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轉病移:好心態才有好身體 好身體才有好生活
- 包豐源
- 3184字
- 2022-01-12 11:11:21
前言
矢志不渝,砥礪前行
《心轉病移》自2017年出版以來,受到了國內外醫學界同仁和讀者朋友的廣泛歡迎。截至2019年底,已經5次再版發行。線上渠道,如當當、京東、卓越、亞馬遜、新華文軒、博庫網、淘寶等,讀者好評率非常高。其中,當當網好評率達到了99.9%,長期居于心理學暢銷榜前列,并入選了2017年健康圖書注重“治未病”十大圖書榜。此外,為方便更多朋友了解、學習,本書特別推出了音頻版本,通過喜馬拉雅、蜻蜓等渠道播出,聽眾超過220萬人次。隨著《心轉病移》在國內外影響力的擴大,2019年4月,美國BooKBaby出版社翻譯并發行了《心轉病移》的英文版《Emotional Release Therapy》。
《心轉病移》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情緒對疾病的作用和影響,以及不同疾病和情緒之間的對應關系。發行以來,收到很多讀者反饋:通過閱讀學習《心轉病移》,刷新了對疾病的認知,走出了過去的思維局限,能夠從更立體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身心健康。這就是我們倡導的,從情緒入手,提高疾病診療調理的有效性,加強“健康自信”,不再害怕疾病、害怕就醫,從而以身心二元一體的視角,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乃至人生。
“心轉病移”已被證明是科學的、有效的。筆者已在《世界最新醫學》《健康之路》《中國保健營養》等國家級期刊及《環球人文地理》上共發表論文15篇,其中三篇獲得一等獎;在美國《國際臨床精神病學及心理健康》期刊上,發表論文1篇,廣受業界好評,也得到了國內外相關人士的認同。筆者多次受邀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在“第十一屆中醫藥發展論壇”、“第三屆中國家庭健康大會”、“意大利第十五屆世界中醫藥聯合大會”、“第十一屆中醫藥發展論壇”、“第十四屆科學家論壇”等重要會議上發表演講,受到了國內外業界同仁的認可。
越來越多的國內外中醫師、西醫師、健康管理師等從業人員專程參加“心轉病移”的線下課堂,學習“心轉病移”的理論和實踐操作方法,并結合自己原有的行醫經驗,在日常工作中運用情緒處理方法,實現對患者的全面診療,減輕了藥物和手術治療帶來的副作用,有效地幫助病患從身心兩個維度重獲健康。
國內外患者也開始通過學習《心轉病移》來減輕身體的疾病癥狀,并得到了明顯的身體狀況改善。截至目前,我們在國內共開設了30期《心轉病移》課程,千余人在課堂上深入地學習理論和實操。為了幫助更多人了解情志對身體的作用,我們在南寧、珠海、廣州、太原、常州等近20地市舉辦了數場公益講座,惠及萬余人。
值得一提的是,《心轉病移》在國外也受到了認可和歡迎,美國、意大利、加拿大等國家的50余位國際友人接受了調理,他們驚訝于這種發源于東方智慧的方法產生的神奇效果。為了回應國外患者進一步學習《心轉病移》的訴求,2018年10月和2019年5月,我們受邀赴美舉辦了多場“心轉病移”工作坊,通過研討會、公益講座等活動,幫助參與者調理甲狀腺結節、乳腺增生、腰間盤突出、心臟早搏、關節炎等病癥,并傳播中醫的理念。我們的努力沒有白費,這種源于中醫的科學方法,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認同,也更加堅定了我們持續深入研究和實踐的信心。
《2016年全民中醫健康指數研究報告》指出,影響健康的因素中居于首位的就是情志。2018年,該報告再次指出,焦慮程度與患病比例呈正相關關系。報告顯示,受調查人群中,無焦慮者患病概率為5.1%,偶有焦慮者患病概率為22.3%,時有焦慮者患病概率為46.4%,多有焦慮者患病概率達到了51.1%。
國家衛健委疾病預防控制局調查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14億人口中,精神障礙患者數量達2.5億。而《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指出,我國常見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的人數逐年增多,抑郁癥患病率達2.1%,焦慮障礙患病率達4.98%。
