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戰爭,本質上拼的還是經濟實力。而在古代,這個經濟實力就是誰的糧食多。當戰爭發生后,糧食的需求量就會驟增。
根據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的一份奏折,不算戰馬所需精料和運糧民夫口糧,僅僅算4萬士兵的口糧,10個月就需要糧食42萬石,約合現在的2.5萬噸,而當時絕大多數省的倉糧才25萬石。
要知道,真正打起仗來,軍隊的出動又豈止是4萬?國家往往需要傾舉國之力,才能打敗一個強勁的對手。如漢武帝時期,漢朝甚至深入漠北北擊匈奴,但是,軍事行動過度消耗國力,使得“海內虛耗,戶口減半”,讓漢朝有了“亡秦之跡”。
那么,為什么古代發生戰爭后,糧食的需求量會驟增?
軍糧運輸中的消耗
其實,無論打不打仗,士兵都要消耗口糧,這個數量是固定的。戰爭中糧食的消耗量提高,主要是因為運輸中需要大量的糧食。
中國自古幅員遼闊,因此軍隊的調動往往費時費力。如果戰線在千里之外的邊疆,就需要大量的后勤人員帶著軍糧跋山涉水。古代交通工具落后,道路也不平整,運糧的道路上不乏崎嶇的山路、泥濘的沼澤、荒涼的戈壁,這時就需要靠人扛馬馱,很費時間。《史記·平準書》記載,“漢通西南夷道,作者數萬人,千里負擔饋糧,率十余鐘致一石”。也就是說,漢軍攻打西南夷,每運送一石糧食,就需要在路上消耗掉10倍的糧食。
漢朝,5萬大軍每天消耗的糧食多達6000石,換算成現代計量單位,就是162噸,再算上后勤補給隊伍、馬匹牲畜、工匠輔兵,每日花費算成五銖錢,大概在200萬錢左右,每月要花6000萬錢。
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詳細講述了中國古代的糧食運輸情況,按照他的計算,一個運糧人可以攜帶6斗米,再加上一個士兵攜帶自己5天的口糧,一個運糧人供應一個士兵的話,可以走18天。當然,這18天只是去的路程,算來回只能走9天。如果安排2個運糧人,一共可以走26天,來回只能走13天;如果安排3個運糧人,可以走31天,來回就是16天。
在沒有機械動力的時代,從士兵出發地到前線,不可能只有16天。當然,政府也不可能如此精細計算,通常是:如果要調動10萬大軍,就至少要準備30萬名民夫來運輸糧食,正如沈括所言:“三人餉一卒,極矣。若興師十萬,輜重三之一,止得駐戰之卒七萬人,已用三十萬人運糧,此外難復加矣。”
更何況,中國古代的戰爭規模都比較大,10萬大軍只是基準線而已。如果是調動20萬大軍呢?那就需要準備60萬民夫運糧,合起來就是80萬人要吃飯。如果是調動30萬大軍呢?就需要準備90萬民夫運糧,合起來是120萬人要吃飯。
為了支持戰爭,普通百姓往往要付出沉重的經濟代價。正如宋朝宰相宋琪所說:
“臣每見國朝發兵,未至屯戍之所,已于兩河諸郡調民運糧,遠近騷然,煩費十倍。”中原王朝是農耕文明,騎兵少,可能軍隊的調動速度慢。那么北方游牧民族的軍隊騎兵多,行軍速度快,路上消耗的糧食就會少嗎?少是少,但是少得不多,例如遼國正軍與打谷草家丁的比例是1:2,也就比宋朝的1:3比例低一點兒而已。另外,如果在戰爭中,一方占領了對方的城池或俘獲了大量士兵,那么就要面臨供應更多人吃飯的問題。比較仁義的將領會將自己的軍糧撥出一部分給平民或士兵,遇到殘暴的將領,就直接把這些人團滅。《舊唐書·黃巢傳》就曾記載黃巢大軍“俘人而食,日殺數千”,即每天不但殺人,還把被殺的人當作口糧吃掉。電影《投名狀》里面的淮軍將領為了節省糧食,就把投降后的太平天國士兵全部射殺。
失敗的解決方案
除了人吃的糧食,戰馬也要消耗糧食。戰馬的飼料不僅需要干草、秸稈,也需要豆類甚至小米,這樣才能夠保證戰馬作戰時的體力。宋朝時,部分北方軍隊每匹軍馬的標準是每天生谷二升,“每人給面斗余,盛之于囊以自隨。征馬每匹給生谷二斗,作口袋,飼秣日以二升為限,旬日之間,人馬俱無饑色”。
要想贏得戰爭,有一個簡單粗暴的方法,就是毀掉對方的糧食供應。《孫子兵法》中就寫道,有智慧的將領一定是千方百計地去得到敵人的糧草,吃敵人1斤糧食,相當于省了自己20斤糧食。
實踐這個理論的杰出代表,就是東漢末年的曹操。官渡之戰中,袁紹的實力遠比曹操強大。但曹操通過派遣小股部隊,夜襲袁紹的糧食據點烏巢,一把火燒掉了袁紹的糧食儲備,使得袁軍陣腳大亂,不戰而潰。
