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內戰
- 圣經故事全書(套裝共4冊)
- 劉振鵬主編
- 3121字
- 2022-01-21 14:29:20
一個英明領袖可以使這個國家免遭所有帝國的命運。但是,所羅門的繼承人既懶惰又無知,被奸佞的小人所包圍。他迫使十個北方的部落叛變,他們選定自己的君主,成立名叫以色列的新國家。南方則仍忠于合法君王,被稱為猶太,首都是耶路撒冷。
繼其父之位的羅波安,是所羅門和亞捫女子拿瑪所生的兒子。
他呆笨、無知又心胸狹窄。
他即位后,國家多災多難,以色列人民最終分成兩個相互敵對的小國,但把這些都怪在他身上,并不很公平。除公開對國王的普遍不滿外,還有其他的原因。
從猶太人的歷史一開始,就存在猶太部落(居住在亞割谷南邊)和以色列部落(居住在亞割北面)之間的互相妒忌和惡感。
要想追究這些古代爭端的來龍去脈是很困難的。《舊約》的頭十一卷(猶太人初期歷史的惟一資料)包含了很多傳說,很少有準確的歷史。寫這些編年史的人往往帶有個人偏見,想要證明自己喜歡的觀點,他們常常夾雜一些與猶太民族的真正歷史毫不相干的傳聞。
而且,在那幾百年里,猶太人占領的領土還不斷地轉換主人。
原來的居民不是被殺,就是接受猶太人的統治,并改信猶太宗教。
但還是有些村落或小城市在幾百年當中保持半獨立的地位。所以說不清楚巴勒斯坦是什么時候真正成為純粹的猶太國家的。
本章內還會有別的疑問和類似事件,必須仔細閱讀。
有一個“猶太”和“以色列”的名稱問題,它出現在《舊約》的每個地方,使用得很不準確。
在《約舒亞記》、《士師記》和《列王記》當中,作者在寫到以色列或猶太時,實際上意思是“從迦南人、亞捫人、耶布西人手里贏得的土地”。有時候他們更粗心,把以色列寫成猶太,或把猶太寫成以色列。
對于兩千年前的猶太學者來說,“猶太”、“以色列”是非常明確的詞,不會造成誤解,但是那個世界現在已埋葬在兩千年積累下來的歷史塵土下面,我們不易明白先知常常提到那個“城”或“河”是什么,而他們常常很天真地說“河對岸”的人毀這座城市。很可能“河對岸的人”是住在幼發拉底河對岸的巴比倫人。而“這座城市”則指的十有八九是耶路撒冷城。稍稍運用一點想像力,我們常常能很準確地猜出來。但是我們總確定,在美索不達米亞的進一步發掘可能表明我們的猜測是錯的。
你現在會明白,在下面幾章中我們只能做出最一般的歷史假設,因此,本章在解釋猶太王國為什么在還沒有完全具備帝國的全部特征時就走向分裂的原因時,我們的論點也許并不完美。
以色列地區(雅各的直系后裔)是否比猶太地區的人(他們自稱是雅各的第四個兒子和阿杜蘭村一名土著婦女的后裔)更加優秀、能干,我們不知道。
以色列人所以與猶太人不一樣,也許因為前者住在北方平原的村落和城市里,而后者則住在巖石林立的山上,他們的部落族長制比前者維持得更久,對此我們不能肯定地告訴你。
但有一件事是確定無疑的,幾乎所有的猶太人民的領袖,從約舒亞和基甸到撤母耳和掃羅,一直到施洗者約翰和耶穌,都誕生于北方。
南方幾乎沒有產生過一個著名的領袖,除了大衛這惟一的例外。
一個公開的問題是,如果把各個部落融合成一個單一的國家的是一個北方人,這對猶太人民是否會好一些。
但是這種歷史推測是沒有什么價值的。
有一點應該肯定。當大衛躲過了掃羅的迫害(掃羅或許因為大衛是“南方人”而有偏見)并成了猶太人的王之后,他便采取非常聰明的調和政策。
他急于消除北方人的偏見,但常常走得太遠,使本部落人胸懷不滿。但是他的王國是以溫和妥協為立國之本的,所以在國王年老不能出征時,也能平息叛亂的風暴。
所羅門在他統治的前半期,也試圖推行同樣的政策。可是,他沒有大衛那樣認真和寬容。
凡威脅到國家安全,并有危險行動的人,都被無情地處死。
但在外交方面,他要比他的父親更為成功。通過一系列戰爭(均由他的將軍指揮,國王本人不喜歡軍營艱苦的生活),他保衛了邊界,為臣民贏得了和平和繁榮。
在很短的時間內,他不但在南方取得了擁護以外,在北方也贏得了人心。然而,從中年開始,他犯了一系列錯誤,最后導致帝國的覆滅。
