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見中國:中國功夫洞見中國與世界相處的方式
- (美)龍安志
- 7343字
- 2022-01-10 16:33:30
導言
眾所周知,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5000年悠久的歷史賦予它深刻而又豐富的內涵——三皇五帝、三教九流、三山五岳、五湖四海洋溢著屬于中國文化的獨一無二的迷人魅力。
那么,當我們面對如此璀璨、如此磅礴的中國文化寶藏時,究竟應該從哪里入手了解呢?
實際上,不論是作為一個普通的上班族,還是一個做學問的研究專家,都很難講清楚這個問題的答案。
致力于文化研究的學者可能窮其一生細細研究中國文化聚寶盆中的其中一塊瑰寶,卻仍研究不完。而我,非但不是窮經皓首的文化學者,更是一個外國人。雖然身為外鄉人,但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生活的幾十年光陰讓我發現,通過學習中國功夫可以非常快速地切入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這是因為中國功夫涵蓋了諸多中國傳統文化要素。
走進功夫,我逐漸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精髓。中國傳統的價值觀讓我豁然開朗、柳暗花明。我相信,無論是外國友人還是中國的青年一代,要想了解這些寶貴的文化價值,都可以通過積極鍛煉身心,了解并學習一門中國功夫來獲得更深的感受。
要知道,中國功夫五花八門,種類繁多。年輕人可以練硬一些的功夫,而相對年老一些的長者則可以選擇慢的功夫修養身心。中國文化的獨特性在于它由內而外散發魅力。練習功夫,不僅對人們的身體有益處,而且能幫助人們在鍛煉身體的過程中領悟做人做事的方法,提高處理問題的能力。這些方法不論是在日常生活中,在生意場上,還是國際外交上,都會對人有所幫助。
我的尋找功夫之旅
在來到中國,走進中國功夫之前,我其實已經接觸了其他類型的功夫。
40年前,在我的故鄉夏威夷,我便開始了空手道的學習。那個時候我的師父是船越老師,他是黑帶十段擁有者,也是松濤館流空手道的嫡系傳人。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他當時對我說,“如果你想了解空手道的起源,那么你必須要去了解少林功夫”。跟著他學習空手道的那段時間里,他反復強調空手道發源于中國的少林。時間長了,我的心中埋下了好奇的種子,我想要親自找到少林,找到神秘的功夫源頭。因此,為了探尋功夫的起源,揭開它神秘的面紗,我便來到了中國,開始了我的尋找功夫之旅。
經過長途跋涉之后,我終于來到傳說中的嵩山少林寺。那一天,淅淅瀝瀝下著小雨,我穿過一棵棵蔥郁的古樹,來到了掛著少林寺牌匾的大門前。我并沒有撐傘,而是戴上帽子,任由雨滴落在身上,穿梭在一片雨霧迷蒙中。那一刻,天地之間籠罩著青灰色,把人的思緒帶回千年以前,頗有“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的感覺。我拾階而上,站在離“少林寺”三個大字最近的地方,摘下帽子,駐足片刻,便推門而進。
在少林寺,少林功夫第三十一代傳人釋德揚大師帶著我參觀瀏覽,一路上向我講解少林寺里面各個塔林和石碑的歷史。我受益頗深。他見到我雙手合十,表示尊敬,之后便帶我參觀弟子練功。我看到這些朝氣蓬勃的年輕人攥著拳頭,發出吼聲,動作整齊劃一,干凈利索。與小弟子不同的是,我在釋德揚身上看到了歲月沉淀在少林寺留下的寧靜和淡泊。透過他的眉眼,我彷佛看到千年以前的江湖故事。

龍安志(右)和少林寺第三十一代傳承人釋德揚(左)
釋德揚說:“我們都說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遍天下。我們少林寺(僧人)是通過練武來修煉身心,我們不但不是為了打,而且是為了不打。在這個世界上有空手道、跆拳道、唐手道、詠春,它們都一致認同它們的根源就是在這里,在少林寺。這個地方現在有來自于世界各國的少林弟子歸宗朝圣。”
