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引言:“十四五”跨區域協作,聚焦三大歷史任務

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

“十四五”時期,中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新形勢呼喚新舉措、新擔當、新作為。此間,北京市將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以首都發展為統領,深入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堅持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有效治理“大城市病”,大力改善人居環境,全面提升城市品質,不斷增強發展活力,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如今,“十四五”規劃的藍圖已經繪就,新的篇章業已開啟,奮斗征程已然啟航。北京跨區域產業協作的歷史使命與戰略任務無比明確:通過努力實施跨區域產業協作,推動非首都功能疏解,助力高精尖產業發展,支持雙循環體系建設。

第一,通過跨區域協作繼續協助推動非首都功能疏解。

2021年1月,北京市政府發布1號文件《關于“十四五”時期深化推進“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的實施意見》,專門開列十大重點任務,前三項任務成為北京市跨區域產業協作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是推動一般性產業疏解提質。堅持疏存量、優增量,推動一般性產業從整區域、大范圍集中疏解向精準疏解、高效升級轉變,加快“騰籠換鳥”,適應社會需求升級,提升產業競爭力,促進產業更高質量發展。

①一般制造業。依據區域功能定位,有序疏解一般制造業企業,保留一定的重要應急物資和城市生活必需品生產能力,推進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制造業企業動態調整退出。高效利用一般制造業騰退空間和土地發展高精尖產業項目。

②區域性批發市場。繼續深化區域性專業市場疏解,實現區域性專業市場動態清零。大力推動大紅門地區、永定門外地區、雅寶路、新發地等區域轉型發展,結合區域功能定位,加快騰退空間和低效空間的再利用。

③區域性物流中心。鞏固區域性物流中心疏解成效,加強對現狀合規存量物流倉儲用地的有效利用,緊緊圍繞超大型城市運行保障和居民生活需要,在對外交通便利的物流節點建設物流中心,規范城市末端配送組織,加強冷鏈倉儲設施建設,基本形成安全穩定、便捷高效、綠色低碳的城市物流、倉儲、配送體系。

④傳統商業服務。加強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便民服務網點建設,精準補建便民商業服務網點,實現基本便民商業服務功能在城市社區的全覆蓋。推進傳統商圈轉型升級,提升環境品質和服務功能。推動傳統商場改造,鼓勵增加社區便民服務功能。促進便利店、資源回收、家政維修等生活性服務業轉型提質,支持連鎖化、品牌化、標準化發展。

二是促進公共服務功能疏解提升。適應城市功能調整優化需要,加快推進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向中心城區以外布局發展。

①高等教育。有序疏解中心城區部分普通高等學校,壓縮高等院校中心城區在校學生規模,北京電影學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首都醫科大學、首都體育學院等高校實現中心城區校址部分或整體騰退。統籌新老校區資源,結合區域規劃和功能,有序推動已疏解高校老校區騰退空間的合理利用。

②醫療衛生。制定市屬醫療衛生機構功能疏解優化布局計劃,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在市域內均衡布局。鼓勵通過集團化辦醫、托管等方式提升薄弱地區醫療服務水平。推進分級診療,全面推廣非急診就診預約制,探索發展互聯網醫院。壓縮中心城區床位規模,力爭實現核心區床位規模、門急診量明顯降低。

三是協助騰退土地再利用。堅持規劃引領,堅定不移治理違法建設,強化拆違、騰地、利用一體化推進。建立拆違騰退土地利用臺賬。對規劃為綠化用地的地塊及時復綠、復墾,因地制宜推進大尺度綠化、建設口袋公園和小微綠地,實現應綠盡綠,并適量配建體育健身設施,滿足群眾健身需求。對規劃為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其他建設用地的地塊盡快實現規劃用途。對短期內無明確利用計劃的地塊實施臨時綠化。

2021年,開局之年,關鍵之年,北京市“疏、整、促”專項行動,要求拆違2500萬平米,騰退土地3000公頃,留白增綠860公頃。

第二,通過跨區域協作繼續助力北京高精尖產業發展。

“十三五”期間,北京市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9萬家,占全國總數25%,獨角獸企業93家,占全國數量45%。新一代信息技術和醫藥健康產業雙引擎作用持續發揮,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累計增加56.9%和58.5%。

“十四五”期間,北京將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圍繞十大高精尖產業29個細分領域,大力推動高精尖產業發展,積極培育智能制造、醫療健康、產業互聯網、智能網聯汽車等萬億級產業集群,帶動全市整體產業基礎提升和產業結構實現優化。

未來五年,北京將圍繞推動企業創新發展,進一步加強創新載體建設和產業聯盟建設,推進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實現關鍵領域國產化替代甚至領跑。2025年,北京市高精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將超過30%,達到2萬億元,力爭再造4個萬億級產業集群,3家萬億級市值企業。

