許許多多的事情。
老希律結(jié)過十次婚。兒女一大群。他的財產(chǎn)如何分配始終是一大難事。他眾多的子女,有的被謀殺,有的被處死,能夠繼承王位的只剩下四個。
然而羅馬人沒有接受這幾個野心勃勃的繼承人提出的要求。羅馬人把希律的屬地分成了大小不一的三塊,分別授予三個最符合帝國政治需要的繼承人。
最大的一塊幾乎占了一半,其中包括猶太。這塊地方劃給了長子阿基勞斯。加利利和北部的大部分領土給了阿基勞斯的同胞兄弟安提帕。剩下的一小條分給了一個名叫腓力的人。這個腓力似乎不是希律的親屬,但他受到了羅馬人的恩寵。當時叫這個名字的人很多,這就給歷史學家們帶來了不少麻煩。
更添亂的是,有一個叫腓力的人娶了老希律同父異母兄弟的女兒希羅底,這個腓力通常被稱為腓力·希律。希羅底生了一個女兒撒羅米,而這個撒羅米后來似乎又嫁給了統(tǒng)治加利利海以北那個國家的腓力。
幾年以后,這些個腓力和希律鬧出了一場最殘忍的家庭丑聞,間接地導致了施洗約翰的早亡。這就是我為什么要在這里提到這些人的惟一原因。
長話短說,老希律的屬地一分為三,一向順從的臣民迎來了自己的新主子。羅馬皇帝提比略指示他的猶太總督小心翼翼地嚴密監(jiān)視這塊動蕩不安的轄區(qū)。
那位總督的名字,我們耳熟能詳。他叫彼拉多,是羅馬皇帝的私人代表。在那些直接向皇帝陛下而不是向元老院交稅的行省,都派有皇帝的私人代表。
要向現(xiàn)代的人解釋清楚彼拉多的地位是不容易的。不過在英國和荷蘭的一些殖民地中仍有與猶太相類似的情況。西印度群島的許多地區(qū)就仍然由蘇丹或酋長統(tǒng)治著。他們有自己的衛(wèi)隊,能夠頒布法律,但他們沒任何實際權(quán)力,完全聽任外國主子的擺布。
出于政治原因,有些地方以不公然吞并為好,于是便給這些地方留下了一個自治的外表。然而在這種地方的統(tǒng)治者身邊都安插著一個官員,有的叫“總督”,有的叫“派駐官”,也有的叫“總領事”,其職責是監(jiān)督國王及其大臣們的行動。只要國王和大臣們言聽計從,他們便可保住自己的官位。如果他們忘記了自己的從屬地位,忘記了那個雖然看不見,但卻時刻警惕著的權(quán)力,那就有他們好瞧的了。如果他覺得自己的警告被當成了耳旁風,這個國家的碼頭就會突然熱鬧起來,不一會兒,一個流亡者就會被帶到船上,孑然一身被押解到一個遙遠的荒島上去。
彼拉多的職責就是在猶太人當中行使這種隱蔽而又赫然的權(quán)力。他的轄區(qū)相當大,每年只有一次視察耶路撒冷的機會。他總是把他的巡視安排在猶太人的盛大節(jié)日,這樣他就可以一下見到所有的地區(qū)領導人,不必再浪費時間挨村巡訪。他可以傾聽地區(qū)官員的意見,提出自己的建議。遇到麻煩時,他可以親自監(jiān)督采取措施,恢復秩序。耶路撒冷的人都火氣大,發(fā)生騷亂是常有的事。
彼拉多在耶路撒冷沒有自己的官邸。他每次來到這座都城住在王宮里。王宮的主人也許不那么樂意,但這位嚴厲而粗魯?shù)牧_馬官員才不管一個猶太國王是不是樂意呢。當今的印度總督也是如此,他根本不在乎一個謙卑的穆斯林親王怎么想,他覺得英國沒有把這塊地方直接吞并就不錯了。
當然,希律王也頗曉得如何盡快把這位不受歡迎的客人打發(fā)走。既然所有的稅目已如數(shù)交納,來往道路無劫匪之憂,大公會中的宗教領袖們又沒鬧到要打內(nèi)戰(zhàn)的地步,總督大人自然樂得早點離開這座都城。
像羅馬的許多其他制度一樣,這種二元統(tǒng)治形式絕非理想的統(tǒng)治形式,但卻是有效的。征服者們要的就是這個效果。至于統(tǒng)治理論,那是希臘的國際法專家們感興趣的事情,征服者們只管色彩斑斕的現(xiàn)實生活。由于他們這種務實的方針通常都很奏效,世人也就把他們那套還能將就著使用的統(tǒng)治方法接受為迄今為止最實用的統(tǒng)治方法。
