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維:不確定時代的決策博弈
- (澳)王珞
- 2219字
- 2022-01-07 14:40:46
2.2 眼見并不為實
決策依賴于認知,但人們的認知存在局限。
認知框架可以分為被動型和主動型。被動型是指人的認知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接觸到的信息的影響,主動型是指個人主動地去注意或忽視甚至拒絕某些客觀存在的信息。
市面上很多關于領導力、影響力以及談判和溝通技巧的書都讓我們主動利用認知框架這種心理現象[1],但那些會在我們無意識的情況下影響決策的心理現象才更需要我們關注。
被動型心理偏差
被動型心理偏差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1.錨定效應
有一個常做的行為學課堂實驗:教授把學生們分為兩組,安排在不同的教室里,讓他們按照自己的認知寫印度國父甘地的壽命。大多數人都知道甘地的名字,但很少人知道甘地是什么時候去世的。我在印度授課時發現,現在的印度年輕人也不清楚。
實驗要求每一個學員都寫下自己認為對的數字,不可以上網搜索,互相之間也不能討論。但在學員寫下數字之前,老師分別在兩間房間給出了不同的信息。在第一間房間里,老師說:“我聽說甘地是147歲的時候去世的?!痹诘诙g房間里,老師說:“我聽說甘地是9歲的時候去世的?!边@兩個數字都明顯偏離常識。然而,在對兩個組答案的平均值進行計算后發現,第一組的平均值明顯高于第二組的平均值。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人們其實并不像自己以為的那么客觀和理性。一個人的決策受認知左右,而認知又受外界信息的影響。這就是錨定效應。
2.信息易得性偏差
課堂上,有教授問學員:美國一年有多少人死于車禍,有多少人死于肺癌。大部分學員會認為,死于車禍的人更多。但實際上,美國一年死于肺癌的人有16萬,而死于車禍的人不到4萬。為什么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是死于車禍的人多?因為我們聽到的關于車禍的報道更多,于是就產生了因車禍而去世的人更多的想法,而一個普通人患肺癌去世了根本不算是一個新聞,也不可能被人們知曉。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們幾乎每天都能聽到新冠肺炎患者確診的消息,每天都能看到死亡數字,這讓我們感覺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率很高[2],但其實新冠肺炎造成的死亡率低于流感。這就是信息易得性偏差。
3.幸存者偏差
1941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下簡稱二戰)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教授亞伯拉罕·沃德(Abraham Wald)應軍方要求,利用自己在統計方面的專業知識,對飛機應該如何加強防護才能降低被炮火擊落的概率進行研究。在對遭受攻擊后返回營地的盟軍轟炸機的各項數據進行統計和研究后,沃德教授發現:機翼是最容易被擊中的位置,機尾則是最少被擊中的位置。由此,他得出了一個結論:“我們應該強化機尾的防護?!钡姺街笓]官卻認為,應該加強機翼的防護,因為這是最容易被擊中的位置。
沃德教授始終堅持自己的觀點,他認為:統計樣本只涵蓋平安返回的轟炸機;被多次擊中機翼的轟炸機,似乎還是能夠安全返航;并不是機尾不易被擊中,而是因為機尾被擊中的飛機早已無法返航,寥寥幾架返航的飛機都依賴相同的“救命稻草”——引擎尚好。
最終,沃德教授的建議被軍方采用,并且后來被證實是正確的,看不見的彈痕的確是最致命的。
這個故事被后人用一個詞語概括——幸存者偏差。[3]
主動型信息選擇偏好
主動型信息選擇偏好指的是有時候人會主動地、有選擇地篩選信息,這也叫知覺選擇性。
有一個行為實驗:測試者被告知可以選擇兩種飲料,一種是好喝的橙汁,另一種是口味一般的飲品,大多數人更喜歡橙汁。測試者被分為兩組,看快速閃過的圖片。第一組測試者被告知,如果看到的是數字,就喝橙汁,如果看到的是字母,就喝第二種飲品;第二組則相反。實驗結果非常有趣,第一組看到的都是數字,第二組看到的都是字母,所有人都喝了橙汁。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們會看到一個現象:對死亡比較恐懼的人,往往會主動去看、去聽、去找和去轉發關于疫情的負面信息,因為這是他主觀上更在意的、更愿意相信的,而那些每天有更多人治愈出院、結束隔離的報道卻往往會被他們忽略。
主動型信息選擇偏好告訴我們,人們只想看到自己想看的。
大數據時代的群體認知面臨倫理考驗和挑戰
大數據時代,一條被瘋狂轉發的推文往往會影響很多人的認知,而這條推文的真偽反而很少有人會第一時間關注。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有多方面原因。第一,推文的制作、發布和轉發具有成本低、速度快的特點;第二,人們習慣了快餐式閱讀,不會關注新聞的真假;第三,推文的標題部分就已經對大眾的認知造成了影響,再加上缺乏主觀動力,也缺乏制度與流程的保證,所以個體消化、抵制這種影響的能力并沒有顯著增加。
先進的大數據技術可以針對客戶的喜好推送客戶可能感興趣的信息,但問題是,技術可以給你看你喜歡看的東西,也可以給你看它希望你看的東西,還可以只給你看它想讓你看的東西,更可以不讓你看它不想讓你看到的東西。
大眾主動選擇的信息閱讀方式造成的偏差是主動偏差,平臺技術提供方的“原罪”則是另一個問題?;ヂ摼W加劇了上述影響,就連以“不作惡”為公司宗旨的谷歌也曾被美國政府調查,因為它可能在2016年大選中影響了260萬~1300萬張選票。技術讓操控者誤以為自己是全能的,可以干涉其他人的選擇。
由于互聯網信息對大眾認知的影響越來越大,且傳播成本越來越低,人們對于利用互聯網技術影響大眾認知的行為確實需要考慮倫理問題了。
[1] 在本書中,心理陷阱、思維模型、心理偏差都屬于心理現象。
[2] 需要注意的是,疫情早期每天匯總確診和死亡人數有助于信息透明,幫忙公眾了解疫情真相,這點是正確的。但是我們需要公正客觀地看待這個信息,新冠肺炎造成的死亡率相比其他嚴重傳染病是較低的。
[3] 盧森堡. 非暴力溝通[M]. 阮胤華,譯. 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