近年來,由于受國際形勢和新冠疫情影響,我國部分產業鏈“缺鏈”“弱鏈”問題凸顯,產業鏈、供應鏈風險突出。有鑒于此,今年北京市率先啟動了“強鏈工程”。該工程主要圍繞“十四五”時期中關村重點發展的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創新藥物、醫療器械、智能制造等高精尖產業領域,梳理出一批由領軍企業提出、經行業專家論證、自主可控程度低、需進一步做強做優的薄弱環節和關鍵核心技術后予以發布,面向全國征集揭榜單位。目前,首批20多家高新企業報送了60余項高精尖技術需求項目,涉及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生物醫藥兩大產業國內市場需求強烈兩大產業。

該工程將推動跨區域產業協作,在全國探索形成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有效路徑和實施機制,引導大中小企業和各類主體深度參與創新,實現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創新協作局面。北京將重點支持領軍企業組建30個創新協作聯合體,系統解決一批產業鏈、供應鏈薄弱環節的關鍵核心技術問題,率先打造若干個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基本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與供應鏈。

時下,北京在“兩區”建設中,正按照“首都創新、全國轉化、產業協作,區域聯動”的思路,努力推進園區開放、產業開放。積極鼓勵頭部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增強壯大產業鏈,在全國各地延伸布局產業鏈。全面促進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的跨區域協作對接,打造京地產業協作示范區。

2014—2020年,北京市跨區域產業協作中心共為全國76座城市對接外溢企業4315家,簽約落地項目1062個,與國內外138處大中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廣泛聯系,先后引導1123個科技轉化項目實現了全國布局。未來還將引導更多科技創新、文化創新、金融創新的成果實現全國布局,合作共贏。

“十四五”期間,北京跨區域產業協作將聚焦產業鏈、經濟鏈、生態鏈的關鍵短板,攜手全國重點城市實施補鏈、強鏈、延鏈計劃,從“北京疏解—異地承接”的單向流動轉向京地共同做大增量,共享高科技紅利,共建高精尖產業,共筑國內大循環體系。

今年,北京市跨區域產業協作中心將全力協助951家企業走出去,跨區域布局產業鏈,促進京地共贏協作,助推各地產業升級,助戰城市轉型攻堅。

第三,通過跨區域協作全面支持國內國際雙循環體系建設。

“十四五”開局,世界經濟大轉舵,中國經濟大變革,首都經濟大協作。

北京將始終堅持作為全國“四大中心”的戰略定位: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充分發揮“三區合一”的政策優勢: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全力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體系的全球戰略樞紐城市。

北京,北方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作為“城”的功能,必須要強化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核心引領作用,率先踐行“減量發展”理念,深度治理“大城市病”,主動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跳出自我小循環的怪圈,通過交通、產業、服務配套一體化,解決“大樹底下不長草”的問題,變虹吸效應為輻射效應,用高質量發展引領京津冀協同發展,最終帶動遼東半島與山東半島的“兩翼”齊飛,打造中國經濟第三極。

另一方面,北京作為全國文化創新與科技創新的“絕對中心”,她還發揮好作為“都”的功能,擔負起把中國送出去,將世界請進來的職責,憑借資金、技術、人才和產業的雄厚基礎,依托園區開放與產業開放,勇敢走出去,大膽引進來,播撒全球最先進的創新成果,通過推動首都經濟與全國各地的跨區域協作,實現“一花引來萬花開”的效應,引領中國區域協調發展。

無數經驗已經證明,產業協作才是國內國際“雙循環”體系構建的最現實之選,最關鍵之處,最明智之舉,如果不能實現產業鏈、經濟鏈、生態鏈的互動、互聯、互利,那么無論全球自貿區、合作區,還是全國城市群、都市圈的構建,統統都是紙上談兵。

未來五年,北京市跨區域產業協作中心的任務將是通過跨區域產業協作鏈接全國各大城市,助力北京構筑國內大循環的核心節點,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樞紐。屆時將按照北京市推動跨區域產業協作的指示精神和鼓勵高精尖產業發展的具體要求,進一步調整和完善工作重點,創新服務模式,提升服務能力,全面助力北京企業“在京做強首腦經濟,異地做大手腳經濟”,全力做好北京跨區域產業協作的橋梁與紐帶,更好服務于北京外溢企業走出去,利用好北京的資金、技術與人才等資源優勢,結合好、利用好、對接好全國各地特色城市的經濟優勢,既助力各地城市的高質量綠色發展,又帶動北京高精尖產業做大做強,全面實現京地的合作共贏,率先打通國內大循環的任督二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汤阴县| 黄浦区| 华池县| 平塘县| 柏乡县| 准格尔旗| 土默特右旗| 朝阳县| 石狮市| 吉林省| 东光县| 嘉峪关市| 文山县| 天峨县| 连城县| 开鲁县| 阆中市| 富裕县| 逊克县| 甘谷县| 奉新县| 广灵县| 南岸区| 清徐县| 驻马店市| 扶余县| 上高县| 东平县| 靖州| 五大连池市| 义马市| 青川县| 武功县| 罗田县| 青铜峡市| 孟连| 迁安市| 安义县| 昌平区| 扶风县| 洛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