如果無法毀掉對方的糧草供應,自己的糧草又支持不了長期戰爭,這個仗就沒法打。諸葛亮每次北伐曹魏,結局都因糧草問題終止軍事行動。建興九年(公元231年)二月,諸葛亮率10萬大軍四出祁山攻伐魏國,打到上邦時,眼看魏軍跑掉,他命令3萬精兵,手執鐮刀、馱繩,把隴上的新麥一割而光,運到鹵城打曬去了。當然,這些搶來的糧食還是不足以支撐蜀軍的長期作戰,而魏國糧食還有的是,最后諸葛亮被迫撤軍。
中國古代很多統治者為了舒緩糧食運輸的壓力,就在邊境修建城池,駐扎相當規模的軍隊,并讓這些軍隊的士兵集體開荒種田,自給自足,這就是所謂的軍屯制度。早在三國時代,曹魏就在北方大規模進行屯田。西魏時期,鑒于北方戰亂已久,經濟破壞嚴重,于是推行了府兵制,也是一種軍屯制。而明朝初期,朱元璋為了解決軍隊的糧食供應問題,便推行了正式的軍屯制。
按照朱元璋的規劃,全國軍隊分為17個都司,每個都司下設若干個衛,每個衛有5600人。而這些衛所不僅承擔著地方的軍事防御職責,還必須屯田。衛所的軍隊,三分守城、七分屯種。為了加強對軍屯的管理,朱元璋制定了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明初的戶籍中就有軍籍一類,軍籍戶口必須世襲為軍戶,除籍十分困難。
明朝全國的屯田軍士達180余萬人,軍屯數量為90多萬頃,占據全國耕地的十分之一左右。在邊疆地區,軍屯的比例就更高,如果有100萬畝軍屯,占據全省耕地的60%以上;在嘉靖時期,貴州的軍籍戶口為14萬,占據貴州總人口的51%;《明會典》載陜西田土共計31萬頃,軍屯就占據了16萬頃。
軍屯制在明朝農業中占據了重要作用,它解決了戰爭中軍糧在運輸中的消耗問題,正如朱元璋所說:“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軍屯制也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還推動了云貴地區的經濟開發和改土歸流。
明朝的軍屯為國家財政和邊防建設做出了貢獻,但這是建立在對軍籍戶口殘酷的剝削之上的。地方將領把軍士變為勞工,衛所軍備軍官更是任意役使,軍士甚至被迫為權貴種田,淪為佃戶,軍官也開始向軍士“賣閑”,比如每月交納200錢就可免除軍事訓練。正統三年(公元1438年),逃亡軍士達數十萬之多。山東一個百戶所,原額為120人,逃亡后只剩1人。明朝后期,軍隊耗資極大,戰斗力極差,成為中國歷史上效率低下的軍隊。明朝的滅亡伴隨的是一系列戰爭的失敗,每次失敗固然有指揮上的失誤,但背后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軍糧再也無法正常供應。
結語
蒙元之所以能橫掃亞歐大陸,一個重要原因是蒙古騎兵的“閃電戰”,行軍速度非常快,運輸中糧食的消耗比較少。蒙古戰馬本就耐力強,且游牧民族的士兵從小就習慣顛沛流離,對于如何獲得食物很有一套方法,例如行軍過程中可以射殺兔、鹿等動物為食,每攻下一個城池,很可能四處劫掠,取糧于敵。
蒙古騎兵不怎么吃小麥、水稻,他們一般吃肉,所以在行軍時都會帶著牛羊,餓了就殺了吃,吃不完的肉就做成牛肉干或羊肉干。蒙古人的牛肉干硬得像石頭一樣,但吃下去很有飽腹感。他們制作牛肉干的過程比較特殊,把牛肉和鹽一起晾曬,然后扯成絲狀,再曬,再搗碎,如此反復,牛肉會和鹽分充分融合,再加上暴曬,牛肉會更容易保存,這樣的牛肉放在湯里能滿足蒙古人所需的鹽,滿足騎兵們的營養需求。
而當時的歐洲騎兵還需要配好幾個服務人員,單個士兵所消耗的糧食不亞于中國的中原王朝。所以一旦交手,歐洲人所要消耗的糧食遠遠大于蒙古人所要消耗的糧食。
但即使如此,繼續長途跋涉的蒙古人,依然面臨糧草困境,畢竟,不帶糧草轉戰千里,人雖就地吃肉,但馬要卻沿水草線路行軍,這無疑又增加了困難。
直到現代,有了機械化的交通工具,軍隊的糧食消耗才大為減少。當然,我們都珍惜和平的生活,對于戰爭,最好還是敬而遠之。
(作者:柏舟)
參考資料:
[1]濱口重國.后漢末曹操時代之兵民分離[J].東方學報,1940.
[2]齊思和.戰國制度考[J].燕京學報,1938.
[3]雷伯倫.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M].北京:商務印書館,1940.
[4]高越天.蒙古史綱[M].北京:中華書局,1972.
[5]孫媛貞.明代屯田制研究[J].食貨半月刊,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