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練字與大小坳

下面我們再談一下關于煉字方面的交流。

想必有的人都聽過精煉這個詞吧,精煉的練字,其實就是練字的意思。

這個煉字,體現了一個詩人真正的藝術功底和造詣。

只有煉的精彩,煉的精神,才能把自己的詩意暢快淋漓地表達出來。

不然,滿紙生澀,平淡無奇,激情之下的精彩也會黯然失色的。是吧?

煉字煉的如何,體現了一個詩人的靈性。煉字的同時,其實就是在煉詩眼。

什么是煉字呢?

格律詩里的煉字,主要指的就是煉詩里的虛字。

虛字的概念是包括動詞、狀詞(形容詞)、副詞、連詞、介詞、助詞、嘆詞等等這類的詞字。

其字本身也可能沒什么實體意義,而且也無義可解。而相對于虛字而言,那些名詞,代詞,代名詞,就屬于實字了。

實字本身具有一定的含義,選取了它就定了它,不需要太多的煉的。

所以,明確一個概念性的問題。我們關注的---煉字主要是動詞和形容詞,就是煉詩里的虛字。

傳統的說法是五言要煉第二、三字。而七言,要煉二、四、五、七字。這就是根據二者的不同節奏特點,以及句式的不同而言的。

其實,不管是在哪個位置,我們對每個虛字都要加以注意。

我的意見是,見虛字就要去煉,而不管它在句子中第幾的位置。

養成這樣的習慣,那么詩寫起來,自然會有神采的多,形成習慣了,也就自然能快速的寫出好詩了。

煉字,其實是沒有一定之規的,一是憑感覺,二是憑自己的詞匯量,三是根據謀篇的需要而定的。因為字煉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升詩的主題。

用哪個字最合適,最貼切,最能體現主題的思想而又生動活潑,就用哪個字!

以古詩為主要例子。這期間我們自己可以琢磨下

同樣的句子,這個字,如果是我們自己,會選擇什么樣的字。

先看一下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兩個字,舉和低,俯仰之間,情景交融。

上句他不用我們慣用的抬頭的抬字,而用一個舉字。

這個舉字,大家試想一下,其實還有引頸而探望,蘊涵思鄉心切的情態。

再來看杜甫的詩句“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映和隔是動詞,同樣用在第一個字上,神采不同,卻各有妙處。

一映一隔,詩句就活了起來。

還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濺和驚,都在第四個字的位置上。

這兩字給我們的印象非常深刻,如果這兩字換成其他的字呢?

我們試想一下。

花流淚?花掉淚?鳥動心?鳥傷心?

肯定都不如他的這個精彩,還真的很難想出比這兩個更動人的字。

讀到一濺一驚之間,我們的興趣就更濃厚了,這就是煉字的魅力所在。

【什么是詩眼?】

打個比方,我們都知道一個成語叫做畫龍點睛,也理解它的意思。

其實,所謂的詩眼,就如這龍的眼睛一樣。看詩,就看最重要的那部分,最能體現詩意,最具精神的那一段,那一句,那一個字。

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一首詩里,有時候會有一句非常關鍵的話,對理解全篇的結構脈絡或者是作品的主旨,起著非常重要點示的作用,這就是詩眼。

有人說詩眼就是煉字,某句話里的某個字煉的好,使得全句增色,這個字就是詩眼。

其實,我們煉字的同時,就是在煉眼,一句里最有精神的那個字,就把這句煉活了,一首詩里有精神的一句話或一個字,就把整個詩給帶活了

詩眼這個詞是宋人提出來的。蘇東頗的話是“天工忽向背,詩眼七增損。

宋朝人論詩,把詩句中突出的、不平凡的字,稱為詩眼。

煉詩眼,煉的還是虛字。我們主要是在動詞和形容詞上多下工夫。

我們先看下王昌齡的《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上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這里哪個字最關鍵,其實大家也看出來了,在這個悔字上。

