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行的邏輯:商業模式的顛覆與重構
- 樓新平
- 2365字
- 2022-01-12 11:10:30
加杠桿容易,能去杠桿才是真本事
公元前287年,在希臘西西里島敘拉古附近的一個小村莊,一個與敘拉古的赫農王(King Hieron)有著親戚關系的小男孩誕生了。
即使如此,他的一生仍飽受坎坷:出身貴族,卻生長在新舊勢力交替的時代;在被譽為“智慧之都”的亞歷山大城求學,卻生活在保衛國土的烽火狼煙中。
護國的責任感促使他奮起抗敵,并絞盡腦汁夜以繼日發明御敵武器。
一天,國王在陸地上造了一艘又大又重的船,卻被如何將這一“龐然大物”放進海中困擾住了。他得知此事后,設計了一套精巧的滑車和杠桿,吩咐工匠安裝在船的前后左右,并在船的前面拴上一根繩子,繩子的一端交給國王。只見國王輕輕地牽動這根繩子,大船便被緩緩移到海中。
這正是“杠桿原理”,而這個人正是我們所熟知的偉大物理學家阿基米德。
時過境遷,杠桿原理已經脫離了戰爭,走進了生活,尤其在資金運作方面,杠桿猶如一個乘號,可以達到快速放大資本的效果。無論最終的結果是收益還是損失,都會以一個固定的比例增加或減少5倍,10倍,甚至100倍。
杠桿給人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方便省力。如今,在市場競爭以及企業運作過程中,常常會有人通過加杠桿的手段,實現四兩撥千斤的目的。
加杠桿之利
金融領域的杠桿有千萬種,且形式多樣。其中利用信用杠桿辦理多張信用卡,進而“卡卡借力”屬于常見現象。
有些人擁有一張信用卡之后,便開始通過各種手段提高信用額度,比如將已有的信用卡套現出來的現金存入其他銀行,從而提高在其他銀行的信用額度,進而再辦理多張信用卡。如果一張信用卡透支10萬元,十張信用卡就是100萬元,這樣一來,不費吹灰之力,便能擁有萬貫家財。
在企業資本運作過程中,加杠桿主要體現在抵押資產抑或股權質押,從而在市場募得資金,進而擴大自身規模。
海航(海南航空)的發展是加杠桿比較典型的案例。海航的發展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不斷加杠桿的過程。發展之初,海航既沒有“軟件(技術)”,也沒有“硬件(飛機)”,但是時任海航總裁的陳峰沒有絕望。他首先將海航進行股權化,然后通過法人股募資獲得上億元資金,順利購得了屬于海航的第一架飛機。
這架飛機或許在普通人眼中只能通過航運為海航帶來利潤,但陳峰卻利用它撬動了更多的資金,成為海航抵押貸款時的固定資產。
與海航購機進行合作的巴西航空工業公司中國區副總裁郭青曾這樣形容過海航與陳峰:“陳峰是極善于資本運作的,以航空業為例,其先是融資大批量購買飛機,而后再通過抵押飛機融資,再購買飛機,然后再進行抵押。從飛機延伸開來,海航旗下的酒店、土地、股權均成為集團的融資杠桿。海航大規模擴張并購,然后用并購的資產再融資,再擴張,這一模式,海航屢試不爽。”
加杠桿之弊
顯然,加杠桿對企業的經營運作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但是,我們仍需明白一個道理,運作企業過程中,加杠桿容易,能去杠桿才是真本事。
道理很簡單,但事實告訴我們,能夠做到的沒有幾個。
以某家平臺機構為例。
這家平臺在全國一線城市、二線城市都建立了自己的分公司,為金融機構和投資者搭建便于溝通的橋梁,力求滿足不同行業人士的需求。
雖然這個平臺的規模令人嘆為觀止,但它的運作方式卻存在著巨大的風險。
該平臺有一個主題,要求投資者用家庭資產進行杠桿借款。借款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銀行貸款,一種是民間貸款。
第一種,從銀行借款,然后利用“投機取巧”的行為,從中間獲利。
以炒房為例。該平臺讓投資者以團購的形式買進房產,然后再將團購的房子進行銀行抵押,以從中獲得更高價值的貸款。
比如,用100萬元團購得到的房子,進行抵押后,有可能獲取300萬元銀行貸款,然后每個月還貸,剩余的錢便是自己利用炒房所獲得的純收益,保守估計也會有100萬元收益。然后,這些人再將所得的全部純收益,進行下一輪房屋團購,周而復始。
第二種,民間貸款。
通常,民間借貸的利息為三分左右,也就是說企業一旦進行民間借貸,其資產的升值空間必須大于或等于30%,否則公司將面臨入不敷出的局面。
無論以哪種方式進行貸款,投資者都要承受一定的風險。
盡管通過加杠桿,投資者可以順利地將一套房子抵押再購買另一套,把賺到的一部分資金套現,再把本金收回來,支付利息。正如該平臺的一名學員所言:“先是借錢購買豪宅或豪車,憑此作為資產在銀行不斷放大杠桿,獲得貸款,然后繼續杠桿運作,繼續獲取資金。”
但是,市場永遠處于飄搖動蕩的狀態之中,一旦房價下跌,房子就會被套住,而一旦被套住,房子便喪失了盈利的能力,而等待投資者的唯一結局便是一個人慢慢品嘗“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滋味。
另外,據數據顯示,該平臺各項基金及資金總額約在900億元左右,一旦這種高杠桿下的現金流出現斷裂,該平臺將面臨全面崩盤的結局。無論是在資本市場上利用杠桿進行融資還是投資,都要看清其兩面性。杠桿是名副其實的“雙刃劍”,可傷人也可傷己。
去杠桿等于去風險
財務杠桿利益越大,企業資產負債率就會越高,財務風險也就越大。一旦資金鏈斷裂,我們可能一無所獲,雞飛蛋打。
相對于加杠桿,能夠去杠桿方能彰顯真正的資本運作能力。
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王兆星在出席“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時,曾針對加杠桿的利弊提出了明確的看法,他認為:“在現代經濟中,金融杠桿可以大有作為;金融杠桿必須運用適度才能夠遠離危機;不論對金融宏觀調控者還是對金融監管者來講,往往最難的也就是如何把握、如何控制金融杠桿的最佳水平,這也是我們宏觀經濟的管理者和金融監管者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這段話闡述得非常精彩,也體現出能去杠桿才是真本事。通常,我們可以通過構建合理有效的資本結構、采取低資產負債率理念、秉持合理的經營策略,使財務杠桿利益抵消風險增大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加杠桿可以翻天覆地地改變企業的經營狀況,也能夠為企業招來滅頂之災。所以,即使企業在榮耀、輝煌的日子里,也要對所加的杠桿保持警醒的意識,畢竟加杠桿容易,去杠桿才是考驗企業經營的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