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朱厚照就繼續解釋。
說的是上古的大圣大賢、大德大能創下了各種學問之后,就傳給了天下人。不僅僅傳給了華夏子民,也傳給了番邦蠻夷。
由于天賦不同,各國各族人領悟也不同。其中華夏人最為聰明,領悟最多。便是如此,有不少學問也失傳了。
太祖所傳的這些學問,就是失傳的部分。
在華夏失傳,在別的地方卻有所傳承。
比如這個數字符號,就在天竺傳承下來。又從天竺傳到了白衣大食、黑衣大食、波斯。因為他們位于阿拉伯半島,就以訛傳訛,被人說成是阿拉伯數字。
那些外來的商人使用這些阿拉伯數字,就是如此來的。
阿拉伯數字雖然在華夏之外傳承,在華夏失傳,但卻是華夏人所創。
誰創造的呢?老子。乃是老子化胡之后所創。
那些字母,也是如此。都是華夏上古的大圣、大賢、大德、大能所創,傳給了華夏和番邦蠻夷。
這些希臘字母,英文字母什么的,就被蠻夷傳承使用。
上古之時,本是天下一體,后來才有華夷之分。
圣賢之學也是如此,本是一體。傳承不一,才有如今各國語言文字不同。乃至于有的失傳,有的半傳,還有的是訛傳。
“比如山川大地的形狀,在西洋番邦,就得到了真傳,形狀是圓球形的。在華夏,得到的就是訛傳,說是什么天圓地方。”
“比如太陽,華夏是地心說,就是訛傳。西洋番邦以前也說是地心說,后來才知道是日心說,就是真傳。”
至于什么是地心說,日心說,朱厚照只好進行了一番解釋。
這番解釋,眾人自然將信將疑。但是此前已經被小皇帝的心算術鎮住,也沒人敢站出來質疑。
“地球不僅圍繞著太陽旋轉,自身也在旋轉。為何會有白天黑夜?就是因為地球的旋轉。白天面向太陽,所以就有光明。晚上背向太陽,陽光照不到,所以黑暗。”
“為何會有春夏秋冬?是因為地球在圍繞太陽旋轉。我大明位于北半球,還有一個南半球。大明這里是春季,南半球那里此時正是秋季。”
“大海為何會有潮起潮落?那是因為月亮的吸引。月亮距離地球多遠?朕告訴你們,76萬里。這些學問,今后都會講,在此不做贅述。還是回到傳承問題上。”
“爾等聽不懂不要緊,這些都是今后地理課中要學習的學問,朕會一一給你們講解明白。”
“比如煉丹,古之圣賢之學叫做化學。煉丹只是化學的一支,這就是半傳。”
“比如格物,古之圣賢之學叫物理,萬物之理。格物只是物理的一支,也是半傳。”
“此外還有生物、自然被傳為博物等等,均是如此。”
“度量衡也是如此。祖龍統一度量衡,只是在華夏境內。蠻夷番邦有其自己的度量衡。這次太祖把他們的度量衡也傳給了朕,還傳給了換算數目。比如大明的一斤,等于英格蘭的多少磅。大明的一斗,等于多少蒲式耳。”
“蠻夷好虛詐,爾等會換算,懂他們的語言文字,將來他們朝貢的時候,就不會被他們欺騙。”
朱厚照洋洋灑灑說一大堆,中心意思,就是現在朕教給你們的學問,其實都是圣賢之學的一部分。只是以前失傳,現在撿起來。
這學問也不是我朱家創造的,只是從圣人那里搬來,傳給你們。你們以前的圣賢之學不完整,現在要學完整的圣賢學問。
我老朱家干的,就是為往圣繼絕學的事業。
這樣一來,就對太祖之學的來源有了一個讀書人可以接受的交代。所謂太祖之學,還在他們的道統之內。
在邏輯上形成了一個鏈條,達成了邏輯自洽。
既然都是圣人之學,就沒有抵觸的道理。況且剛才還演示了心算術,證明這學問不僅有用,還有優越之處。說它是經國濟世的學問,就是理所當然的。
朱厚照現在需要的是,大明的知識分子統一思想,不能在認知上產生分裂。
這樣的解釋,也會有人不相信。
但是朱厚照對此并不擔心,因為在今后很長的時間里,都不可能有人提出新的解釋,對自己的解釋形成挑戰。
他這番解釋,還暗含著另外一個解釋。
那就是番邦蠻夷的文化,也是華夏上古的大圣、大賢、大德、大能們創造,傳給他們的。
也就是說,華夏文化是世界正統。其他的都是分支,傳承的不全,有的甚至是訛傳。
目的就是占據文化高地,爭奪文化話語權,解釋權。
我說你是對的,你才是對的。我說你是錯的,你就是錯的。
目前大明的文化本就走在世界前列,歐洲等地都非常羨慕、向往大明。
朱厚照本來就計劃今后大肆宣傳大明文化,為世界提供大明對世界的解釋。一旦他的改革成功,大明保持第一強國的地位,大明就掌握了世界話語權。
一個是對內的圣賢之學論,一個是對外的華夏起源論。這兩點,對于今后的大明非常重要。
朱厚照的解釋,在眾人內心引起了極大的波瀾。
他們的所謂圣賢之學,是他們一生的榮譽和驕傲,也是他們安身立命的根本。最擔心的,就是小皇帝會強行用所謂的太祖之學,取代圣賢之學。
現在這樣解釋,就免除了這個擔心。
既然是太祖所傳的圣賢之學,就還在圣賢之學的道統之內。學習這些太祖所傳之學,就不僅不是離經叛道,而是名正言順,是為往圣繼絕學,有了宏偉使命。
王華首先想通了,出來跪下。
“皇上圣明啊,托太祖庇佑,我等得見絕學。臣雖年事已高,但也決心從零學起,為往圣繼絕學。”
楊廷和雖然還半信半疑,但是他也無法給出別的解釋,只能服從大勢,也跟著附和。
接著是國子監祭酒唐亭,站出來附和兩人。
楊慎是年輕一代的翹楚,隱隱有青年領袖之望,見父親已經認同,也趕緊表態。
其他人自不必說,知道學習這些新學問已成定局,就紛紛贊同。
至此,至少在表面上,朱厚照推出的新學,得到了擁護。
事情當然不會一帆風順,今后還可能出現其他波折。但是朱厚照相信大局已定,今后不會出現大規模的反對聲音。剩下的,就是時間問題。
只要把這些科學納入到教育體系之內,成為從鄉試、會試直到殿試的考試內容,跟讀書人的前途和切身利益結合起來,人們就會自覺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