通過他的指點,我發現少林寺斑駁的墻壁上都是歲月留下的痕跡,上面刻畫著五百羅漢。而少林弟子們就是在一個有著如此深厚歷史積淀的地方,每日習武。少林寺的環境與其他的現代武館迥然不同。這里沒有被刷得很白的墻壁,沒有現代化的高科技練功服。一切都是古樸的、散發著古木香氣的。
走著走著,我們來到了一座石碑前。大師對我說:“(我們)現在看到的第一通石碑是世界唐手道協會來歸宗認祖。”這之后,他還帶著我參觀了其他的碑刻,他解釋道:“這是元朝的,日本的僧人邵元在少林寺求法學習二十多年。也有記述空手道包括我們中國的僧人在元明時期到日本,到暹羅(泰國的舊稱),到琉球,到高麗這一帶去傳播少林武術,這些都是有資料記載的。如果你觀察空手道的動作就會發現,它們有很多技巧非常直接,比如你的出拳以及在高級空手道中的圓周運動,所以如果你觀察會發現它是南少林和北少林的結合,所以它的來源很明顯。”
在塔林腳下,有一些少林弟子練習功夫,釋德揚不斷糾正弟子的動作,并且告訴他們要“看前方,平穩呼吸”。
我從少林寺之旅中受到了很多啟發。這之后,我又設法找到了許多位功夫大師,向他們請教功夫的歷史和傳承。
有一次,船越松濤館空手協會主教練船越義延,也就是我小時候練習空手道的師父船越的兒子跟我講:“真正傳統的空手道,起源于少林寺。船越義珍把它從少林寺帶到松濤館并加以改造。松濤館流空手道是一種赤手空拳的格斗術。最初的空手道是根植于少林拳法,因此被稱為唐手。沖繩島歷史上是一個三教九流的匯聚之地,在貿易、藝術和政府等領域有各種各樣的互動。當外面的人來到沖繩島以后,他們通過武術交流思想,然后一些沖繩人就去了中國,所以當時有很多往返之旅。”
不僅如此,第13屆全運會空手道女子個人冠軍、第33屆SKIF全日本錦標賽優勝者崔宇,也是我平時的練習伙伴,她經常對我說:
“空,這個字源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唐手是受中國武術影響的,但是它并沒有受日本本土武術影響,或者(影響)很少很少。我們再往前溯源的話,就是要看中國和我們剛說的發祥地琉球群島的關系。這樣去看它的歷史,才能知道它到底是不是從中國去的。少林流或者少林寺流,這兩個流派現在在沖繩還有,就是我們說的這個南少林、北少林那個少林。它并不是說完完全全繼承了少林的功夫,但它肯定是受其影響的。然后我問過當地的老師,簡單的說法就是,大家覺得南少林是對他們影響最大的,或者說武功在全世界范圍之內都是影響很大的,所以他們就把這個流派叫少林流,或者少林寺流。有從中國到琉球的人,琉球也有去過中國的人。”
“空手道從中國走出去,從我的國家走出去,現在好多談到剛柔流空手道,主要是福建一帶,因為我們跟白鶴拳算同源。比如說東恩納寬量(沖繩剛柔流空手道宗師)是先到過北京,(有關)武術的記載是到了京師然后去的福建。非常有名的是佐久川寬賀(琉球著名的武術家),佐久川寬賀也是在北京,而且待了很久,他最后染病去世在北京。有史書記載他學的是八卦掌,拜的(老師)應該是八卦掌創始人董海川。他只學了八卦掌,或者說他中間接觸了別的武功,他還和其他的人學過,空手道并不只受白鶴拳影響,所以這些空手道型里面,你能看到所有的中國元素在里面,一定是它受了(中國武術)很多的影響。”
從這些老師們的談話中,我更加清楚地了解了少林功夫的發展淵源。我也知道了這些老師們并不認同空手道發源于日本的說法,而是認為空手道發源自中國。從前,琉球的前輩到中國學習、切磋,然后再回到琉球,由此形成極為密切的交流。
少林不僅僅誕生了許多中國傳統功夫,而且還是世界武術的搖籃。在中國古代,全國各地許多一流的武師紛紛來到少林,有的甚至削發為僧,他們相互交流,切磋技藝,精益求精。在中國歷史上的許多危機時刻,有皇帝曾經詔征少林僧人保家衛國。1928年,當中國陷入動蕩之際,軍閥將少林寺焚毀,大師和僧人們流徙各地,其中許多人來到北京,他們傳道授業,交流知識,北京的許多四合院由此成為這些武林大師的武術社。
能夠在中國廣博的土地上生活如此多年,對我來說是非常難得、極其寶貴的機會,因為我能夠在大江南北東奔西走,跋山涉水,去追尋功夫的源頭、了解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我亦十分珍惜生活在中國的時光,在各派功夫大師身上學到了很多不同的功夫招式,了解了關于功夫的各方面歷史、文化和傳承,并且一點點地從功夫窺見中國文化整體的價值觀。