面對情緒類疾病和精神類疾病患病率不斷攀升的態勢,僅依靠傳統的藥物、手術治療手段是絕對不夠的。《心轉病移》的誕生正是基于對情緒的深刻認識,從中醫情志思想出發,通過對情緒與疾病關系的深入研究,總結出由疾病癥狀追溯情緒根源的科學方法,并能夠通過對情緒的有效處理,改變和減輕疾病癥狀,甚至實現病癥的徹底好轉。可以說,《心轉病移》對精神類疾病、慢性病等傳統醫療手段難以有效發揮作用的疾病產生了非常積極的療愈效果,已經成為傳統醫學診療方式的有益補充,很大程度上豐富了現代醫學的理論內容和實踐體系。
我國極其重視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確定了今后15年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行動綱領。《綱要》第九章明確指出:“充分發揮中醫藥獨特優勢。大力發展中醫非藥物療法,使其在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發揮獨特作用。到2030年,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接受媒體采訪時,再次強調要大力發展非藥物療法,一方面減少對身體的損傷,另一方面減少人民的醫藥開支。
我們把《心轉病移》的操作調理方法命名為“情志療法”,作為一種典型的非藥物療法,能夠通過科學的非侵入性方法,幫助患者找到引發疾病的情緒源頭,并施以調理,從而快速有效地緩解負面情緒對身體的影響,實現了治愈過程中的無副作用、無傷害性。基于“情志療法”對大健康產業的貢獻,在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30周年慶典暨第十屆中國管理科學大會上,筆者獲得了“2017年創新中國大健康產業管理社會責任突出貢獻獎”,北京心智家園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也榮獲了“2017年中國大健康產業管理模式創新獎”。
2019年11月4日由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發展協會根據《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發展協會團體標準管理辦法》,經協會標準化辦公室基本程序,通過對該項目的陳述與說明,和專家提問、答辯、專家委員會投票等程序,“包氏情志疏導操作規范”團體標準立項,批準編號(GARDTCMO14-2019),開啟了標準化之路。該方法是解決現代人因工作壓力、緊張、焦慮等情緒造成的功能性疾病的有益方式,具有較強的社會需求度。歷經風雨,終獲榮光,情志疏導必將在更大范圍內惠及人民,為全民健康事業做出更多貢獻。
大健康理念的逐漸普及,讓大家意識到健康不僅僅是診療和治療,而是包括宣傳、預防、診斷、治療、康復等環節在內的一套完整體系。疾病形成后的治療固然不可缺失,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通過正確的科學普及和健康管理,預防疾病、治病于未然,也就是傳統中醫理論所講的“治未病”。為進一步貫徹國家大健康理念,2020年5月12日,我們與中國民族醫藥協會健康科普分會共同成立“情志療法”科普基地,并建立起包括廣東省心智家園慈善基金會在內的9家“情志療法”(身心健康)科普宣傳站,遍布北京、四川、廣東、廣西、遼寧等地。
《心轉病移》之所以能夠不斷獲得業內外認可,根源在于其理論和方法本身的魅力。理論扎實,應用可靠,能夠高效、切實地解決人們的健康問題,尋找病癥的產生原因,提高身心健康水平。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很多人出現了恐慌焦慮的情緒,我們立即組織開展了“心轉病移”線上課程,短短一個多月內,參與者達1.3萬人次。學習者表示,“心病轉移”課程不僅改變了自己的情緒問題,也間接地幫助了家人和朋友,實現了更多人身心狀態的好轉。同時我們集結多位中醫師、西醫師、健康管理師組成專家團隊,自3月開始,免費提供身心健康咨詢服務。截至5月底,該項活動已開展30余期,有近200位求助者得到了有效的線上咨詢服務,線上觀摩學習者9000多人次。專家團隊運用“情志療法”幫助患者查找疾病情緒根源、處理情緒問題、改善心理狀況,帶領求助者走出疫情帶來的恐慌與焦慮,重塑健康、積極、向上的心態,實現心理的舒緩和改善,提高身體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2020年,筆者再次沉下心來,結合這3年最新的理論成果和實踐案例,重新梳理歸納《心轉病移》,以典藏版的形式與更多的業內同仁和讀者見面。希望將更多的精華內容呈現給大家,讓大家走進“情志療法”,利己助人。同時,我們也將開展“情志療法”教材的編寫活動,爭取早日面世,結合國家大健康的相關培訓計劃,更好地實現普及和推廣,為全民健康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