一個悔字把這位少婦的閨怨濃愁抒發得淋漓盡致,這里煉的就是動詞。

訓練自己,讀詩時要善于找出詩眼所在,下筆時,也會比較注意鍛造這個詩眼。

我們的詩有眼,我們的作品也就有了精神。好詩都會有詩眼的,不成功的作品就是散光,無神。

【關于詩的大小坳】

什么是坳,就是你本該平的地方你用仄,這是不是就不符合格律了,所以你要救,怎么救呢,這個救并不是隨便就能救的。

其一:對救、小拗的第一種拗救法是對句相救,就是你起句第三字用仄了,那么下一句第三字要用仄,反過來也一樣,這就是對救。此坳可救可不救,沒有硬性要求。

其二:小拗的第二種方法是避孤平時的一種補救方法,也是可救可不救。

即:“仄平平仄平”和“中仄仄平平仄平”。因為“仄平仄仄平”和“中仄仄平仄仄平”是孤平句。

為了避免孤平的出現,就讓腹節上字當仄而“平,或者把出句腹節上字的仄變為。

可能有些不好理解,簡單來說就是詩中第二句的第三字與第四句的第三字平仄轉換,即對句第三字平對平,仄對仄。

其三、

中平仄平仄與中仄平平仄平仄。。

這類拗句其實就是把五言的“平平平仄仄”和七言的“中仄平平平仄仄”的腹節兩字平仄互換。

這種平仄互換可看作一種句內拗救。

即將五言中第三字跟第四字的平仄交換,七言中第五字跟第六字的平仄交換。

特別要注意的是!?。∑哐跃涫褂眠@種形式時,第三字以避免用仄聲為原則。

其四、“中仄中仄仄”與“中平中仄中仄仄”。

這類拗句其實就是把五言律句“仄仄平平仄”和七言律句“平平仄仄平平仄”腹節下字的“平”變成“仄”。

對于這類拗句,拗救的方法是對句相救。也就是把對句的腹節上字的“仄”變為“平”。

即五言句中第四字,用對句中的第三字平仄交換。七言中第六字用對句中的第五字平仄交換。

要注意!!!這類小拗是必須要救!!!

但這類小拗的認可度不及前三類高。

因為在講究聲律的排律當中,是不允許第四類小拗出現的。

所以,第三類和第四類的小拗其實可以視作兩類特殊的律句形式,有人的人把這兩類小拗稱作特拗。

而第一類和第二類小拗其實是標準律句的變化形,只是尾三字構成了“平仄平”或者“仄平仄”而已。

為什么把這樣的句式說成是拗句呢?

這是因為清代的一些詩家、學者——如王士禎、趙執信等——認為:古體詩的平仄聲律也有一定規律,于是就把漢魏古詩和唐人寫作的古體詩相互排比勾稽,分析聲律。

唐人的古體詩由于受近體聲律的影響,因此,唐及唐以后的古風確實有很大一部分是有一定聲律規則的。

趙執信通過總結分析,提出了得到當時及以后的詩家公認的定理,這個定理就是

古體詩,無論是五言或七言,總以尾三字為主,而腹節上字的平仄聲調尤其重要。句末以平聲收尾的句子,腹節上字以用平聲為原則;句末以仄聲收尾的句子,腹節上字以用仄聲為原則。

因此,專以句末三字而論,下面四種形式是古體詩的常規:

1.以平聲結尾

(1)平平平

(2)平仄平

2.以仄聲結尾

(1)仄仄仄

(2)仄平仄

基于這個結論,后來的詩家在歸類時,凡是句尾三字符合這四種形式的五七言詩句,都算古體詩的句子。而近體是與古體相對的概念。既然近于古,那就遠于律。

因此,凡是尾三字為“仄平仄”、“平仄平”的句子都被歸為了拗句。

再來談下大坳

大拗是針對七言句而言的。

大拗的其特點是:詩句內,相鄰兩節的下一字,就是相鄰的偶數字,平仄聲調相同(律句相鄰兩節的下一字平仄聲調應相反)。

按照相鄰偶數字平仄聲調相同的位置劃分,可有三種:

其一、拗句(四六同聲)

其二、單拗(二四同聲)

其三、雙拗(二四六同聲)

可以看出,單從聲律上來講,大拗的平仄聲調與古體詩的句子完全沒有區別,大拗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拗句,他和律句是完全不一樣的,也不能單獨地用在律詩里。

你要用大拗,就得頻繁使用,把頻繁使用大拗的七言八句詩作還算作律詩。

因為,中間四句用對仗,然后出句(首句除外)不以平聲收尾。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兴县| 科技| 惠水县| 黄龙县| 扎兰屯市| 长顺县| 宜兰县| 历史| 甘南县| 金华市| 赤城县| 长子县| 新巴尔虎左旗| 驻马店市| 清丰县| 湘潭县| 东山县| 罗定市| 微山县| 金乡县| 平邑县| 兴国县| 股票| 古蔺县| 余姚市| 延庆县| 海丰县| 天台县| 莱阳市| 舞钢市| 鞍山市| 靖西县| 阿拉善盟| 威信县| 台安县| 钟祥市| 玛多县| 福清市| 红河县| 白河县| 西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