非常榮幸地,我成為北京市直拳研究會會長劉鴻池老師的弟子,他從小就向許多在四合院里教授武術的老拳師學習中國功夫,是一位非常有威望的老武術家。
在這本書里,我唯一想做的就是分享我這一路上尋找功夫的所見所感。我雖然并非功夫研究領域的學者、權威,但是我真誠地希望通過我在本書中詳細耐心的分享,能夠幫助全世界的人們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我亦希望這本書能夠對21世紀沉迷于電子產品和海外文化的中國青年人有所啟發,希望他們看到我的書之后,能夠開始尋找自己的根,尋找文化的根。
中國功夫是講究武德的,而武德幾乎囊括了所有的中國古典哲學、道德,這些都可以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找到。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就像一個聚寶盆,但是現代人往往在人生路上對它視而不見。
因此,我希望你們沉靜下來,思考功夫,練習功夫,無論何種派別,只要能深入進去,你們就能挖掘到未知的寶藏。
如今,功夫類型的影片風靡全球,美國人也喜歡觀看功夫大片。從李小龍到《功夫熊貓》的風靡,足以證明全世界人們對于功夫電影的熱愛,對神秘的東方文化、東方武術哲學的向往。因此,本書希望通過講述尋找功夫的一系列故事,吸引人們的目光,并且向他們介紹應被視為人類共同的文化組成之一的中國文化。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打破了新中國成立后冷戰背景下中美兩國隔絕的局面。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交。而就在兩年后的1981年,作為最早的一批美國學生,我非常幸運能夠來到中國的大學學習,感受別樣的文化。
至今,我仍然清楚地記得,那個時候,中美兩國的青年熱切地希望中美兩國關系有光明的未來。我們正是懷揣著這樣一種使命感,這樣一種浪漫的理想來到中國。四十年后,我仍然懷揣著初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我深深地認同這一新時代理論。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不能失去初心。而通過中國傳統武術這個窗口,我看到了中國人民的初心,我看到這個民族的靈魂。中國人民的全心全意、理想信念、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蘊藏在功夫的一招一式里。
我希望本書也能夠成為類似這樣的一扇窗,向全世界的人民打開,讓他們可以感受到別樣的中國文化、中國精神。
20世紀70年代的“乒乓外交”讓我意識到文化和體育運動的交流對于打破不同國家間屏障的重要性,通過文化和體育運動,兩國之間逐漸能夠拋開意識形態的差別,平等交流,相互了解。這是因為體育運動具有普遍性,具有全球普適性。40年前,我們這群朝氣蓬勃、充滿理想的外國學生來到中國。當時的中國沒有手機和互聯網的全民普及,更不用說形形色色的社交媒體了。但是我們所有人都懷揣著一個共同的美好夢想——希望能為中美關系走向更明媚的未來做出一點貢獻,為創造一個充滿希望和機遇的世界獻出我們的熱血。
如今,我們曾經熱切的時代已然飄散在歷史的長河中,當今世界情況異常復雜,國際社會充斥著各種不穩定的因素。2020年7月,美國國務院要求中國關閉駐得克薩斯州休斯頓總領館,并且要求中國的外交官在72小時內離開美國。此后三天,中國下令關閉美國駐成都領事館。這些事態的發展標志著中美兩國關系自1979年建交以來降到冰點。
我認為,當今世界亟需一場新的“乒乓外交”,重新啟動國與國之間的平等交流、拋開刻板印象的溝通。文化和體育運動可以提供一個讓國家之間互相尊重、互相學習的平臺。功夫外交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如果當時我們美國交換生和中國學生互相交流學習的這份精神能夠延續到今日,那么,中美兩國可以在高新科技、太空探索、食品生產、綠色能源、全球貨幣政策、環境保護和全球化的醫療體系中更密切地合作。這些都是巨大的且充滿正向能量的商業機會,人們應該在這些領域推進合作。
為什么全世界的人民都熱愛李小龍的電影呢?
