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聚散兩依依
- 大地上的異鄉者
- 張立軍
- 1325字
- 2022-01-14 11:06:29
趁著暑假,夫人做了一個精心安排,讓遠在外地的妹妹帶著小孩,到北京來了個大團圓。
累是免不了的,特別是對與我們長期生活在一起的父母,孩子們第一次在遠離故鄉的地方團聚,高興之余,光是每天要做的飯菜就夠他們受的了。對我們這些出生于20世紀70年代或更早一些的人來說,家里好幾個兄弟姐妹,因工作、家庭原因天各一方,難得一聚恐怕是很普遍的情況。在隨時隨地聯絡暢通的時代,能夠聚在一起非常難得,也格外親切。我們的下一代平時哪個不是“小太陽”,今天表兄妹們齊聚一堂,分享屬于他們那個年紀的樂趣,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由此,我想到一個問題:如今科技發達,穿越時空的阻隔已是易如反掌,卻為何割舍不掉親人之間對相聚的期待?
記得剛參加工作時,我跟一位老兄到千里之外的內蒙古出差。這位老兄以前是飛行員,后轉業回到湖北老家。他有一弟一妹,弟弟在廣州,每年還能見見,但是妹妹遠在包頭,下崗后經濟狀況和身體都不是太好,兄妹倆已多年未見。辦完公事,離返程只剩五個小時,但他毅然決然買了一張到包頭的汽車票,除去往返時間,與妹妹僅有半小時敘舊的時間。在機場見到這位老兄風塵仆仆趕來后,本想問他這么辛苦一趟值不值,但見他一臉釋然的表情,就知道什么都不用問了。相對而言,他們已經算是幸運,那些最深的遺憾恐怕就是原本相親相愛的人卻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此生再難相見。
提起中國近代史上的宋氏三姐妹恐怕無人不知。大姐藹齡嫁給孔祥熙,夫妻倆善于積財,富甲天下;二姐慶齡嫁給孫中山,號稱“國母”,令人敬仰愛戴;小妹美齡嫁給蔣介石,權勢顯赫,呼風喚雨。鑒于政見分歧,三姐妹分別走向了不同的道路,但畢竟血濃于水,她們始終期待能有重聚的一天。
這一天終于來了。1942年八月十五,在宋藹齡“不談國事”的提議下,宋美齡親自組織三姐妹和宋子文、宋子安、宋子良三兄弟匯聚一堂,其樂融融。共飲的葡萄酒仿佛同源的血液,再次注入他們的身心,讓他們生出許多共同的話題。遺憾的是,這次卻是他們兄妹的最后一次相聚。此后幾十年的風起云涌中,他們無緣再聚首。
1971年,宋子文在美國舊金山去世。三姐妹均已步入高齡,千山萬水隔不斷的親情促使兄妹十分盼望能在宋子文的葬禮上一聚。當時,宋慶齡在中國大陸,宋美齡在臺灣,宋藹齡雖身在美國,但因其夫孔祥熙與宋子文素有嫌隙,也一直未能與宋子文一見。于是,三姐妹決定無論如何也要在舊金山相見,卻終因有關方面的阻撓和各種客觀因素,無法成行。三姐妹只能隔著茫茫汪洋,淚眼相望。一代顯赫的宋氏家族,終因政見分歧、經濟糾葛,讓原本濃厚的親情最終留下無法彌補的遺憾,令人唏噓不已。難怪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在看到參加宋子文葬禮的同胞中僅有小弟宋子良一人時,不禁感慨萬端地道:“我真不理解你們中國人!”
尼克松所言飽含遺憾和惋惜,在宋氏三姐妹心中,又何嘗不是?毋庸置疑,團圓是中華兒女家國情懷的深層心理結構,它具有無窮的凝聚力,是國人奮勇拼搏的底氣,更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動力。哪怕遠隔重洋,哪怕隔著萬水千山,哪怕相聚的時光飛逝如梭,人們還要回來,還要相聚。只有在團聚一刻,我們才會發現最真實的自己,找到自己的根,從而積攢起再次出發的力量和勇氣。
這是不是如哲人所說:所有的別離,都是為了將來再相聚。而所有的相聚,都是為了將來不再別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