可能是出于戰略的考慮,耶路撒冷被指定為全國的首都。以色列人也許更希望看到在北方領土上修建王宮和圣殿,但是他們還是愿意接受所羅門的決定,走幾百里路去祭祀耶和華。
所以所羅門開始大興土木。
當然,也有其他君主因為醉心于宏偉建筑而使臣民破產的,但是沒有一個國家像以色列和猶太那樣被“溫和的君主”把金銀搜刮得一空。
以色列人開始并不反對。他們覺得為耶和華的榮耀而工作,應該承擔犧牲。但是當國王本人把宮廷收入浪費在為摩洛、基抹和其他十多個異教神修建神廟,耶路撒冷被變成華麗的蠻夷之都時,他們的不滿才以嘀嘀咕咕的聲音表現出來。
最后,當他們實際上已被奴役,甚至成了為所羅門從俄斐運來金子和從他施運來成船的銀子的農奴時候,他們威脅要造反了。
但是,在他們叛亂爆發之前,一位先知表達出了國人的憤怒。
所羅門政府的一位官員,名叫尼八(他屬于以法蓮部落),他有一個兒子叫耶羅波安。他是圣殿工地上的監工。有一天,在上工的路上,他遇見從示羅搬到耶路撒冷的先知亞希雅。他穿了一件新衣服。這件事很不平常。先知一般很窮,只能穿破舊的駱駝毛衣衫。
亞希雅看到耶羅波安,脫下他那身好衣服,撕成十二片,把十片交給了耶羅波安。這意味耶和華將把十個以色列部落交給耶羅波安統治。
所羅門手下有一幫特務,知道了這件事,所羅門下令殺死耶羅波安。可是,在像耶路撒冷這樣的小地方,消息傳得很快,耶羅波安逃到了埃及,第二十二代的法老示撒庇護了他。
示撒是一位精明的外交家,他不希望在他的邊界外面有一個強大的猶太國家。
無疑他考慮在所羅門逝世后,利用耶羅波安去爭奪王位。
事情正是如此。法老剛一聽說所羅門之子羅波安已繼位,他就資助耶羅波安回到耶路撒冷,爭奪猶太王位。猶太國家實行世襲君主制已經兩代了。但是士師時代遺留下來的某種“選舉”形式還在起作用。因此,國王死后,各部落召開“選舉”新國王的大會。
各部落代表討論了國家大事。他們愿意承認羅波安為王,但在之前,他們堅持要搞一個“大憲章”或“憲法”,以保證不會有過重的稅法。
羅波安在王宮的后宮里長大,從不與臣民接觸,他把他父親的幾位年老的大臣找來。
老人們說,國人因過重的負擔而痛苦,國王應同意代表的意見。
可是,羅波安需要舒適的生活,不喜歡人們談論削減宮廷的開支。
他找到那些在宮廷中與他一起長大的年輕人,問他們對公眾要求“節約”有什么想法。
他們蔑視那些暴民,鼓勵羅波安做出強硬的回答。這個回答因極其愚蠢而流傳至今,并且與羅波安的名字不可分離相聯系在一起。
羅波安這樣說:“我的父親給了你們沉重的負擔。很好。我,作為你們的新國王,打算給你們更沉重的負擔。我父親用鞭子抽你們,而我將用帶刺的鞭子抽你們。”
這真是臭名昭著的回答。
十個部落拒絕承認羅波安,另外選舉耶羅波安為國王。
只有猶太和便雅憫部落仍然效忠所羅門的兒子。
這樣猶太民族分裂為兩個部分,再也沒有統一起來。
猶太人永遠失去了建立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王國的機會。整個世界卻從猶太帝國的夭折中汲取了教訓。猶太王國(面積相當于現代的比利時王國)本可以發展成西亞最重要的國家。
兩個小國都太弱,無法反抗東面的強大鄰國。
公元前七百二十二年,以色列被亞述人征服。
一個世紀后,猶太也遭到同樣的命運,被迦勒底人征服。
猶太人被流放。遠離圣殿和家園,但祭司們仍然一絲不茍地忠實于古老的約法。
他們沒有忘記什么,他們也沒有學到什么。
但先知們卻充分利用這難得的機會,擴大了他們的眼界,他們研究了猶太人和世界上的其他種族,這就使他們有機會豐富和修改他們的宗教觀念。
嚴厲和至高無上的耶和華,被摩西、約舒亞和大衛所崇拜,他一直是住在西亞不起眼的角落里的,小小農牧民村落的部落之神。
但是由于流亡的先知們的勇氣和遠見,這個古老的希伯來神變成了整個世界的永恒的圣靈概念,變成了現代世界的真理和愛的最高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