不僅僅因為它是優秀的功夫電影,人們看電影其實不是為了看打斗的場面,而是為了看中國的哲學、道德。透過打斗,通過電影,人們看到的是中國提倡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由此可見,許多中國自古形成的價值觀可以為全世界人們所分享。如今,西方媒體時常抨擊中國的某些政策和舉動,認為中國人缺乏西方人引以為傲的價值觀念,例如選舉時的互相公開辯論等。但我以為,這些只是每個國家內部的政治上的管理手段而已。西方媒體不能夠把自己以為好的一些理論強加給中國人,強加在獨特的中國文化身上,這便是中國現在面臨的挑戰之一。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發、氣候變暖加劇,這些才是人類共同面臨的難題。西方國家反復強調保護人權,但是卻在疫情防護措施中做得不盡人意,確診人數不斷攀升,對疫情嚴重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重視。中國政府在面臨疫情時,卻能夠雷厲風行出臺措施,盡快遏制病毒在人群中擴散,將保護人民扎實落到實踐中。首先控制好了第一波發生在武漢的疫情。在北京新發地等地疫情暴發后,迅速果斷封鎖隔離,出色地控制住了第二波疫情,沒有造成大范圍的傳染。
從一次次的親身經歷中,我目睹了中國辦實事的高效率,親身感受到了在中國每一個生命都有價值。中國政府在認識到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性之后,以最快的速度成立專家團隊,奔赴到疫情地,救治確診的百姓,隔離、保護其他百姓不被傳染。
在此關鍵時刻,我認為全世界的國家應該手拉手,坐在一起想辦法,首先解決威脅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國家之間不應該相互抨擊謾罵,這完全是損人不利己的行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后,許多國家質疑中國的防疫能力,甚至不惜冷嘲熱諷,這其實是沒有認清此次公共衛生事件重要性的表現。實際上,中國政府在控制好國內疫情傳播的同時,向國際社會介紹自己的抗疫經驗,并且積極與其他國家保持溝通交流,分享經驗,甚至派出醫療隊支援。這在國際整個抗疫的過程中都是非常難得的。這就是中國精神,值得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借鑒和學習。
值此人類危機之時,我們亟需一個新的乒乓外交,這就是功夫外交。因為中國功夫里面包含的天人合一、互相尊重的價值觀,對于全世界都有借鑒意義。就在2019年,我終于有機會自己當導演拍攝紀錄片《尋找功夫》。在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中,我結識了很多中國功夫的前輩、大師以及傳承人,我也有機會與年輕的功夫老師、新一代的傳承人成為好朋友。在采訪的內容之外,我也向每個人虛心請教不同派別的功夫打法和其中包含的中國文化。
要知道,在國際上,有非常多的人想要了解和學習中國功夫以及從中國功夫衍生出的其他武術。我拍這部紀錄片和寫這本書,實際上是想給大家提供獨特而寶貴的經驗。因此,我希望把這些傳承人的觀點在書中分享給全世界的人,并把我的一些個人見解分享給想要了解中國功夫的人。

龍安志和他的團隊
我非常清楚地知道,不是世界上的每個人都能有機會像我一樣拍攝電影,成為一個導演,而且是把兒時所想拍成電影。因此,我十分珍惜這個寶貴的機遇,想要盡我自己最大所能,發揮我自己的能量,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武術、中國傳統文化。