好啦,還是回過頭來看看吧。就在猶太風平浪靜的時候,一個來自沙漠的狂人突然出現(xiàn)了,平靜的生活頓時激起了波瀾。
對于生活在約旦河西岸的人民來說,艾賽尼人并不陌生。他們鄙視世間財產(chǎn),祈求在偏僻的沙漠里神圣。他們偏安一隅,與世無爭,很少進入村莊,更不踏足城鎮(zhèn),認為那是買賣東西的壞人待的地方。壞人一心發(fā)財,無所顧忌,讓虔誠的隱士們深為憂慮。雖然穿著打扮和生活習慣一如艾賽尼人,但新的先知全然沒有一點艾賽尼人的靦腆。他沿著約旦河谷奔走呼叫,孜孜不倦地進行宗教說教。此情此景令人聯(lián)想起幾年前甚為流行的信仰復興布道會。
當人們拒絕聽從他的說教時,他就直言不諱地指責他們。
很快,他就與撒都該人發(fā)生了沖突。可悲的是,平靜生活被攪亂的消息立刻從巴勒斯坦報到了羅馬,調(diào)查團從羅馬趕到了巴勒斯坦。弄不好,猶太國王就會被流放,不得不在羅馬的一個城鎮(zhèn)或黑海邊上的偏僻村莊聊度余生。
于是,遠在愷撒城的總督還沒來得及了解情況,就對那個竟敢侵擾這塊平靜土地的肇事者舉起了法律之劍。
那位先知是扎加利和以利沙伯的兒子,他三十年前出生的時候,瑪利亞正巧來他家拜訪這對老夫婦。
約翰是個十分嚴肅的孩子,只比耶穌大十二個月。他很小就離家出走,進入大沙漠,在荒涼的死海邊上冥思苦想。他在遠離塵世的地方苦苦思索著人世間的邪惡。其實他對人世間的事一無所知。
他自己無欲無求。
一件駝毛做成的舊襯衣就是他的惟一財產(chǎn)。
他吃的是粗茶淡飯,只求果腹而已。
除了自己的祖先寫的書,他什么書都不讀。對于近西地區(qū)更文明的人民在說些什么,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他一無所知。
他侍奉耶和華絕對忠誠,矢志不移,很快就以先知以利亞和耶利米自比,以民族的先賢自比。他自己是好人,他也希望自己的品德為世人所效法。看到希律王和他那些可惡的兒子們暴戾恣睢,看到自己的同胞對執(zhí)行祖宗之法缺乏熱情,約翰坐不住了。他感到有責任站出來,告訴猶太人民一些事情,這些事情他們應該知道,但不幸的是卻早被他們忘在了腦后。
他那陌生的面孔和激烈的言詞引得路人紛紛駐足,所到之處,聽者甚眾。
他蓬頭垢面,長髯飄拂,談到即將到來的大審判,他情緒激昂,手臂揮舞,就連最死硬的罪人都不免膽戰(zhàn)心驚。
人們紛紛低聲議論,說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期待已久的救世主。
然而約翰不愿聽這些。他不是救世主。他只是耶和華派來為真正的救世主鳴鑼開道的人。
人們不相信他的話,好奇的人說,就算這人不是救世主,至少也是以利亞,以利亞返回人世是要再創(chuàng)造幾個奇跡。然而約翰連這樣的說法也斷然否定。他固守著他為自己選擇的角色。他只是一個來自天國的微賤信使,要把希望與絕望的消息帶給人世。
所有的人都必須接受火的洗禮,這樣才能最終洗清自己的罪惡。在等待著這一天到來的時候,約翰希望先用水給那些有悔改之意的人洗禮,以此說明他們已恢復了對耶和華的信仰。
猶太人受到了強烈的震撼。約翰的名聲迅速傳揚,猶太人從四面八方趕來,要親眼見一見這位陌生的新先知,要聽一聽他的傳道,要接受他的施洗。
終于,約翰事業(yè)有成的消息傳到了加利利。
