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無為而為,效法天道

老子在《道德經》里講道,“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南懷瑾對這句話作了精妙的解釋:天地間的萬物,不辭勞苦,生生不息,但并不將成果據為已有,不自恃有功于人,如此包容豁達,反而使得人們更能體認自然的偉大,并始終不能離開它而另謀生存。所以上古圣人,悟到此理,便效法自然法則,用來處理人事。

南懷瑾講到做人處世,應效法天道,盡量地貢獻出自己的力量,不辭勞苦,不計名利,不居功,秉承天地生生不已、長養萬物的精神,只有付出,而沒有絲毫占為己有的傾向,更沒有要求回報。人們如能效法天地而為人處事,才是最高的道德風范。而計較名利得失,怨天尤人,便是與天道自然的精神相違背。所謂“處無為之事”說的就是“為而無為”的原則:一切作為,應如行云流水,義所當為,理所應為,做應當做的事。做過了,如雁過長空,不著絲毫痕跡,沒有纖芥在心。(注:本段主旨源自《老子他說》)

關于有為與無為,我們從老子“齒與舌”的故事里能了解得更多。

孔子一心向老子問“禮”,于是便帶著弟子們來到了洛陽。老子把孔子師徒引入大堂,入座之后,孔子表明來意,老子點頭微笑。孔子師徒正準備洗耳恭聽之時,不想老子卻張開嘴巴:“你們看我這些牙齒如何?”孔子師徒莫名其妙地看了看老子七零八落的牙齒,不知何意。隨后,老子又伸出舌頭問:“那么,我這舌頭呢?”孔子又仔細看了看老子的舌頭,靈光乍現,醍醐灌頂,孔子頓悟,微笑著答道:“先生學識淵博,果然名不虛傳!”

后來,師徒幾人辭別老子,起身返回魯國。弟子子路卻疑云重重,不得釋然。顏回問其何故,子路說:“我們大老遠跑到洛陽,原本想求學于老子,沒想到他什么也不肯教給我們,只讓我們看了看他的嘴巴,這也太無禮了吧?”顏回答道:“我們這次來不枉此行,老子先生傳授了我們別處學不來的大智慧。他張開嘴讓我們看他的牙齒,意在告訴我們,牙齒雖硬,但是上下碰磨久了,也難免會殘缺不全;他又讓我們看他的舌頭,意思是說,舌頭雖軟,但能以柔克剛,所以至今完整無缺。”子路聽后恍然大悟。

顏回繼續說道:“這恰如征途中的流水雖然柔軟,但面對擋道的山石,它卻能穿山破石,最終把山石都拋在身后;穿行的風雖然虛無,但它發起脾氣來,也能撼倒大樹,把它連根拔起……”孔子聽后稱贊說:“顏回果然窺一斑而知全豹,聞一言而通萬理呀!”

滿齒不存,舌頭猶在,無為而作,才能完成應當所為之事。所以,有時,不必偏執地追求“有為”和“大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人,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布衣隱士,似乎本身都無所作為,但卻成就了大作為,就是因為他們諳熟了老莊“無用之才有大用”的處世之道。以虛無的來胸懷包容一切功用,一切為我所用,才是真正的大用。

三國時曹魏陣營有兩個著名謀士,一是楊修;一是荀攸。楊修自恃才高,處處點出曹操的心事,經常搞得曹操下不了臺,曹操“雖嘻笑,心甚惡之”,終于借惑亂軍心的罪名把他殺了,而荀攸則完全是另一種下場。荀攸有著超人的智慧和謀略,這不僅表現在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中,也表現在安身立業、處理人際關系等方面。他在朝二十余年,從容自如地處理政治漩渦中上下左右的復雜關系,在極其殘酷的人事傾軋中,始終地位穩定,立于不敗之地。

荀攸是如何處世安身的呢?曹操有一段話很形象也很精辟地反映了荀攸的這一特別謀略:“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可見荀攸平時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內對外,對敵對己,迥然不同,判若兩人。參與謀劃軍機,他智慧過人,迭出妙策;迎戰敵軍,他奮勇當先,不屈不撓。但他對曹操,對同僚,卻注意不露鋒芒、不爭高下,把才能、智慧、功勞盡量掩藏起來,表現得總是很謙卑、文弱、愚鈍。

荀攸大智若愚、隨機應變的處世方略,使得在與曹操相處的二十年中,關系融洽,深受寵信。建安十九年,荀攸在從征孫權的途中善終而死。曹操知道后痛哭流涕,對他的品行推崇備至,贊譽他是謙虛的君子和完美的賢人,這都是荀攸無為而作、明哲保身的結果。

清朝的曾國藩在為官方面,也做得很好。他恪守“清靜無為”的思想。他常表示,于名利之外,須存退讓之心。太平天國快要失敗的時候,他的這種思想愈加強烈,一種兔死狗烹的危機感時常縈繞在他的心頭。他意識到了自己的殘缺,而且懂得只有退讓才能保住自己的實力。所以在攻陷天京之后,曾國藩立即遣散了湘軍,做好了長期抱殘守缺的準備,不打算再叱咤風云了,對于他來說,更多的戰功并不意味著榮譽,恰恰相反可能意味著因為功高蓋主,而引起各方的猜忌。因此直接辭職不干了,這不能不說是很高明的做法。曾國藩有為與無為的度掌握得很好。

無論是荀攸還是曾國藩,都深諳老子的“無為”之道,無為而為,反而能夠有所作為。這正如許多世間之法則,不要走向極端,因為那更容易滅亡。走在兩個極端之間,這樣你才能更長久地生存下去,并開創自己的另一番事業。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松潘县| 枣庄市| 松溪县| 郑州市| 娱乐| 方城县| 旬邑县| 巨鹿县| 余姚市| 天台县| 太康县| 轮台县| 车致| 安远县| 郧西县| 元阳县| 兴海县| 尉犁县| 桐城市| 海阳市| 辽宁省| 舞阳县| 邯郸市| 瓦房店市| 肥城市| 富民县| 白玉县| 铜鼓县| 隆林| 密云县| 襄垣县| 邛崃市| 凭祥市| 益阳市| 神池县| 延津县| 当涂县| 衡山县| 佛学| 通州市| 淮安市|