我相信本書對讀者具有強烈的吸引力。我亦相信任何國家和地區的讀者都能相當輕松地閱讀本書,并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因為本書的語言非常平實易懂,不論是還在上學的小朋友,已經進入社會的大朋友,還是頤養天年的老朋友,都能在閑暇的時候翻閱,并享受閱讀的過程。
本書平實樸素的語言是能夠被讀者接受和理解的,功夫本身所代表的身心健康的宗旨和深刻的文化價值也是大家普遍能夠接受的。我相信這本小書擁有能夠把人們凝聚在一起的力量。本書看似是關于尋找功夫大師之旅的故事,實則借由功夫表達中國傳統文化是世界寶貴遺產的重要性。我試圖將中國文化、傳統價值觀展現為可以被人類普遍接受的文化命運和文化價值觀。
我相信這本書有可能影響全球范圍內的讀者,并且通過武術幫助他們了解中國的傳統和文化。這樣一來,世界上的每個人都能輕松地走進中國文化,走進這個讓大家普遍感興趣的文化體系。
在《尋找功夫》里預見中國
功夫作為一種健康習俗和運動方式,能夠使全世界的人們彼此連結。從少林武功到太極,功夫里面可用的身心健康系統能夠讓各個年齡段的人們受益。
《尋找功夫》是一部由我執導和拍攝的紀錄片,根據拍攝的過程和自己的經歷、感悟,我撰寫了這本書,主要講述我尋訪中國功夫大師的旅程。這部紀錄片以及這本書沒有試圖宣傳任何一種功夫風格,而是在解釋從空手道到跆拳道,再到現代綜合格斗(MMA)等各種國際流行運動與中國功夫的淵源。
此外,這部紀錄片和這本書不僅采訪了中國的武術大師,而且采訪了國際上的知名武術家,在中西方文化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
本書通過功夫展現中國文化的內涵和功夫的傳承,同時展現了功夫中蘊含的中國傳統價值觀。功夫是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中國功夫涵蓋了豐富多樣的價值觀,本書不可能完美地囊括全部。為了讀者閱讀的便利,我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角,從十二個維度出發,試圖表達我的理解和感受。如此一來,本書僅僅作為一個開頭,提供十二個切入點,也是給讀者打開十二個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
我并非執著于細微末節之處進行研究,而是從我的個人經驗出發,娓娓道來。讀者若有興趣,可以自行深入挖掘。我亦希望在本書面世后不久的將來,會有更豐富的作品面世。
在本書的創作過程中,我非常榮幸地邀請到北京市武術運動協會會長杜德平以及戳腳翻子拳傳承人鐘海明兩位老師進行指導。二位老師向我介紹了很多中國傳統文化,他們淵博的知識讓我受益頗深,十分感動。在老師們的建議下,我把十二個章節分為三部分——天、地、人,象征天人合一。我把自己實地探索的經驗放在中國文化的框架里,分享給讀者,如此一來,易于理解。
·第一部分講“地”。地是忍、是根、是忠、是敬。
簡單地說,忍是下決心練功,根是基本功,忠是忠于老師、學校和傳承,敬是人與人之間互相尊敬的準則。
·第二部分講“人”。人需要和、需要易、需要平、需要中。
一個人有了功夫基礎之后,意念和內心要穩定下來,要使身體的能力和生活各個方面達到和諧。社會不斷變化,練功之人也要不斷改變,適應變化,從而維持動態平衡。
·第三部分講“天”。天是空、是無、是實、是武。
無為,是順其自然的生活狀態。空是拋除雜念,心無旁騖。實是實事求是。武是不打,練功夫不是為了打,而是為了不打。練功之人都知道如何打以及打的后果,因此不會輕易卷入禍端。只有不懂功夫之人才會惹是生非。
我們要尋找那些歷久彌新的古老傳統,那些教學相長的心法技藝,它們代代相傳,綿亙不絕。本書中,功夫的核心概念包括:忍、根、忠、敬、和、易、平、中、空、無、實、武。
武術的本質并非好勇斗狠,而是勇于奮斗,敢于拼搏,也是充分釋放潛能,從而達到真我之境。讓我們一同出發尋找功夫,你能找到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