此時,身為木匠學徒工的耶穌正在自己的家鄉(xiāng)拿撒勒過著平靜的生活。十二歲那年,父母帶他到耶路撒冷過逾越節(jié)。朝拜圣殿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該參加的儀式一結(jié)束,瑪利亞和約瑟就往回趕。耶穌沒有同他們一起,他們以為孩子跟著別的拿撒勒人回家了,晚上就能見面。
然而天都黑了,他們的孩子仍未回來,問誰都說沒看見他們的兒子。約瑟和瑪利亞擔心發(fā)生意外,立即返回耶路撒冷。
他們找了整整一天,終于在圣殿里找到了耶穌,他正同一群拉比討論深奧的宗教問題。小耶穌看到他可憐的母親嚇成那個樣子,便保證以后再也不瞎跑了。
然而現(xiàn)在,耶穌已經(jīng)長大了,他十分關心時事。當他了解到約翰的事跡后,便離開了拿撒勒,步行到了死海。他看到一群群的人跟在表情嚴肅的先知后面,大聲吵嚷著要浸入約旦河的泥湯中。
耶穌一看見約翰就產(chǎn)生了一種奇怪的感覺。他終于見到了一個有勇氣表達自己的信念的人,但他并不喜歡約翰那咄咄逼人的言行方式。
耶穌是在北部肥沃的草原長大的,約翰則生長于南部貧瘠的農(nóng)田。早年的生活環(huán)境對兩個人的性格形成產(chǎn)生了不同的影響。
耶穌覺得可以從約翰那里學到很多東西。他也要求接受約翰的施洗。不久,他決定到荒野之中去,他也要在孤獨之中尋找自己的靈魂。
當他從荒野返回的時候,約翰的生涯正迅速走向盡頭,因此他們兩人沒有見面。
這不是耶穌的過錯,而是他根本不能左右的環(huán)境造成的。
約翰最初僅僅談論天國的臨近而已,當局也就沒有理睬他。然而當他開始批評實實在在的猶太國王時,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不幸的是,約翰有足夠的理由指責他的君主私生活有失檢點。小希律與其父親是一路貨色。他在和他的同父異母兄弟腓力被召到羅馬商談政事的時候,愛上了弟媳希羅底。
希羅底對自己的丈夫毫無感情,只要小希律先同自己的妻子離婚,她就愿意嫁給小希律。那時的羅馬,只要有錢,什么事都可以辦到。小希律與他那來自名城佩特拉的阿拉伯妻子離了婚。
小希律立希羅底為后,希羅底的女兒撒羅米也跟著她的母親來到了繼父的家中。
加利利和猶太的人民聞知此種丑事無不震驚,但他們并不把任何不滿表露出來,他們害怕讓無所不在的國王士兵聽到。
約翰卻無所畏懼。他自認為是耶和華意志的執(zhí)行者,怎能以如此卑鄙的行為保持沉默。他不論在何時何地,都公開指責希律和希羅底。
如果讓他這么指責下去,人民的不滿就會爆發(fā)出來,這是當局最不愿意看到的。于是逮捕約翰的命令下達了。
先知身陷囹圄,仍不肯罷休。他在黑暗的地牢里繼續(xù)怒責國王夫婦。在他眼里,國王夫婦無異于通奸犯。
國王感到左右為難。他十分懼怕約翰的神秘力量,但他更怕自己的妻子尖刻難纏。
頭一天,他要處死約翰,第二天又發(fā)了慈悲,說只要約翰保持沉默,就寬恕他。
希羅底終于不耐煩了,她決心不讓她的丈夫再猶豫了。她知道丈夫非常欣賞她的女兒撒羅米。女兒的舞跳得優(yōu)美動人,令希律王十分著迷。
她告訴女兒,如果國王不答應一個要求,就不要再在王宮里跳舞。
希律王不假思索,就回答說“可以”,于是撒羅米按照她母親的吩咐,向她的繼父索要施洗約翰的人頭。希律王后悔了,他說愿以他的整個王國換回他的諾言。然而希羅底母女不為所動,約翰到底還是被判了死刑。
劊子手下到了關押先知的地牢里。不消片刻,約翰的人頭就遞給了滿臉恐懼的撒羅米。
約翰,一個敢于向只知玩樂的世界談論嚴肅問題的人,就這么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